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提出了
社会组织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确认了社会组织
这个概念。枢纽型社会组织概念首次出现在2008年9月北
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
发展的意见》,在北京市《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
织工作体系暂行办法》中指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由负责社
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
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
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
联合性社会组织。
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创新社会组织
管理模式。我国现行的政社不分、管办不分的社会组织管理
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需
要,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有利于加快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
步伐,把业务主管职能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使社会组织体
现专业作用和服务特色,实现自主发展。二是有利于发挥人
民团体固有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自身优势。人民团体一直以来
就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科协为例,中
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地方科
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科协组织系统
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
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以人民团体为骨干构建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基于人民团体的历史地位、重要作用和
自身优势。一方面,人民团体按业务分类统一管理相关社会
组织将产生集约效应,减少目前多头治理的无效性。另一方
面,人民团体更了解本领域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对相关社
会组织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会更有效。三是有利于促进各类
社会组织发展。以人民团体为骨干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将使
同领域的公共资源得到集中共享,加强领域内社会组织发展
的战略规划,提升同领域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加快孵
化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四是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后将过去没有纳入管理范围内的社会
组织纳入监管范围,运用政策引导、法律约束、民众监督等
多种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成长。
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
-----------------------------------------------------------------------------
---
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有利于社会组织摆脱官僚化风
格,体现公益性、专业化、相对独立的作用和服务特色,实
现自主发展,并以此推动和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让社
会组织积极有效地承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节上
的一些职能,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此,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
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
型社会组织体系”。
在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个新鲜事物,社会建设也
是刚刚起步,很多地方都需要转化、转型和探索。长期以来,
各类社会组织“官办”色彩较浓,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依附性
与依赖性。对于群团组织来说,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要改
变、淡化原有的官办行政色彩,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更好
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具体来说,共青团可以通过各种枢纽
和“同心多层”的组织体系,整合各类青年社会组织,进而
影响、引导、凝聚更广泛的青年,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长
远来看,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是初试啼声,是社会转型
背景下“群团组织”深化改革,为新时期重构“政府―社会”
关系探索方向的一项尝试。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常常指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化解
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人们常说以维系
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来实现社会管理,
“别出什么事儿”。但在个别地方,社会管理走向了极端,
与“社会控制”相等同,通过强化权力来消灭一切死角。但
实际上,现在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寄希望于通过强化权力
实现社会管理基本上不可行。要从社会的“被管理”走向社
会的“自我管理”,无法回避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政府与社
会的关系。
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从“强国家、弱社会”
向“强国家、强社会(大社会、好社会)”转型。这个转型
过程,是社会的自我生长和发育过程,也是社会从“被管理”
转向“自我管理”的重建与秩序再造的过程。建设枢纽型社
会组织,有利于寻找构建“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的合适切
入点,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使体制内的社会组织摆脱
官僚化风格,体现公益性、专业化、相对独立的作用和服务
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并以此推动和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
离,让社会组织积极有效地承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环节上的一些职能,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是社会建设的过渡阶段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曾指出,“一个健康的社会,取决
于权力、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平衡。”如果市场和社会发
育程度很低而权力独大,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失控;如果市
场和权力的力量很强而社会发育程度很低,则会形成权钱结
合的治理模式。相对于社会管理来说,社会建设是一个更大
的范畴、更长远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与政府、市场三足鼎立
的主体的社会。社会建设所指向的这个社会主体,能够制约
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从路径上来说,建立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优化社会结构、促进公民和公
民社会的发育等,都是基本的内容。
一般来说,社会的生成离不开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而社
会组织是社会自组织能力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组织
越丰富,该社会的生活越能够有序进行,其社会转型的风险
也会越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看作是社会转型的前
置环节,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培
育孵化各类社会组织,引导它们发展壮大,从而适应政府对
社会管理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就是裂变影响,不断增强社
会组织独立性,从而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就是将现有的社团
组织培育发展成具有充分自主性,能有效地代表功能团体内
社会成员利益的中枢组织。最终指向的,就是作为主体的社
会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