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合同法中代位权的理解与适用(下).doc

对合同法中代位权的理解与适用(下).doc

对合同法中代位权的理解与适用(下) -
1.一般原则。合同法解释第十四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
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
管辖。这样规定的理由,一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关于原
告就被告的一般原则和第二十四条关于合同纠纷的管辖原则;二
是符合两便原则,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减
少管辖争议和管辖异议。

2.与协议管辖的关系。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
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不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
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合同是否约定有协议管辖的内容。但依照
法律规定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由专门人民法
院专属管辖的除外。

即使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合同
订有有效仲裁条款,次债务人也不得以仲裁协议为由对债权人提
起的代位权诉讼提出管辖异议。

(二)诉的分立
1.债权人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诉讼后,又向同一人民法院
以次债务人为被告提起代位权诉讼的,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为
符合合同法解释第十四条规定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的条件,同时又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
件的,应当立案受理;认为不符合合同法解释第十四条规定的条
件的,则告知债权人向次债务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另行提起代位
权诉讼(合同法解释第十五条)。程序上如此规定的根据在于“一
事不可两诉”,同一债权不可重复主张。但考虑到债权数额的差
异和诉讼时效问题,为了保障债权最大程度的实现,不宜驳回债
权人的第二个起诉。

为了避免程序上的混乱,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的管
辖不能吸收代位权诉讼的管辖,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依照
《民事诉讼法》有关管辖的规定确定管辖法院,代位权诉讼依照
本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确定管辖法院。但依照《民事诉讼法》的
规定和本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的管
辖法院与代位权诉讼的管辖法院为同一法院的,则发生管辖竞
合,由同一法院另案受理。

2.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后,又在同一法院或者不同法院
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依照合同法解释第十五
条的精神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3.在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与代位权诉讼并存的情况
下,不论哪一个诉讼先提起,受理代位权诉讼的法院都应中止代
位权诉讼的审理。因为本诉是否成立、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是
否得到法院的确认以及确认的数额、范围等直接决定着代位权诉
讼的结果,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五)项的规
定,受理代位权诉讼的法院应当中止审理(合同法解释第十五
条)。

4.在债权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中,债务人对超过债权人代
位请求数额的债权部分以其债务人为被告提起诉讼的,受诉法院
应当告知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诉。有管辖权的人民法
院可能是另一个法院,也可能与代位权诉讼的管辖法院为同一法
院,则发生管辖竞合。无论竞合与否,债务人的起诉符合法定条
件的,人民法院都应当受理;受理以后在代位权诉讼终结以前应
当依法中止(合同法解释第二十二条)。

(三)第三人的追加
债权人在提起代位权诉讼时,如果未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
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债务人为第三人。债务人的加入有助于人民法
院查明案件事实,因为债务人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
系、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联结枢纽,对于查证两
个法律关系的事实和代位权诉讼能否成立,均具有重要意义,故
人民法院可以将其追加为第三人。之所未规定“应当”追加而是规
定“可以”追加,一是考虑债务人毕竟不是代位权诉讼的当事人;
二是考虑保障诉权自由和尊重债权人的选择;三是考虑与民事诉
讼法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

四、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一)债权人可否直接受偿问题
合同法解释第二十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
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
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
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根据这一规定,债权人有权直接受
领通过代位权诉讼取得的财产。如此规定主要基于以下四点理
由:

1.代位权,又称代位诉权、间接诉权,尽管债权人与次债
务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法律赋予债权人直接追
索次债务人的权利,应当认为不仅具有程序意义,而且具有实体
意义。即在债权人与次债务人之间创设了新的直接后果的权利义
务关系,一旦提起代位权诉讼,则可越过债务人而将次债务人视
为债权人的债务人。
2.符合立法精神。依照传统民法的理论和有些国家的立法
例,代位权诉讼的效力只能及于债务人与次债务人,而不能及于
债权人,即代位权行使的效果直接归于债务人,而不能由债权人
直接受领,即使在债务人怠于受领的情况下债权人虽可代为受
领,但其受领后,债务人仍可请求债权人向其交付受领的财产。
这一原则被称为代位权诉讼的“入库规则”。合同法试拟稿曾规
定:代位权行使的效果归于债务人。合同法征求意见稿曾规定:
行使代位权取得的财产;归债务人后再清偿债权。这样规定虽然
有理论依据,但是不切合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不仅不利于发
挥代位权制度的作用,而且有可能使代位权制度形同虚设。立法
机关最终删去了这一内容,在颁布的法律中放弃了“入库规则”。

代位权诉讼不同于债务人清算程序或者破产程序。代位权
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清算程序或者破产程序旨在众多债
权人的公平受偿。如果规定债权人不能直接受领通过代位权诉讼
取得的财产,代位权诉讼取得的财产只能由债务人受领,会使得
债权人丧失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积极性,债务人坐享其成,进而使
代位权制度的设立失去意义。

3.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如果规定债权人不能直接受领代位
权诉讼的财产,代位权诉讼取得的财产只能先归于债务人,债权
人再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起诉讼,则会徒增当事人的讼累,浪费司
法资源,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甚至还可能会产生人民法院对本
诉和代位权诉讼作出不同判决的情形。
4.符合“不告不理”原则。“不告不理”是民事诉讼法的原则。
既然作为原告的债权人已主张权利,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未主张
权利,则保护已提起诉讼的债权人的利益并无不当,其他债权人
不仅事前有权主张,事后仍可向其主张权利,况且债务人并未破
产,代位权诉讼属于个人案的普通诉讼,有别于破产程序,故并
不存在对其他债权人不公平的问题。

5.符合公平原则。一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债权人都可依法提
起代位权诉讼;二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债权人以同一次债务人为
被告提起代位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财产不足的,
依据各自债权数额的大小按照比例分配;三是在代位权诉讼中,
每一个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范围都以其债权(包含行使代位权的
必要费用)为限,请求数额超过债务人对其所负债务额或者超过
次债务人对债务人所负债务额的,对超出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
持。

(二)对各方当事人的效力
1.对债务人的效力。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债务人以次债
务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要受到限制;债务人行使其对次债务人的
权利不得影响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无论
债务人是否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就代位权诉讼作出的判决均对其
有影响。即代位权成立,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后,债
务人与次债务人、债务人与其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债权人之间相应
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

2.对次债务人的效力。在代位权诉讼中,次债务人对债务
人的抗辩事由,譬如同时履行抗辩、后履行抗辩、不安抗辩、时
效抗辩,均可以向债权人主张;有些不属于债务人的抗辩事由,
次债务人也能抗辩,譬如专属债务抗辩、债务数额抗辩等;有些
专属于对债务人的抗辩事由,譬如程序上协议管辖抗辩,不可以
向债权人主张。

3.对债权人的效力。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债权人可以直接接
受次债务人的履行,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可
以从实现的债权中优先支付。

曹守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