邓中甲方剂学 清热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及泌尿系 感染属心经热盛者。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使用注意:
方中木通(《医方集解》)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组成: 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9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黄(6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配伍特点:
清心与养阴兼顾; 利水并导热下行
证治要点:
心胸烦闷,口渴,口舌生疮, 或小便赤涩, 舌红脉数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加减变化:
心热:加黄连; 阴虚甚:加麦冬; 小便淋沥作痛:加萹蓄、瞿麦、滑石; 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
清 热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紫癜、急 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热入血分而见昏 谵出血者。
使用注意: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分
述
清 热 剂
1.清气分热剂 4.清脏腑热剂 2.清营凉血剂 5.清热祛暑剂 3.清热解毒剂 6.清虚热剂
分述· 清热解毒
清 热 剂
适应证及临床表现:
三焦火热毒邪,见烦热、错语、 吐衄、 发斑、痈疽疔毒;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见身热面赤、 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 风热疫毒发于头面, 见头面红肿热痛,咽喉不利
分述· 清热解毒
直接清热 热盛 清热
清 热 剂
清热解毒药 疏散药
利水药 泻下药
间接清热
热 毒 证
卫——气——营——血
(表) (里)
脏腑(经络)
热(邪)——阴(正)
概述· 分类
清 热 剂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清营凉血剂 清热解毒剂 清脏腑热剂 清热祛暑剂 清虚热剂
概述· 使用原则
清 热 剂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
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
用清热剂
概述· 使用注意
清 热 剂
(1)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和真假;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2)酌情配伍“反佐”药或应用反佐法 ; (3)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必要时可加 入健脾和胃之品。
清气分热· 白虎汤
清 热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 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 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清气分热· 白虎汤
清 热 剂
使用注意:
兼表证者,血虚发热者,真寒假热证
均不可误用
分
述
清 热 剂
1.清气分热剂 4.清脏腑热剂 2.清营凉血剂 5.清热祛暑剂 3.清热解毒剂 6.清虚热剂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功效: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实火上扰 肝经湿热下注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主证分析:
胁痛,头痛目赤, 肝郁气滞 肝火上炎 湿热下注前阴 湿热下注膀胱 肝火或湿热
清 热 剂
口苦、耳聋
阴肿、痒、汗
筋痿,
带下黄臭而稠 小便淋浊
舌红苔黄或黄腻, 脉弦数
清 热 剂
主证分析:
热伤经络—— 吐、衄、便、尿各部
血 分 热 盛
出血,斑色紫黑,漱 水不欲咽,大便色黑 易解
热扰心神—— 身热谵语,喜忘如狂
舌绛起刺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
清 热 剂
方解:
君:水牛角——清心,凉血,解毒
臣: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佐使:丹皮、芍药——凉血,散瘀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
肝肝 胆胆 实湿 火热 上下 扰注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方解:
君:龙胆草——清肝胆火,泻肝胆湿热 臣:黄芩、栀子——泻肝胆火,除湿热 苦寒,苦以折火、燥湿,寒以清火热 佐: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不伤正) 佐使:柴胡——疏理肝郁;引经 甘草——缓苦寒之品伤胃;调和诸药
阴伤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
养阴生津药
行气活血药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 热 剂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 热 剂
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 尾、甘草、炒皂角刺、炙穿山甲、 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6g), 金银花三钱(25g),陈皮三钱(9g)。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 热 剂
功效: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
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心热下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方解:
君:木通——清心,利水(苦寒) 臣:生地——清心,凉血滋阴 佐:竹叶——清心除烦,引药下行 佐使:生甘草梢——清热解毒,直达
茎中止淋痛;防君臣药寒凉 伤胃(佐制);调和诸药
佐:粳米、甘草——益胃护津, 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使:甘草——调和诸药
清气分热· 白虎汤
清 热 剂
证治要点: “四大”,即: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清气分热· 白虎汤
清 热 剂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主治: (气分)邪热传营初入
气
营
血
功效: 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主证病机与证候分析
热 邪 初 入 营 分 热初入营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扰心神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轻伤血络 斑疹隐隐
气热未尽 口渴
营热阴伤 舌绛而干,脉细数
阴阳失和 目常喜开或喜闭
清脏腑热· 左金丸
清 热 剂
功效: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胃失和降)
清脏腑热· 左金丸
清 热 剂
主证分析:
肝经火旺
犯胃 胃失和降 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胁胁疼痛,舌红苔 黄,脉弦数
清脏腑热· 左金丸
清 热 剂
方解: 君:黄连——清泻肝、胃之火 佐使:吴茱萸——和胃降逆, 疏肝解郁, 制黄连之寒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方解:
君:水牛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生地、玄参、麦冬 ——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竹叶——清心除烦 黄连——清心泻火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透热转气:
透入营之热邪转出气分而解
证治要点: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细数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随证加减: 舌干较甚,去黄连;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
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
气分热盛,重用银花、连翘、竹叶、黄连、
或更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可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它热性病具有 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症者。
清 热 剂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阳证)
(热毒内壅,气滞血瘀)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 热 剂
临床表现: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 或黄,脉数有力。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 热 剂
方解:
君:金银花——清热解毒 臣: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橘皮 ——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佐:白芷、防风——疏风散结消肿 穿山甲、皂刺——通络,溃坚 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排脓 佐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酒——通瘀,引药力至病所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 热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多种化脓性炎症,如蜂 窝组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 脓疱疮、疖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使用注意:
痈肿溃后、阴证疮疡忌用;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慎用
分
述
清 热 剂
1.清气分热剂 4.清脏腑热剂 2.清营凉血剂 5.清热祛暑剂 3.清热解毒剂 6.清虚热剂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配伍特点:
1.泻中有补,利中有滋,祛邪不伤正 2.泻火与除湿并用
证治要点: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加减变化:
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 ; 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玉茎生疮,阴囊肿痛: 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清 热 剂
配伍特点:
清热凉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 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之法
证治要点:
各种失血, 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
清 热 剂
附: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用药:
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地榆、槐花 尿血:白茅根,小蓟
分述· 清营凉血
清 热 剂
适应证:
邪热传营,热入血分
临床表现:
入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
语或外布隐隐斑疹
入血:出血、发斑、如狂、谵语,
舌绛起刺
清营汤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 热 剂
组成: 水牛角30g 玄参三钱(9g) 麦冬三钱(9g) 连一钱五分(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