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评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评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常 芳: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233 

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 

——评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 

女性身体叙事》 

常 芳 

20世纪6O年代开始,西方女性开始有意识 

地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叙述来表达自我,强化 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地位。受其影响,我国从 2O世纪80年代开始也出现所谓“身体写作”的热 

潮。其实,正如身体是人与生俱来的存在一样, 身体的叙说也与文学相伴而生。 2o世纪以来,作为人的生命载体的身体开始 变得复杂起来,远远超越了原初的生理意义,而 

具有了审美的、政治的、伦理的、哲学的意义。英 国学者伊格尔顿指出,“现代化时期的三个最伟 

大的‘美学家’——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 所大胆开始的正是这样一项工程:马克思通过劳 

动的身体,尼采通过作为权力的身体,弗洛伊德 通过欲望的身体来从事这项工程”,也即“在身体 的基础上重建一切——伦理、历史、政治、理性 

等”。 由此可知,身体的意义增殖其实是和现代 性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其中女性身体尤其成为极 

具吸引力的审视对象。杨秀芝和田美丽的新著 《身体・性别・欲望——2O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 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正是在此前提下对中国当 

代小说中作为性别符号和欲望对象的女性身体 的深度解析和独特观照。该书的价值,笔者认为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女性视角与男性视角的对比中揭 

示女性身体叙事的实质,最终又能超越性别 

的二元对立 

身体作为区分性别的符号,具有毋庸置疑的 

权威性,与此同时,不同性别对于身体的态度又 显示出超乎想象的差异性。该书作者将女性作 

家与男性作家对于女性身体的书写进行并置,一 方面,放大了女性身体文学表述的性别差异,从 

而揭示出深藏于其中的性别控制机制与形象塑 造策略;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差异的 分析跳出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传统观照方式,力 

图构建一种自在自为的身体叙事逻辑。该书从 

作为情色符号的女性身体、乳房的隐喻以及脚与 

鞋的寓言等角度,解析了世俗眼光及男性作家如 

何观看、享用、想象与塑造女性身体和身体的延 伸物。在对象化的观看、想象与建构中,文学作 

品中的女性身体成为性别权力的折射。在男性 

文化视野与权力机制下,女性身体失去了其作为 

生理存在的自然特征与自在状态。就女性身体 

审美而言,美的标准由男性制定,美的身体由男 性享用,女性以男性的标准塑造自身形象,这集 

中体现在“女为悦己者容”的古语以及女性束腰、 

裹足等一系列摧残自身的行为中。男性不仅仅 

塑造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而且直接参与了 

现实女性形象的塑造。书中还深入剖析了男性 作家作品中隐藏着的潜在心理动因,即菲勒斯中 

心意识和斯德哥尔摩征候,这些无不体现了两性 

等级秩序的存在以及男性对于这一秩序的合理 

性的强化。同时,该书作者又透彻地分析了男权 社会在面对纵欲和禁欲、罪恶与欲望时的矛盾、 

挣扎与恐惧。该书梳理了女性作家身体叙事的 

发展历程,说明女性作家的身体叙事经历了从理 

性的凝视、自我生活的体验到狂欢化书写几个阶 

段,并以张抗抗的作品为例,归纳了女性身体的 诸种形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女性身体观,与男 

性作家的身体观相对照,女性作家的身体观是以 

精神为旨归的,是对女性身体“被看”传统的改写 

及对传统评价体系的解构。在改写和解构之外, 

女性作家还承担起了身体重塑的重任,她们试图 

使女性身体摆脱被动展示与男性附庸的地位,让 

女性通过身体以言说自我。与男作家不同,女性 

作家们塑造出了健康的身体,“去色情化”的身体 

以及“走出去”的身体,这些努力都体现出作家们 234世界文学评论 第15辑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身份确认的执著。女性 

作家也通过身体书写欲望,但已经是立足于张扬 女性的主体性及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夺。该书的 

可贵之处在于,明确区分了男女作家处理身体问 题的不同立场与心理机制,同时又超越二元对立 

的简单对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身体叙事所体现 出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及身体叙事被商品社会所 

挟裹的现状,批判了身体的物化与工具化,将目 光投向了更为久远的将来,指出应该追求一种自 

在自为的身体观,追求身体与心灵的统一、肉体 与精神的融合。只有当身体摆脱了附加在其上 

的男权欲望与女性抗争,身体才能回归其本质。 

而作为女性身体的所有者与叙事者,女性作家应 该承担起更为积极的责任。 

二、警觉而清醒的当下视域与现实态度 

该书两位作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 们对于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处境有着深切的理解 

和理性的思考,这在该书中表现为警觉而清醒的 当下视域与现实态度。她们研究的出发点与立 

足点即在于紧密结合现实,重点分析女性身体叙 

事的当下状态,对女性身体叙事现象进行解剖式 研究,对身体伦理进行深入探讨。立足当下,并 非意味着眼界的狭窄。研究过程中,作者的思维 

非常开阔,从古希腊到尼采、萨特,再到巴塔耶、 

德勒兹、拉康、罗兰・巴特以及福柯,从《墨子》、 《孝经》、《礼记》到《论语》、《孟子》,从《白毛女》、 《水浒传》、《金瓶梅》到但丁的《神曲》。在从古到 

今的思想变迁中探析身体观念的流变,从古今中 外的文学作品中搜寻性别等级的蛛丝马迹,这一 

切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下、解读现状。正 是因为有了对传统的系统梳理与全面理解,才有 

对现实的理性阐释。该书通过对20世纪八九十 年代文学作品身体叙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意 

识与欲望诉求的详细分析,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庞 大的自成体系的等级观念与身体伦理之网,揭示 _r中国近几十年来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于女 

性身体的认知变化的逻辑。书中不但剖析了男 

性加之于女性身体之上的情色眼光,使女性身体 对象化,而且还分析指出,男权社会直接参与女 

性身体的型塑,规训女性自身的身体观,使之内 

化为女性自觉自愿的追求。其实质在于,剥夺了 女性言说自我的话语权,从而掩盖了女性在社会 中的主体化存在。而对于女性作家的身体叙事, 作者看到了她们对男权社会的抗争、自我意识的 

张扬以及为争取话语权而做出的努力,这些努力 

对推动女性的解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 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花样翻新的“身体写作”, 

一方面冲破了传统的障碍,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商 品社会的消费需求,身体叙事从对抗走向合谋, 

这意味着新的危机的到来。伊莱恩・肖瓦特富 有洞见地指出:“女性美学强调女性生理经验的 重要性非常危险地接近性别歧视的本质论。-E2] 

其危险性在于,女性在此性别歧视的话语场中是 

主动言说者,并且对此危险不但毫不自知,反而 乐在其中。正如作者所表明的,对女性身体形象 

的刻画与分析并不是该书的最终目的,该书的最 终目的是要在研究女性身体在男性与女性文本 

中的不同呈现的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 伦理的问题。身体写作伦理不是单纯的写作问 

题或艺术问题,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现实问 题,它与一个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和谐、文明程度 

的提高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等等问题 

紧密相关。该书研究的是文学现象,体现的却是 现实关怀,这似乎正寓示着新时代女性当仁不让 的社会担当。 

三、细腻而又灼见频出的文本解读 

该书的观点和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细致的文 

本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作家的文本被置于理性 的显微镜下,因而纤毫毕现,使读者可以读出文 字背后的隐密的欲望、狂乱的情绪、无奈的挣扎 

与丰富的精神意蕴。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乳 房的描写往往带有情色的想象与占有欲的满足, 

除此之外,乳房的哺育功能也是男性作家所一再 赞美的。作者通过对莫言的《丰乳肥臀》、岳恒寿 

的《跪乳》、阎连科的《坚硬如水》等小说的深入分 析,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在于,“故事的主人公都是 

男性,而且他们都在这种场景中品味出奉献、牺 牲与母性相联的精神”。而实际上,无论是情色 

的想象,还是道德的赞美,都是男性本位意识的 

体现,是男性发自内心的以“利我”为目的的构 想,而不是对女性情感与经验的深切体悟。正如 

书中所言:“男性作家都在歌颂乳房的哺育功能, 

歌颂母爱的伟大,在这种热烈的歌颂中,强调母 性的牺牲,强调施惠于子的美德,女性哺育的体 

验却没有人关注,这种匮乏只能由女性作家来补 

充的。”作者通过对林白小说《说吧,房间》的对比 常 芳: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235 

分析,雄辩地说明了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身体叙 

事中完全不同的情感旨归。林白通过主人公多 

米的丰富体验,细腻地传达出母亲哺乳期种种独 特的身体感觉与与情绪起伏。在这里,乳房不再 

是男性欲望的对象,也不再是与身体割裂的单独 的器官,它与女人的其他器官紧密相联,“它既不 

神圣伟大,也不委琐渺小,更不充满色情意味,它 

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并且带着自己的好恶”。女 性作家笔下的乳房,终于摆脱了男性的情色审视 与道德想象,它是敏感的、活跃的,它使哺乳中的 

女性更好地感知自身,又给她们带来现实的烦 扰,这时的乳房才回归乳房的本真。可以说,哺 

乳期女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只有女性才能真切体 悟、准确传达。这也许就是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埃 

莱娜・西苏以下宣言的出发点:“妇女必须参加 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必须把自 

己写进本文——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 和历史一样。”L3 

该书不仅仅对研究的主要对象即20世纪八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如此细致的解读,而且 

还广泛汇集了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文本,形成多 层次、多维度、多视点的文本系统,因而使得观点 

与结论能够立有所据、论有所本,经得起反复的 推敲与审读。 

注解[Notes] [1][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 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z][美]伊莱恩・肖瓦特:《我们自己的批评:美国黑人 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自主与同化现象》,《当代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8页。 [3][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88页。 

(常芳。中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文学批评、比较 文学o E-mail:iscf ̄163.cor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