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民歌

拿什么拯救你,记忆中的声音---裕固族民歌现状与发展策略浅谈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丰富,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如何保护、继承、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裕固族民族音乐充满地域特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历史内容,本文拟探析裕固族音乐的生存发展现状,关注其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

关键词:裕固族民歌现状继承发展对于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来说,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无法抗拒的现代化力量冲击下,正在发生着急剧变迁,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最能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正大量流失,甚至濒临断代消亡。

裕固族是甘肃独有也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省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草原上,以游牧和半游牧为生。

在长期的繁衍发展和历史变迁中,裕固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针对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对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显得至关重要。

一、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也包括定期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裕固族尽管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但裕固族文化却很有特色,影响较大。

裕固族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历史都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歌手来传承,因此它的民间文学如口头传唱、民间故事等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特点.2006年5月,裕固族民歌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裕固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裕固族舞蹈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形式,主要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

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建国后得到很大的发展。

裕固族音乐朴素优美、自然流畅,有民歌音乐、宗教音乐等.裕固族的民族乐器种类也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寺院乐器,如法锣、手铃、巴郎鼓、大镲、喇叭等,也有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如天鹅琴和牛角鼓等,但现已失传。

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这主要体现在裕固族传统服饰和传统饮食文化中,尤其是裕固族服饰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裕固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主要有幼儿的剃发和年轻人的婚礼仪式,要选时日隆重举行: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是民间传统体育中的捧跤、赛马、射箭、拔棍等。

裕固族传统文化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不脱离本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由于它主要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而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二是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脆弱性;三是在传承和发展中易受其他文化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2.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裕固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民族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得少数民族群众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民族地区与现代的、多元的和外来的文化的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裕固族后代正在逐步地走出草原和大山,更多地接受现代的文化熏陶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正在悄然蜕变,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正日益衰落,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逐渐消失。

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据调查,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

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中原本的民族服饰已完全汉化;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有个别乡的裕固人已经没有人会讲裕固语,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不足30%,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仅有的人数不多的本民族历史、民歌、故事等民间文学的传承人由于年逾古稀,正在渐渐故去优秀的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空前的威胁。

显然,当人们的意识因受外界的影响而日益走向开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增强了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生命力将会因其所依附的传统民俗活动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逐渐减弱甚至终结。

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如何对裕固族文化,特别是裕固族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裕固族民歌“美丽的黄黛琛,你的灵魂是那样的美好,好像雨后的彩虹,谁不愿常留心中。

”婉转动人的《黄黛琛》在裕固族中世代传唱,可当裕固族中唯一能用本民族语言完整唱出《黄黛琛》的妥玉月老人去世后,年轻的后生们,却无人能把《黄黛琛》完整地歌唱。

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

1、裕固族民歌的特点裕固族恐怕是唯一的以民歌来承载着自己整个民族的历史的少数民族。

民歌是裕固族民间文化的精华之一,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裕固族地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歌。

一个裕固族人,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他就在母亲的怀抱里、在摇篮中,聆听舒缓、宁静而甜美的催眠曲;当他刚刚开始懂事时,他就从父母亲所唱的各种叙事歌中认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以及自己所要遵守的各种道德理念,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他长大成人,步人社会,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时,歌声就会陪伴着他们从事放牧、割草、捻线、擀毡、奶幼畜、拉骆驼等生产活动。

在裕固族民间各种民俗、仪式等活动中,诸如结婚仪式、丧葬仪式、宗教活动等中,同样有各种专门的民间歌谣的存在。

裕固族民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生动记载了古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唱词,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

就其内容而言,有优美抒情的牧歌、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热情洋溢的赞歌、别具风采的婚礼歌、风格浓郁的习俗歌、缠绵悱恻的情歌、古朴庄严的宗教音乐等。

其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突厥语民歌、蒙古语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

专家认为,西部裕固族民歌与匈牙利民歌有着相近的歌词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音乐特点,这表明裕固族先民与古代西部民族有着共同因素,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有着共同因素,是研究突厥语诸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参考资料。

东部裕固族民歌则保存了中古时期蒙古族民歌的形态,同样对研究中国西部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因此,裕固族民歌在某种意义上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和依据。

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行式上,既继承了古匈奴的某些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黄黛琛》只是裕固族中世代传唱的民间叙事歌曲之一,裕固族中还有《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萨娜玛珂》、《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等诸多节奏明快、曲调优美、世代传唱的民歌。

2、裕固族民歌传承困境分析目前,裕固族民歌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

西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由钟玉珍(女、现年77岁)、杜秀英(女、现年69岁)、杜秀兰(女、现年63岁)、贺俊山(男、现年71岁)等人。

东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由白金花(女、现年55岁)、安金莲(女、现年78岁)、郭玉莲(女、现年61岁)、郭金莲(女、现年57岁)等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民歌承载体的个体人物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大多数民歌已消失,目前仅存的民歌正在退化,面临失传。

随着岁月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裕固族文化在生活方式和思想内容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裕固族人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裕固族人开始走出曾经的生活领域,走向新的世界。

年轻人开始渴望学习知识,渴望到更远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民族歌舞在裕固族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部分裕固人已不再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也不再放声高歌自己的民族歌曲了,现在,裕固族民歌传承正面临着诸多挑战:2.1 地理环境的闭塞裕固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深山、牧区是裕固族人原生的生活环境,是裕固族民歌最原始的发源地,也是民间歌手抒发情怀的乐园,虽然在肃南大山间的偏远地区,还有一部分裕固族人坚持着沿袭几千年的游牧生活。

但由于牧区所处位置较为偏远而且交通闭塞,使专家、学者在深入牧区实地考察裕固族民歌时产生了许多困难。

客观环境对裕固族民歌的生存发展十分不利,地理位置的闭塞与交通的不便制约了裕固族民歌直接、有效的向外界传播与传承。

2.2 本民族语言的流失由于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东、西裕固族又操着不同语言,因此汉语在裕固人中作为书面语言和通用语言使用,继而导致裕固族人在长期与汉族的交往中语言逐渐被“汉化”,一代一代的成长中裕固族人正在慢慢遗失自己的民族语言,现在已很少有年轻人会说流利的裕固族语。

2.3 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裕固族民歌的冲击近几年,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裕固族人劳动条件和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出现在大家身边的音乐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裕固族民歌。

这些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裕固族民歌面临生存环境减弱的危机。

2.4 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演唱场合的改变使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都受到破坏,雪山、草原的往日美景已随时光而黯淡褪色,牧人们“触景生情”的情感激发已不能随处可见,歌唱的心境也就自然衰减,民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态空间,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裕固族民歌流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三、裕固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是时代的要求,民族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