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思考

深圳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0-05-18 编者按:当前,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国内图书情报领域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共享的脚步进一步加快。然而,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不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图书情报单位都陷入经费不足、设备陈旧、馆舍老化,举步维艰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馆是当务之急。本期编发毛卓明同志的文章就是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及正在进行新馆工程项目建设的单位注意。即在建设21世纪图书馆、信息中心时应站在信息产业发展社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数字化的高起点上,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图书情报工作者都来关心和思考这一问题。

深圳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思考

毛卓明

(深圳大学图书馆 深圳518060)【摘要】 根据本馆第二馆舍的建设需要,本文在现馆舍的分析基础上,结合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研究,对新馆舍在功能设计、资源建设、环境及设施等进行全面探讨。是我们新馆建设的思想,也是发展规划的思路。【关键词】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功能 资源建设

SomeIdeasAboutConstructionoftheNewLibraryinShenzhenUniversityMaoZhuoming(ShengzhenUniversityLibrary,Shenzhen)【Abstract】 Basedupontheanalysesoftheconstructionoftheexistinglibrarybuilding,thispaperputsforwardtheguidingideologyofthelibraryarchitecturaldesign,someideasaboutthelibraryfunctionsandre2sourcesdevelopmentinthenewlibraryoftheShenzhenuniversity.【Keywords】 Libraryconstruction Libraryfunctions Resourcesdevelopment1 深大图书馆新馆设计的思考111 深大图书馆现馆舍情况简介深圳大学图书馆现馆舍(以下简称第一馆)建于1985年,是一栋回字型的建筑,楼高七层,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设计容量为:可以容纳80万到100万册图书、可布置1800——2000阅览座位(全开架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全校6000名持证师生的需要。第一馆的建筑设计吸收了当代许多国内外最先进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首先是确定了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的思路,将馆舍选建在学校中心广场的南北主轴线最高点上,又处在学校办公大楼与教学楼主要人流路线与主轴线的交汇点上。其次是摈弃了在图书馆功能上以藏书为主、设计上着眼于如何保护藏书、如何利用空间、如何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等传统图书馆建筑思想,创造性地采用了多功能的现代图书馆建筑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拘泥于室内用途的固定,方便灵活的开间,能适应建筑平面的变化,扩大空间利用的互换性。多年来,在这个馆舍中,我们较成功地建设了一个在20世纪全国高校范围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其馆藏印刷型藏书80多万册、报刊3000多种、非书资料近万件、各种光盘数据库近20种、具有初步的数字化资源。在应用管理上,我们成功地自行研制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在全国高校馆中率先实现了全部业务管理的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转至今十多年,为深圳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文献服务的有力保障,为我们积累了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经验。服务上,我们率先成功地实现了图书报刊的藏借阅合一和全开架服务、书目查询从利用卡片目录走向机读目录、情报检索从手工转向利用网络为读者进行机器检索等。总之,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深圳大学图书馆,已经具有的藏书功能、书刊阅览功能、书目检索和查询功能、提供文献服务的情报功能,都已得到实践证明,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112 深大图书馆现馆舍在满足未来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不足(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崛起,我校图书馆仅仅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也要发展延伸。由于深圳大学作为深圳市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故这所大学的图书馆也将成为深圳市最大的学术科技信息中心。地位的发展和改变,决定着深大图书馆・6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年 第4期工作交流总第81期服务功能的变革和延伸。显然,深大图书馆第一馆舍,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变化。再不建新馆,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甚至会影响和阻碍深圳大学乃至深圳市的科技发展。(2)从读者规模的扩大看,随着深大扩大招生规模,到2005年,在校学生将达到12000名(读者还将包括到科技园区和虚拟大学园区,估计总共有10万读者),读者规模扩大和读者群变化要求藏书达到150万册以上并且有丰富的网络和数字资源、阅览座位上要在目前1500个的基础上翻倍、服务手段上要大力增加网络服务、服务对象上要重视教师、科研人员的需求等等。而作为80年代产品的第一馆舍,其设计规模在容量上、阅览座位上、网络环境上已经不能满足以上要求。(3)从读者的层次和性质看,随着深圳高新科技园和虚拟大学园的建立需要共享深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因此深大从以教学为主发展到以教学科研并重、大力发展学科建设的指导方针的落实,读者群将从普通的大学生为读者主体,逐步扩大到以博士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将成为深大图书馆的主要读者,他们对文献资料的高、新、快的需求,由于现馆各种限制,要完成这种需求显得力不从心。(4)从文献资源的角度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近年来数字化的文献信息已经得到广大从业人员和文献利用人员的重视。我馆应该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上有比较长远的眼光和脚踏实地的工作,而第一馆馆舍,由于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认识不足而造成目前在计算机机房、网络环境和网络设备、数据处理手段和场所、信息化文献服务的方式和模式等方面比较大地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5)从服务手段的变化看,传统的书刊借阅、书目信息服务等,只能满足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海量存储、信息快速处理和信息高速传输。第一馆由于建筑设计、空间和网络环境的局限,已经不能满足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交流、网络信息服务和信息检索功能、现代教育、创作和实习等等信息需求。(6)从管理模式的变化看,时代的变化、读者规模的扩大、读者层次的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发展等因素,不仅仅决定着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手段的改变,也意味着管理模式的改变。现在第一馆的管理模式,如藏书体系、检索体系、业务流程、读者的管理等,都将有很大的改变。这需要一种全新设计的馆舍及馆舍环境和先进设备的管理作为前提。(7)从深大图书馆体系发展来看,根据我们的了解,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大学校园,都具备有完整的图书馆体系(有总馆和众多的分馆、有基础学科馆和众多的专业分馆等模式)。深圳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不可能也没必要在短时期内建立一个完整的校园图书馆体系。但是,作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应该有这种思想:初期,建立一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综合图书馆;中期,建立一个能满足教学科研全面需要的、充当信息交流和文献汇集中心角色的图书馆;以后,根据学科和大学发展规模的需要,逐步建立各种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如建筑图书馆、文史哲图书馆、自然科学图书馆等),最终形成完整的校园图书馆体系。深大图书馆第一馆已经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馆藏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主、服务以书刊借阅为主,基本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实现业务服务自动化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并已有初步的网络技术服务。现在,应该做中期的打算:建立一个能满足教学科研全面需要的、充当信息交流和文献汇集中心角色的图书馆。113 深大图书馆新馆舍设计的思考(1)设计思想上必须高瞻远瞩,要能规划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技术上起点应该超前。①要采用同时期最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和建筑材料;②要采用同时期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③要采用最先进的消防安全、监测、大楼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设施等。(2)设计功能上要满足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服务、要满足充当信息交流和数字化文献汇集中心的图书馆的需要、要满足建设成为深圳市最大的学术科技信息中心的需要。(3)设计目标上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学图书馆馆舍、国内最先进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成为深圳大学现阶段的标志性建筑。2 深大图书馆新馆的功能思考我馆肩负着为深圳大学、深圳科学技术园区、深圳虚拟大学以至全深圳市的科学研究服务、培养高科技和创新人才服务,它不以印刷型文献的藏量考虑其设计容量,而应侧重考虑适应数字化文献和网络信息服务的满足程度。要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馆藏以非书资料数字化信息为主,服务以网络信息的提供为主。图书馆功能的转变以藏书为主转到藏用结合,以用为主。具体应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数字化信息中心的功能由于深大处在深圳市高新科技园区中,所以,理所当然应该充当这个园区的网络信息中心。必须能以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存放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和交流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2)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场所现代图书馆应是“一切为了读者”,以利用文献信息为主要目的,读者借书、查找信息就象顾客在超市自选商品一样方便,读者可以在舒适安静的环境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载体的信息。阅览服务转移到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中来,从被动提供书刊服务转移到主动信息服务中来,从一般的咨询服务转向向更深层次的开发信息资源服务中来,服务的重点放在宣传、咨询、教育和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上,使“知识宝库”转变成“智能资源”。图书馆历来以文献保存和提供文献情报服务为主要功能,但是,在21世纪,图书馆提供信息和情报・7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年 第4期工作交流总第81期还应该注重其交流和研讨。所以新馆要配备先进设备的多功能的学术会议厅、学术报告厅、新技术展览厅、演示厅和研讨场所,为读者(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提供文献信息、科研信息、文化信息的交流的场所。还有信息技术示范与展示室:介绍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最新的软件、硬件设备等,提供国内外产品样本的展示。举行技术成果展览会,展示校内教师和学生、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以促进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3)提供数字化书刊的阅览和网络资源检索的服务的功能提供数字化书刊的阅览和网络资源检索的服务,更应该是新馆的主要目标:新馆要有各种读者上网场所:设立读者使用的空间全部开辟为电子阅览室,可阅览数字化的图书和报刊、多媒体资料和其它非书资料、可以利用各种网上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供服务馆藏和网络等;同时,各阅览座位采取软隔断,配备上网设施,读者进座以后可以利用所有资源等。(4)提供有组织有系统的情报服务的功能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数字化资源的信息量要大大超过传统载体的信息量。图书馆的情报功能更体现在对网络资源的组织上。如通过网站建设或通过专题数据库建设来发展学科情报专题服务,做到专题情报服务的主动传递等。(5)要具有发展现代信息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图书馆界有一个共识:图书馆具备两大功能:情报功能和教育功能。新馆应该在现代教育功能的发展上有所作为。如发展网上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和培训,形式有分散式的也有集中式的。发展远程电子教育系统: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时授课。其中视频会议系统包括终端、MCU、摄像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课件等。(6)为读者提供创作环境的功能由于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的各种资源,读者在图书馆除了主动地接受文献信息服务以外,图书馆还应该提供给读者利用这些资源在图书馆内进行各种创作的环境。如文学写作、音乐制作、美术创作、工艺设计、发表演讲、课件制作等等。3 深大新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是能否达到新馆功能的重要保障。馆藏文献载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文献除了占主流的印刷型文献外,还有大量新载体,如缩微文献、视听文献、机读文献,包括光盘文献,多媒体文献,网络上虚拟文献等等,呈现了文献多元化发展并存的局面。这些多元化文献应象传统文献一样能被进行检索和流通。因此,我们计划除通过自建外,还将通过交换、链接、购买、租用、建立镜像站等各种方式和国内外各大文献信息中心和大学图书馆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以下是具体的考虑:(1)数字化的图书采集数字化图书馆藏的建设有:通过建立镜像站移植国家图书馆等数字化馆藏作为数字化中文图书的基础;通过调研建立镜像站移植国外某些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数字化外文图书的基础;通过本馆自己对全部馆藏进行数字化处理作为数字化特色图书的基础。另外,购买一些有特色的数字化馆藏,如古籍、艺术品等,随时发现,随时调研和引进。(2)数字化的期刊报纸和检索数据库的建立通过建立镜像站移植清华大学《中国期刊网》作为数字化中文期刊的基础;链接或建立镜像站移植全国各大报纸数据库作为数字化中文报纸的基础;购买和引进UNCOVER、EBSCO、IEEE、SDOS、《中国科技论文索引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论文索引数据库》、《DIALOG》、AcademicResearchLibrary学术研究期刊全文数据库、UMI公司Web版数据库等等大型数字化检索数据库。另外,随时寻找,随时调研和引进国内外其它大型数字化报刊文献全文数据库。以能满足读者对中外文报刊文献信息全文索取的需求。(3)多媒体资料搜集为实现馆藏的多样化,音频视频点播系统:实现视频节目发布和点播。配备视频压缩编码机、视频服务器、管理工作站等设备。应调研并逐步搜集购买各种多媒体资料,方式有广播式的、点播式的等,内容有学术性的、科技性的、教学性的、资料性的、娱乐性的等等。(4)各种教学课件采集为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配合学校的学科教研发展,应调研并逐步收集购买各种教学课件,重点要保证收集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课件。(5)建立软件资源库为成为科技数据中心,还要调研并收集购买各种软件(包括网络多媒体、Internet、编程等教学软件和系统软件、管理软件、数据库系统、操作软件、开发工具等管理软件)。还有引进或者研制电子商务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网上购书、购买教学课件、建立支付其它有偿服务费用等的一种电子商务解决手段。包括数据安全平台、数字认证、支付系统等。4 结 语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基础设施,未来新馆大楼的建设将标志着学校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由于图书馆的使用功能的特殊性,我们希望从开始就能加入图书馆大楼的设计规划中去,将我们的需求和思考融入新馆建筑中,使新馆图书馆建筑成为21世纪的纪念碑、成为新时代的凝固的乐章,我们真心地希望深圳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设设计能不愧于这句话的涵义。有了超前设计的馆舍,如何建设现代化的、超前的图书馆,无疑就是我们图书馆管理同仁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了。

・8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0年 第4期工作交流总第8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