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摘要: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
挑战之一,人类的工业、生活等各种活动既排放CO2和其他温室
气体,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环境,由此改变了大气对太阳辐射能
得吸收状况,从而破坏了气候的脆弱平衡,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人类意识到之一严重的后果
后,世界各国开展行动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及防止气候变暖的措
施。
一、全球气候变化方面
温度 1906~2014年全球温度平均增高0.74℃,近50年的每10
年增温率是过去100年的2倍。在过去的100年里,北极的平均
气温的增长率是全球的2倍。
降水 全球许多地方大雨的频率增加了。1970年起,强热带气旋
活动增加了。1901~2014年陆地降水增加不很明显,有些地方
近几十年陆地降水还有所减少。
干旱与洪涝 从1970年起,很干旱的地区增加了2倍多。欧亚大
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非、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从20世纪中
叶开始呈现大的干旱趋势;但在北美和南美的东部正好相反。南
半球1970年代湿润,1960年代和1990年代相对干燥,而且
1974~1998年出现了干旱趋势。
海平面 整个20世纪,海平面估计已上升0.17m。1961~2003年
期间,全球海平面以每年1.8±0.5mm的速度上升,整个20世纪
为1.7±0.5mm/年。1993~2003年每年上升3.1±0.7mm。卫星
观测表明,自1993年开始,海平面以3mm/年的速度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原因
人口的增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
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由于人口
增长,工业、城市、交通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
与此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为了能够使食物
供应跟上人口增长,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施用大量化肥与农
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是这些措
施都有可能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最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了全球性重大问题,
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
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
经开始上升。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
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
害,植被被破坏导致全球变暖。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
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气候变暖等不
良后果。而全球气候变暖回让海平面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
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
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
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
破坏。而植被有吸收温室气体的作用,植被的减少破环了温室气
体的循环,导致气候变暖。
森林锐减 现在人口增长快,住房紧张,建筑占用耕地,导致砍伐
树木,植树面积减少.由于大量占用耕地,所以农民砍树开垦土地,
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
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
三、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
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矿物
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导
致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浓度明显升高,而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
将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尽管有各种预测模型在测量上有
差别,但是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
全球大气和土壤的温度将升高1.5—4.5℃,这种温度变化是逐
渐的,受海洋水体的影响,大约每10年升高0.3~1℃。由于全
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量必然增加,这将导致全球平均降雨量增
加但雨量增加也是不平衡的,高纬度地区和极地增加幅度较大但
雨量增加也是不平衡的,高纬度地区和极地增加幅度较大,且季
节变化较大。
总结: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
待,在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暖的思想大潮中,还要头脑清楚地看
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某些抑制因素,这样也许会使我们更加
客观地估计未来气候变暖的幅度。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暖
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其实是把双刃剑,对人类和地球环境有许
多灾难性影响的同时,很可能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有利贡献。
不过,无论怎样应该充分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要加强认识,
思考对策,主动应对,在气候变暖过程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罗勇.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的影
响.2008(2): 16-21;
[2] 江志红,张霞,王冀. 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
的情景预估[J]. 地理研究, 2008, 27(4): 787-799;
[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2月
[4] 焦玲.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及中国应对策略[J]. 北方环境.
201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