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呼伦贝尔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考 一、呼伦贝尔市基本情况 (一)经济运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以“五区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亿元,在全区排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2.4亿元,在全区排第1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92.6亿元,在全区排第9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7亿元,在全区排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92.7亿元,在全区排第8位;财政总收入完成124.7亿元,在全区排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7元,在全区排第7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95元,在全区排第7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27.5:30.5:42.0调整为19.6:42.1:38.3,其中,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3.9%提高到36.2%。 (二)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持美丽发展、科学崛起战略,各类产业竞相发展。农牧业基础良好。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58.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85.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05亿斤,牧业年度存栏1652万头只,分别占全区21.9%和15.3%。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51户,实现销售收入211.1亿元。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个(累计132个),绿色食品15个(累计58个),有机食品产品累计82个,共有5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累计18个),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0个。工业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1.1亿元,在全区排第6位。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煤产量8398.5万吨,增长31.2%;发电量279.1亿度,增长48.6%;水泥产量643万吨,增长37.4%;原油产量55.4万吨,增长4.9%;食用植物油37.8万吨,增长18.8%;乳制品20.7万吨,增长3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03.6亿元,增长56.8%,实现税金48亿元,增长57.4%。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成长,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项目扎实推进。服务业持续繁荣。2011年,呼伦贝尔市接待游客116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73亿元,分别占全区19%和22%,均位居全区首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3.9亿元,居全区第5位。口岸边境贸易发展较快,2011年呼伦贝尔市外贸企业累计达966家,进出口总额完成25.7亿美元,全市7家境外投资企业共完成对外投资1.6亿美元,对外派出劳务人员1198人,实现营业额1651万美元。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跨境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形成每年2亿美元的出口能力。 2
二、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一)资源优势条件 农牧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呼伦贝尔土地面积广阔,境内雨量丰沛,水资源条件良好,土质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如能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增产空间巨大。呼伦贝尔市已组建农垦集团,并将逐步整合下辖十三个旗市小农场,加上境外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优良耕地资源,通过深化与俄罗斯在农业开发方面的合作,有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的潜力。2011年,全市农牧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7%左右,同全区的45%和发达地区的90%相比差距明显,未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还有提升空间。此外,呼伦贝尔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500种以上,适宜发展特色林果业、蒙药和中成药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产业。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富集。全市约有10万平方公里属风能丰富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其中: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风能资源的8%左右。呼伦贝尔市太阳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位居全国前列,境内地广人稀,适合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呼伦贝尔市有大量宜林宜农荒地,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原则下,适宜种植能源作物,现在年产秸秆约200万吨、林木生物质储量约3亿吨。呼伦贝尔市的资源条件适宜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及相应的装备制造业。 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水、煤资源。呼伦贝尔市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得尔布干成矿带的主要区域均匀的分布在境内。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1000亿吨,远景储量近2000亿吨,煤种多为褐煤,境内水资源量达316亿立方米,约占全区56%,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资源为发展现代新型煤化工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全市探查到其它各类矿产达9类65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探明,主要有石油、铁、铜、铅、锌、钼、金、银、萤石等。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亿吨,预测储量10亿吨;有色金属有铜、钼、铅、锌等矿床15处,已探明储量346.7万吨,未来发展矿业开采及矿业深加工很有潜力。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呼伦贝尔草原原始风貌保持较好,是世界著名的天然大草原、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地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辖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被称为“北国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王国”,拥有3个国家3A级景区,其中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沙地樟子松原始森林,根河湿地公园被称为“亚洲最大最美的湿地”,达永山滑雪场是我国最完备的三大四季滑雪场之一,独特的民风民俗、灿烂的游牧文化和丰富的名胜古迹令人神往,这些都为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得天独厚的条件。 区位优势独特。呼伦贝尔市是中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边境线长1730多公里,拥有国家一类、二类口岸8个。其中满洲里 3
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担中俄贸易70%以上的货运量。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92亿美元,规划到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2011年,呼伦贝尔市外贸企业966家,进出口总额完成仅25.7亿美元,相比中俄确定的战略目标相距甚远,也正显示出呼伦贝市发展口岸边境贸易的巨大潜力。 (二)市场条件 国内外市场对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全球绿色有机食品消费以20%-30%速度快速增长,欧美一些国家有机食品销售的份额已经超过食品总量的10%,2010年全球已经形成800亿美元的绿色有机食品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大中城市居民对于高端优质食品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尤其草原、林区生产的无污染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倍受欢迎、供不应求。此外,同呼伦贝尔市毗邻的俄蒙地区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较为薄弱,这些都为呼伦贝尔市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绿色有机农畜林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长期、稳定和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新能源领域。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2010年全世界风电总装机为5500万千瓦,2020年预计达到1.12亿千瓦。到2020年,我国风电产业保守估计可以实现8000-10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成为继火电、水电的第三大主流发电产业。世界光伏工业近年来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预测将在21世纪前半期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质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迅速提高,从2006年的140万千瓦提高到550万千瓦,年均增长40.8%,到2020年,世界柴油需求量预计增加55%以上,而柴油供应量严重不足将为生物质能源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材料领域。新材料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生产经济性强、产品性价比优、制造过程绿色的特征。2010年,世界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30%。据相关部门测算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高达22.5%,预计201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未来新材料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现代煤化工领域。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石油资源保障日益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薄弱环节。2010年以来,国际油价重回100美元左右,能源日益紧缺使油价仍有提升空间。现代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这样既可以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能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随着国际油价进一步攀升和节能减排强制性约束,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将面临巨大市场机遇。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国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5月7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指出,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0%。因此,未 4
来5-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生物制药领域。据近期调查显示,全球生物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约为14%,当前,全世界销售的生物药品超过430种,市场销售额约为1400亿美元,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正以每年15%-18%的增速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巨大,生物制药业市场前景光明。 三是绿色生态旅游正在成为热点诉求。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2020年,世界旅游经济总量预计将保持4.4%的增长率,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精神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已经成为家庭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新的旅游消费高峰即将来到。同时,旅游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生态出游正在成为当下的潮流和趋势。 四是向北开放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与俄蒙毗邻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和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均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对我国轻工产品具有旺盛的需求,另外还有俄蒙两国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中俄、中蒙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同时,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等北方邻国已经建立的良好政治关系为向北开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十分看重中国参与其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发展,希望中国东北振兴和俄东部大开发“对接”并形成联动态势,推动两国战略经贸合作升级,这意味着向北开放将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三)政策条件 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家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内蒙古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在生态建设、农牧业发展、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很多的优惠条件。2010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在新能源、有色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口岸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为呼伦贝尔市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振兴东北战略。2007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将呼伦贝尔市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在资源型地区转型、增值税转型过程享受同等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我区东部盟市风电产业和煤电产业进行扶持,促进我区东部盟市与东北三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俄共同批准的《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呼伦贝尔市口岸建设。2010年,国家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林木深加工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北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并在中央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以煤代木”工程。 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2011年,国家印发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