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TECHN0L0GY AND MARKET 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王贵清 (安徽省涡阳县国土资源局,安徽涡阳233602) 摘要: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土地供给刚性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社会的焦 点与难点问题。客观地对现有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作出评价,重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以 此为依据提出当今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土地;综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26
0 引言 土地作为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 基本要素。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人类逐渐摆脱了听天 由命的状况,在人地关系中主动作用增强,反映在对土地资源 的认识和利用上,相继经历了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自给型土 地资源利用、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等四 个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思维空间。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实经济社 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经济的发 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1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启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土地资源结构与利用格局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土 地资源安全系列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粗放利用造成 了土地退化、供需矛盾加剧,农村人地关系巨变下人、地分离、 农业兼业导致土地撂荒与废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 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损的区域性难题。根据其动因差异,梳理为 四个方面。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长期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利用造成的压力一直是耕 地锐减的主导因素。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33亿hm ,人均 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平均水平0.25 hm。的47。人均耕地大 于0.133 hm 的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目前全国已 有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 hm 的 警戒线。其中更有463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33 hm2。 1。2耕地质量差,分布不合理 我国I.27亿公顷耕地中的79.2%为中低产田。现有耕地 总量中有606.67万hm 坡度在25。以上,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 溉设施的耕地只有0.48亿hm 。耕地质量差、产量低的原因 主要在于气候因素、水土流失问题、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次生 潜育化和冷浸田等限制因素。 1.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适合耕种的荒地已 被开发。目前全国现有宜农荒地3 300万hm ,其中质量较好 的只有1 000万hm 。质量较差的2 300万hm 荒地多处于边 354 远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东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且分布零 散,开发成本相对较高。 1.4 乡村建设无序与农村土地空废化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但由于城乡 人口综合管理、土地统筹配置等相关政策与制度没有及时响应 和调整,加之村镇规划缺位,以致对乡村人地系统带来巨大影 响。特别是乡村建设无序与村庄空心化、土地空废化问题加 剧。农村人口快速减少但村庄占地仍在增加的“人减地增”问 题突出,在人口外出较多的传统农区尤为明显。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2.1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运行配置机制 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只有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配置 机制,才能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农村土 地资源内含的潜在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在农村土 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再造与重 构在所难免。依据发达国家的农业经验,立足我国农村改革 与发展的现实,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运行配置 机制。 2.2 国家应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国 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利用战 略,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首要前提。首先根据农 地资源稀缺和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实际,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科 学规划,调整利用结构,做到用养结合。其次是调整全国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因为工业化、城镇化的 发展进程、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建设的需求,我国不可能 做到耕地总量平衡和占补平衡。第三是应调整区域内部耕地 数量平衡政策。 2.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土地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的最终目 标,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核心任务。土地合理利用是通过土 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揭示土地的结构与功能和土地 利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根据 土地利用的系统性,正确协调好土地利用,保持生态经济系统 平衡与更新过程的统一。 (下转第356页) 专题研究 TECHNoL0GY AND M_ARKET 总体而言该阶段,可忽略其影响作用。作为低风险、高回报率 产业,高速公路生产函数较大及扩散效应较强。作为融资方 式,高速公路可促进河南经济增长。公路建设投资具备投资乘 数效应,通过交通运输部门研究,3为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乘数 效应,是现阶段我国固定投资创建平均水平的200%。利用投 人产出模型,可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 产诱发系数进行计算,且对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生产诱发 影响进行研究。如通过诱发系数对河南省高速公路诱发系数 (2008—2011)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相比全国GDP,高速公 路诱发GDP所占比例为4.2%。该阶段我省经济总量年均增 长为17.5%,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增加就业。作为全国第一的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极为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 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据相关数据显示,相比2010年,我省2011年农民工省内就业 人数增加了126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回来的人数约24万人,相 比省外就业人数1 190万人,此次为我省农民工省内就业人数 第一次超越,为1 268万人。增加农民工就业,促进我省经济 快速发展。为此,必须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加以建立与完 善,利用产业升级转型速度提升,缓解就业压力。 3)扩大生产,刺激消费。作为中原腹地,我省是东西部连 接的纽带,但因资源、人口等因素影响,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 展。近几年来,我省为加快经济建设发展速度,需做好扩建道 路、完善基础设施与美化环境,其不仅能够对人们生活质量进 行有效提升,还能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经济发展。如高速 公路1 km建设所需钢材1 000 t、水泥9 000 t、沥青1 500 t。根 据《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我省高速公路2020年8 070 km 为其整体预期规模,其中2012年完成的为6 000 km左右。该 《规划》内150万元以上为1 km造价,通过计算得出其投资额 度较大,其中费用占据比例较大的主要为材料费用等。此类投 资可进行新市场消费需求转化,能够对其涉及产业起到刺激、 拉动作用,如钢材、水泥等。 3.2 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1)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在城镇化发展中,城市群的核 Vo1.23,No.5,2016 心为较高特定城市化水平地域空间,其组织纽带为区域性网 格化,利用空间相互作用和多个等级不同城市形成城市化区 域系统。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在中原经济区内 加大了郑州的带动效益,且逐步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的高速 公路网络体系。通过完善该体系,可对城市间的交通现状进 行有效改善,可对城市群问的共享资源、互补产业等加以 促进。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合理化发展为产业 结构优化的要求。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适应于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层次是指产业由 第一产业发展为第二、第三产业。作为区域交通运输主体,高 速公路运输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只有提高 我省第三产业比重,才能增加高速公路里程。同时,只有加快 高速公路建设及完善路网,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4结语 作为我国承东启西、南北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河南省在 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 在不断加大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确保其投资建 设力度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在对公路交通运输能力供给增加的 同时,需降低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最终达到社会经济与交通 运输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玉.河南省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 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2] 石京,张丹,吴照章.区域协调发展与交通体系之间互动 关系的考察与借鉴[J].铁道工程学报,2009(11). [3] 张国伍.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理论体系——“交通7+1论 坛”第十五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9(4). [4] 唐上标,彭峰,蒋吉德.论高速公路建设对广西经济发展 的促进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9). [5] 汤凯.河南省高速公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2014.
(上接第354页) 2.4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目前,我国废弃地复垦利用率仅4%,而发达国家都在 50%以上,如采取有力措施,可以将废弃地恢复为耕地,或经整 治可作为建设用地或绿化娱乐用地,就可以充分挖掘资源潜 力,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语 我国土地资源在数量上存在耕地供需紧张、后备资源不 足、用地结构失调等问题;在质量上面临耕地自然退化、环境污 损、地力下降等问题;在空间上存在分布失衡、耕地南减北增、 瓶颈约束等问题;在安全上则暴露出总量不安全、品质不安全、 局部地区不安全等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必须主动 适应城乡转型、土地整治与制度创新的新形势,重点要立足我 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运行 配置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定 符合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 利用战略。加强土地资源整治、土地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土 地生态建设与民生保障相融合的深人综合研究。着力推进土 地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创新,加快土地资源学科发展与科技创 新,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搭建 新平台、营造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玉林.资源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