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一场互联网金融热潮正在席卷全国。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冲击着传统金融业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形势和自身条件,主动寻求变革,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变革;转型升级

1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业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空间,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将传统银行推向变革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如果无所作为,则面临着失去竞争力和被行业淘汰的危机;如果顺应潮流,主动变革,则需要对原来的产品、服务、经营模式进行全面转型升级。传统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谋求转型发展是其面临的共同话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案例,剖析互联网金融相对于商业银行的优劣势以及对传统金融业产业的影响,最后商业银行主动变革,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对策建议。

2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及典型案例

2.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 随着数据规模指数级的增长,数据生态系统技术模式与标准不断升级,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技术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处于不同环节的金融服务的刚性需求催生互联网金融,满足实体经济和商品快捷的交易需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社会各界各有见解,至今尚无定论。从参与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将互联网客户转换为金融业务收入的手段就可称为互联网金融,狭义上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与宽广性,通过网络渠道实现相关业务和增值化是一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李博, 董亮, 2013);但简单地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割裂开实质意义有限。从金融本质意义上看,互联网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摒弃实体中介机构介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直接交易,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提升资本流动效率,实现金融资产灵活高效配置的商业模式。从融资方式上看,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其实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可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谢平,邹传伟,2012)。 2.2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案例—P2P 阿里小微金融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首个专门面向网商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阿里金融与其他P2P公司相比,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阿里金融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底层数据完全打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客户网络行为、网络信用在小额贷款中得到运用。小企业在阿里巴巴、店主在淘宝网上经营的信用记录、发生交易状况、投诉纠纷情况等百余项指标信息在评估系统中通过计算分析,并做为贷款的评价标准。阿里金融整合了电子商务公开、透明、数据可记载的特点、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对个人及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程复杂等问题。 阿里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严格的借款人资格限定,阿里金融将申请人限定为阿里诚信通会员和中国供应商会员,阿里金融利用各网络平台信息互通的优势了解客户;二是阿里巴巴经过多年网络交易平台的运作与监控,拥有网商大量的交易信息,具有相对成熟的信用评价体系及较完整的交易数据库。阿里金融的放贷直接汇入客户的支付宝账户,使得阿里金融可以监控资金的流向;三是阿里金融以网店的未来收益作为贷款抵押,网店贷款违约经营将受到影响。2013年3月阿里巴巴共有7980万注册用户、1030万个企业商铺及75万名付费会员,阿里金融的小微贷款业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融资方面,阿里金融基于支付宝开发了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可以在支付宝网站购买基金(天弘基金)。余额宝6月份上线以来,用户超过100万户,基金规模达550亿元,对银行存款形成了一定影响。

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 (1)偏低的市场准入与监管成本。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采用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办法。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管,存款需要向央行上缴约20%的存款准备金,贷款余额需要接受75%的存贷比限制,商业银行需要满足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另外,银行还要接受流动性、合规性、反洗钱等方面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严格的市场准入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数量,致使行业基本处于一种半垄断状态,而从严的监管办法,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互联网金融恰好实现了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与市场监管成本较低,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上述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热情,也促使互联网金融模式被不断复制,并得以逐渐成熟与发展。 (2)线上操作,交易成本低尽管。目前还没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管理费用的比较数据,但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美国银行业一笔交易通过网点完成的平均成本为4美元,通过手机银行的平均成本为0.19美元,通过网银的成本为0.09美元,即网点的交易成本是网银的40倍。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主要交易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基本上没有物理网点,也不需要队伍庞大的营销人员,加之流程相对简单,而商业银行通常都有众多的物理网点、有众多的前台营销人员、中后台管理人员,因此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管理成本相对传统商业银行具有一定优势。 (3)先进的数据和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在解决传统的客户准入、产品营销以及风险管理上优势突出。在客户准入上,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痕迹处理技术,积累大量客户“软信息”,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并通过计算机行为跟踪技术实时调查、监督客户的交易行为,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在产品营销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组织将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在线服务等金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筛选整合目标客户,将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向综合化、批量化、精准化和多元化。在风险管理上,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交易记录、买家评价等客户信用代表性指标,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识别信用状况,通过公开违约和降评级信息等方式,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3.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劣势 (1)融资渠道少,经营风险高。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可运用众多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同业拆借、央行贷款、发行理财产品、吸收存款、转让贷款等,但互联网金融公司除了通过高收益金融产品(余额宝)吸引存款之外,其他融资渠道较少,因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另外,中国缺乏成熟的个人征信体系和类似Facebook那样的实名社交网站,这导致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贷款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致使互联网金融公司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据“网贷之家”统计,2013年1至11月,出现危机或关停的网贷公司有49家,一些公司老板甚至已“携款跑路”。 (2)资产负债规模相对较小。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无论是单个互联网金融P2P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整体,从信贷规模、负债规模等都无法与传统商业银行同日而语。资料显示,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最具影响的阿里金融,其小微贷款余额约200亿元,吸储产品余额宝余额约500亿元,而2013年三季度工行贷款总额为9.6万亿元,存款总额为14.7万亿元,分别是阿里金融的480倍和294倍。《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P2P贷款服务平台超过200家,可统计的P2P平台线上线下借贷规模在500亿~600亿元之间,而2013年10月银行业贷款余额为70.8万亿元,可见短期内互联网金融贷款规模和传统银行远不是一个量级。 (3)信息披露不充分,资本杠杆倍数过高。由于互联网金融P2P公司不受银监会、央行和证监会等机构的监管,没有披露类似银行的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率等指标,甚至没有披露基本的财务报表,因而投资者(借款人)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风险难以判断,而且当互联网金融公司违约或破产时投资者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另外,互联网金融公司用来缓冲贷款损失的自有资本明显不足。数据显示,2012年互联网金融公司“温州贷”、“人人聚财”注册资金均为500万元,“人人贷”、“拍拍贷”、“中宝投资”的注册资金均为100万元,而它们在2012年的交易额分别达到20.7亿元、8.5亿元、3.97亿元、3.4亿元、13.45亿元,如果以银行的标准计算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估计不会超过3%,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本杠杆倍数超过30倍,与破产之前的雷曼相当。

4互联网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4.1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 支付结算中间业务作为传统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正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全方位挑战,集中表现为互联网金融脱离传统金融机构中介,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资金在传统银行之外循环。随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活跃, 基于个人通讯设备以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货币价值结算的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呈爆炸性增长,互联网支付系统直接占领银行支付系统平台,颠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中介的地位。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数据看,截至 2013 年末,全国共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56.43 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4.93% ,增速放缓 4.53 个百分点。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蚕食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2013 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 交易额规模达到 7750.8 亿元,与第三季度相比增长 131.9% ;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占据了超过市场 90% 的份额,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的冲击进一步加剧。

4.2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格局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利差在长期趋于收窄,对于数量众多、 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小微企业而言,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加大。一方面,网络融资平台以搜索引擎集中客户,削弱传统银行的客户开发力。互联网融资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技术,整合外部资源搭建的电商融资平台、P2P 融资服务平台,准确锁定并细分目标客户群,减少客户开发成本,冲击传统银行的零散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网络融资平台以市场价值撮合交易,削减传统银行的资源配置力。网络融资平台依据客户融资金额、利率与期限,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