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第33卷(总第158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No.5,2008GeneralNo.158Vol.33
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现状与趋势分析*刘鸿武1, 王 涛2(1.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2.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近年来,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快速增长。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给中国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也有助于增加当地就业、平衡中非贸易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但中国私营企业在投资非洲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实现中非经贸合作双赢,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8)05-0036-07
非洲大陆是目前世界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但同时也是充满发展机遇的地区。据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从1990年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平均收益率,在亚洲和拉美分别为14%和12%,而在非洲则高达33%。①高风险与高回报正向并存,多年来一直是非洲经济环境的突出特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从事投资经营活动,对于企业的成长过程与发展模式,无疑会产生复杂的影响。一、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特殊意义长期以来,非洲大陆在能源、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总是对外部世界的企业家们充满诱惑。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私营企业开始投资非洲。经过10多年发展,中国私营企业在非的投资经营已初具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私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逐渐成长起来,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国际化方面也达到一定水平,开始在中非经贸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是在中国与非洲国家经贸关系全面提升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里,中非贸易额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增幅远大于同期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量的增幅。截至2007年底,中非贸易额达到了735.7亿美元。②而同年,中国对非投资累计也达到近90亿美元。③在这个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中非双方民间往来的日益升温。据中国公安部边检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公民因私出境赴非洲人员达到16多万人次,而在5年前,这一数字不到3万人次。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以各种身份进入非洲,或经商贸易、寻求商机,或旅游留学、探亲访友。据一项调查的初步估计,目前在非洲大陆从事经贸并长期居留的中国公民已经超过80万。而在中国的非洲人也至少达到了50万。民间往来高度活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中
36*收稿日期:2008-07-10作者简介:刘鸿武(1958-),男,云南西双版纳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 涛(1983-),男,山西太原人,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08级博士研究生,赞比亚大学中赞联合培养博士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非关系全面提升背景下中国如何在非洲与西方化解利益冲突、实现合作多赢问题研究”(07XGJ006)国私营或民营企业进入非洲国家。据中国国家进出口银行统计,迄2006年底,在中国对非投资的800多家企业中,近700家是私营(民营)企业。④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分布在非洲内地的广大乡村从事着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即使最边远贫穷地区的非洲居民也购买得起的商品”。⑤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全国委员会成员乔·莫洛也说:“(在莱索托这样的小国里)仍然可以看见很多中国商人,甚至在深山老林里也能见到中国商人的身影。”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商人已经成为一道人们熟悉的风景。在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中国民营企业的承包商承担着许多公路和电信设施的项目。⑦非洲潜在的商机为中国那些富有创新竞争精神的企业家提供了特殊的机遇与环境。从当代中国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在风险中寻求机遇并获得磨练成长,增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的能力,包括学会承担所谓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等,正是中国私营企业走向非洲的特殊意义所在。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不仅促进了中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对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起着特殊的作用。随着私营企业投资贸易的迅速扩大和民间人员往来日渐活跃,私营企业正逐渐成为中国对非投资的新兴动力。它标志着中非关系在经历过去几十年主要以政治为主、官方主导的发展阶段后,正在向着全方位、多领域的层次上拓展,这种发展使中非双方深受其益,但由此引发的中非关系种种新趋势与新变化,也要求中非双方以一种更开放的新思维来理解和应对。二、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历程与现状要了解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特殊作用与意义,把握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背后所预示的中非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对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上述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对非投资主要是政府主导行为,政府投资与政府对非援助相辅相成。进入9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洲的援助转化为双边企业间的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政府改革援外方式,将中非合作的主体从政府转向企业,实行援外方式和资金的多样化,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提供了各种便利,在非洲建立了十个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服务中心,与非洲国家订立有关贷款框架协议,中国企业只要能在非洲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便可以申请有关贷款。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对非投资规划方案。这个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对非投资工作由贸易型投资逐渐向生产加工和资源开发投资的转变。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借以突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问题,又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举措是推动中国企业去国外投资。由于中国纺织、家电、建材、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发展较成熟,价廉物美,如到非洲去投资,既可以与欧美同类产品竞争,又能给非洲民众带来实惠。此外,中国企业投资非洲除享有当地优惠政策外,还可分享欧美发达国家给予非洲国家的优惠政策。因此,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投资重点区域。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白皮书,对于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中国政府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中国与非洲国家商签并落实《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非洲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保护双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主张,包括设立一个专门用于鼓励中非企业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投资经营项目的“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将逐步达到50亿美元。同时,中国政府提出并在非洲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中非经贸合作应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随后成立了中非商会。⑧
2007年9月中非外长联合公报鼓励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包括基础设施与农业领域。⑨随后在10月2日的世界贸易组织援助非洲大会上,中国37进一步表明支持提高非洲国家的贸易能力。⑩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对非贸易和投资。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国政府关于私营企业对非投资的政策逐渐完善,私营企业对非投资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三、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的主要行业过去,中国私营资本在非洲的活动主要限于餐饮、百货零售等行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私营企业的壮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国私营企业对非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传统的餐饮、零售业外,在工程承包、医药、纺织、机械、电信等行业中的发展最为明显。此外,在农业、采矿、能源等行业,中国私营企业也开始涉足。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所涉及的行业,多是被西方忽视的基础部门,虽然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取得丰厚回报,但对非洲经济的发展却有重要的意义。 11.工程承包行业:非洲各国工业化梦想由来已久,他们都希望改变本国单一的经济结构,都把新建和改善公路、港口、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领域作为发展经济的优先选择。这为中国对非工程承包提供了众多机会。对非工程承包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输出等,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对非贸易。近20年来,中国工程承包私营企业对非承包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加。它们在非洲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增加了投资机会。例如浙江天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民营企业,2007年,该公司在商务部援建“贝宁中心”项目中成功中标,承担开发和经营“贝宁-中国中心”项目,并获得项目50年的经营权益, 12这样一个承包经营项目,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品对非出口。又如香港的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在2006-2007年间在安哥拉修复一条在内战中被毁的连接安哥拉东西的铁路,这条铁路修复后长1300公里,从本格拉港至靠近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洛武阿,铁路还延伸至赞比亚境内,在赞比亚铜矿区和安哥拉港口之间打开一条运输通道。 13目前,在许多非洲国家都分布着中国民营建筑与工程企业。2.医药行业:非洲医药工业研发和生产水平较低,大部分药品需依靠进口来解决,是一个具有相当开发潜力的市场。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公民在非洲经营小型医院和诊所,中医中药为当地居地提供了可负担的基本医疗服务。中国医药企业视不同地区的疾病状况和用药需求有针对性的投资非洲医药行业。1993年,“北京科泰”到非洲销售抗疟药品,2002年开始进军非洲市场。他们改善产品,提升技术,努力融入当地社会,逐渐在这个疟疾盛行的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口碑。北京科泰被华立药业收购后,华立药业公司改善产品,提升技术,“科泰新”抗疟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特效药。2003年,华立药业开始改变经营模式,努力融入当地社会,招募本土员工,逐渐在这个贫困与疟疾盛行的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口碑。当其他医药企业甚至是西方跨国公司败北非洲的时候,华立生产的抗疟疾药物在东非和西非市场的占有率已排在前两位。 14
3.纺织行业:近年来,有大量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洲从事服装批发销售,它们的注册资本都较小,但经营灵活,获益不小。此外,也有中国私营企业利用从非洲国家出口纺织品到欧美不受配额限制并可享受普惠制待遇的优势,选择在非洲开办服装加工厂。坦桑尼亚的中非友谊纺织厂,成立于1964年,近年经由中国常州一家纺织公司改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从非洲国家出口纺织品到欧美不受配额限制,并可享受普惠制和最惠国待遇,因此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中国纺织企业选择在非洲开办工厂。如由山东青岛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建立的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在赞比亚投资与经营的过程中,为获取纺织用的棉花,并降低风险与成本,穆纺公司与赞比亚农场主签约,为农民提供种棉花用的化肥、种子,并派专人监管,收获时再付棉花款,与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穆纺公司用这种方式陆续控制了1万多公顷的棉田,成了赞比亚最具实力的棉花开发商之一,不仅为穆纺公司降低原料成本40%,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更有助于平抑赞比亚当地棉花市场的价格,为当地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公司从1996年成立到2006年十年间,已经发展成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而且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将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服装产品成功出口美国。 15山东另一家大型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