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蛹虫草的生物学性质为筛选优良菌株的一个依据,实验从不同的温度、PH 值、碳氮源、菌丝体形态、菌丝体液体培养积累量业研究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最佳生长条件,为进行菌株的丢弃建立初步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
蛹虫草菌株,由锦州食用菌协会实验室提供。
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VB1、酵母粉、琼脂、蔗糖、乳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麦芽糖、大豆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铵、硫酸铵、尿素。
1.1.2主要仪器
医用型净化工作台、立式自控电势压力蒸汽灭菌器、电势恒温鼓风干燥箱、酸度计。
1.1.3培养基
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g,葡萄糖20g、蛋白胨2g、KH2PO43g、MGSO41.5G、VB11g,加水至1000ml。
基础培养基:葡萄糖20g、酵母粉2g、KH2PO42g、MGSO41g、琼脂20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1.2试验方法
1.2.1供试菌株的活化
将供试菌株用灭过菌的接种铲取1*1cm的菌块接种到斜面PDA培养基上,25℃下恒温培养10天。
每天菌株做10次重复。
1.2.2培养方式
将斜面菌种用灭过菌的接种铲取1*1cm的菌块接种到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心,在25℃下恒温培养10天,每个菌种做5次重复。
用直径5mm的无菌打扎器取早虫草菌片接种至PDA平板中央,将平板分别置于培养室自然光照培养,观察菌落形态。
每个菌种3次重复。
1.2.3温度对早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成五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
用5MM无菌打扎器打扎接种到PDA培养基中心。
每个菌种做8个重复,每个温度2个重复。
每24H 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落的变化及其生长状况。
1.2.4 PH值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成五个PH酸度:PH5.5、PH 6.0、PH 6.5、PH 7.0、PH 7.5。
用直径5mm 无菌打扎器打扎接种到不同的PH值培养基中心中,每个菌种做3个重复。
在23℃恒温下培养,每24H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薄的变化及其生长状况。
1.2.5碳源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其它培养基配方不变,分别选用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添加到固体基础培养基中,在23℃条件下恒温培养。
每24h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和菌丝体颜色及形态,筛选出适合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碳源。
1.2.6氮源对蛹虫草生长速率的影响
其它培养基配方不变,分别选用蛋白胨、大豆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铵、硫酸铵和尿素作为氮源添加到固体基础培养基中,CK为基础培养基不加氮源。
在23℃条件下恒温培养。
每24H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和菌丝体颜色及形态,筛选出适合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氮源。
1.2.7液体培养主生物量的测定
用无菌的打扎器取相同量的菌片置于液体培养基,摇瓶培养7天后,四层纱布过滤,菌丝体60℃,烘干至恒重后,测定不同菌株的生物量。
2.结果与分析
2.1温度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
不同菌株的菌丝体在29度都不再生长,说明蛹虫草菌株是不耐高温的。
而在17-26度都要不同程度的生长,可以看出菌丝体的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到23度时生长最快,而到26度时有变慢,说明23度是蛹虫草菌株的生长最适温度。
不同的菌株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相差不大其中,1号、2-3
号的生长速度较慢;6号、2号、K36的生长速度较快。
2.2 PH值对蛹虫草生长速率的测定
在PH值5.5-7.5之间的菌丝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
在6.0-6.5之间生长的较快,在5.5、7.5生长的较慢,表明蛹虫草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在6.0-6.5之间。
不同菌株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略有差别,6号、2号和K36号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且观察它们的菌丝体形态,总体来看,6号菌丝生长最快,菌落整齐,绒毛状,橘艾勇,转色比较好;2号菌丝生长也较快,菌落整齐,放射状,橘黄色,转色好,其它的菌株都比6号菌株萌发迟缓、长势差,1号生长最为愋慢,长势最差,毡状,淡黄色,较色慢。
2.3碳源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测定结果
在没的碳源条件下,菌丝体都能生长。
其中葡萄糖和蔗糖作为碳源的条件下,菌丝体生长速度较快,而在半乳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菌丝体生长较慢。
观察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丝体的形态,可以看出,虽然半乳糖作为碳源时生长速度也较快,但是菌丝稀松,气生菌丝多,不能形成强壮的菌丝用于生产,葡萄糖作为碳源,菌丝生长快,长势茂密且转色好。
不同的菌株在相同的碳源条件下投其所好也有差别,6号、B1、K36的生长速度较快,而1号、2-3号的生长速度慢。
2.4液体培养及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结果
摇瓶培养7天后,发现2号、6号、K31菌株的液体培养基透明,其中的菌球大小适当,远远一致、丰富,菌丝球表面形成大量话筒状的菌刺;1号、2-3号、K7菌株的培养基透明,但是菌球量较少。
不同菌株的生物量试验结果:6号菌株菌丝的累积量最多,达到1.39G.100ML。
说明6号菌株的液体培养中能累积大量的菌丝体,对规模生产有实际的经验价值。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试验表明:试验用的8株菌在温度17-36度下都能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到一定温度是菌丝停止生长,且在23度下生长速度最快,菌丝形态最好,在PH值在5.5-7.5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在6.0-6.5之间的生长的较快,表明蛹虫草在中性变酸的环境中长势良好;在不同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生长明显存在差异,其中在碳源葡萄糖和蔗糖生长最好,生长速度最快,向瘥在中加入有机氮源时,菌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加入无机氮源时的生长速度,加入硝态氮源时其生长速度大于加入铵态氮源时生长速度,蛋白胨作为氮源时,生长速度最快,而用无机氮源硝酸铵、硫酸铵、尿素时的生长速率明显慢,说明无机氮源不容易被吸收利用。
蛹虫草在固体培养其上生长的环境条件筛选,最适合蛹虫草菌丝生长的温度
选23-25度为宜;PH值在6.0-6.5之间能促进菌丝的生长,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菌丝体的显微结构基本一致。
8株菌在生物学发挥性上的差别可以初步筛选出2号、6号、B1在相同的条件下在菌丝生长、菌丝形态、转色程度和液体培养的生物量积累方面存在优异性,是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的菌株。
3.2讨论
蛹虫草优良菌株的丢弃是今后研究人工培养蛹虫草的一个重点,从生物学特征来研究蛹虫草,为优良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介理并不能单单通过对生长速度、转色情况、菌丝特征、菌丝体的积累来筛选。
不同菌株在不同的碳大海捞针和氮源培养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说明蛹虫草对营养元素的要求不高,在人工培育的过程中,为了得到较高的产量,可以选用利用最佳的碳源和氮源来栽培。
从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的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可以选出菌丝体生长强壮的菌株,从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积累量,可以得到生长旺盛的菌株,为以后菌株的人工选育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