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浅析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科技论坛 ・155・ 浅析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张栓’徐竟争 (1、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2、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北京102488) 摘要:目前,电能需求持续增长与能源供应增长受限之间的矛盾导致电能供应短缺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智能电网的可靠、安全、经 济、快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电网的目标也在稳步进行中。主要从智能电网的定义和特点出发,来阐述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智能电网;特色电网;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1概述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高,如何 构建一个坚强、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环境,在国家电网发展中备受 关注。大力推进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项目的全面实施,尽可 能的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环保的电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智能电网的概念与优势 智能电网,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知识网格,它是通信技 术,结合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在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 上,一种新型的高集成度的电力供应和配电基础设施的电网。它具 有自愈性、安全性、可控性、客观性、快速性等优点。 智能电网的先进性和优势如下: (1)电网基础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对于外界干扰和攻击, 能很好地防御,在接人新型的可持续能源后,电网的坚强性显著提 高。 (2)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融 合,在遇到灾难和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的预警,具有很强的自动恢 复能力。 (3)优化电网系统,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生 产管理效率更加高效。 (4)能够实时监控电力系统和电力用户的动态信息,构造形象 的电力系统运行图,高度融合微电网和分布式发电,建立更加经济、 高效的电网,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环保使用。 (5)高度智能化的电力调度系统,能快速、安全地完成电力系统 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使电网更加灵活、高效。 (6)建立一个双向互动平台 不仅电力公司能够及时、有效地获 取用户的详细信息,用户可以对自己的电能质量、电价、故障线路和 电能高峰期等问题更加清晰,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增值服务,为用 户提供更多便捷的增值服务。 3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3.1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当前,电网在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上 快速发展。“十二五”较”十一五”用电增速如表1所示。从能源结构 来看,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6倍、3.8倍、 160倍、2.8倍。同时,也导致非化石能源消耗增加了2.6%。 表1‘‘+二五”用电增量 在的分布式电源的优化接入和高效的消费,确保分布式电源灵活接 人和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更安全可靠地将新能源送至负荷中心。 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国家——拥有灵活的高压直流输电 的知识产权,并且在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 破。201 1年10月,典型的风电场一体化案例——上海南汇柔性直 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使用;2014年8月,浙江舟山五端柔性直流输 电科技示范工程投入使用,又是一飞跃性进步;2015年12月,世界 上第一个采取真双极接线、额定电压和输送容量都达到国际最大值 的“福建厦门±32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科技示范工程”正式投入使 用,这标志着我国在高压直流大容量输电技术上日臻成熟,这种整 体运行能力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 3.2智能电网的未来前景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愈加恶劣,迫使国家寻求能源结构上的 改革调整,需要探索发展一种安全、清洁的新能源来满足人们的生 活需求。“十三五”期间,清洁能源将得到大力发展,这就意味着水 电、风电、太阳能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大大增加,那么这些可再生 能源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 源,预计到2030年,中国至少会有110座核能电站投入使用。同时,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三华”同步电 网优化升级改革也会是未来三到五年智能电网发展的重心。 4结论 智能电网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立足于国内外实 际,开拓新的模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智能电网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东霞,姚良忠,马文媛.中外智能电网发展战略[J】.中国电机工程 学报,2013(31). 『2]禹冰庙君召.浅谈发展中国式的智能电网『J1.煤炭技术,2o13(O1). f31马其燕,秦立军.智能电网发展状况及其实现建议[J】.电力需求侧管 理.2010(03). 『4]禹冰,雷君召.浅谈发展中国式的智能电网[J】.煤炭技术,2013(01). 年份 增速 20 11年 20 1 2芷 20 13盆 20 14住 20 15年 1 1.7O% 5.60% 7.6O% 3.80% O.50% 在”第十二五计划”期间,智能电网调度技术快速发展,并集成 了各种分布式电源和负载中心,同时也实现了围绕集中式和无处不 作者简介:张栓(1991一),男,安徽宿州人,安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智能电网、嵌入式控制等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