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法纵览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
———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来比较
熊杰
摘要: 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行分作典型的法律行与事行,二者有明的不同。但是仔探究会,两者都是了私人利益,只是方式路径有所不同。本文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角度比分析法律行与事行的异同,来分析两种不同的行制度是如何民法的基本原。
关键词:法律行;委托合同;无因管理
一、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委托合同是当事人商定,由受托一方处理为了委托一方的利益而处理事务的合同。委托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其成立标准同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即包括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一致三项内容。而委托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委托事务不但包括法律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 其次,委托合同的基础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没有相互信任和了解,委托合同关系难以成立; 第三,委托合同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 第四,委托合同是诺成及不要式合同; 最后,是委托合同是双务合同。
无因管理,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认为: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①目前的通说认为,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有: 一、无因管理中的事务必须是他人事务。二、须有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而管理的意思。三、须物法律或合同上的义务。
二、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区别
( 一) 二者的法律效果不同。委托合同成立后并不必然有效。而无因管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适法行为,具有阻却违法性。其一经成立,便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属于一种法定之债。
( 二) 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委托合同最核心的要素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无因管理不需要管理人和本人具有行为能力为必要。
( 三) 委托合同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但无因管理一定是无偿的,无因管理人不得请求报酬。
( 四) 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委托合同直接体现了民法的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无因管理不是意思表示或法律行为,是不承认私人意思自治的制度。②无因管理产生的原因在于对个体意思自治的弥补和扩张需要,源于个人私益的保护,是对私人自治的尊重和弥补,是对管理人
利益的兼顾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注重。
三、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相似点
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本质上都是为他人事务进行服务、管理。因此立法者在划分管理者与本人的权利义务时,极有可能参考了委托合同当
事人权利义务的配置。二者在权利义务分配上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
四、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而事实行为是指一切法律不要求行为中包含一定的意思表示内容,但因法律的规定能产生一定
的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实。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相同之处在于: 二者都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能在民事主体间产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二者的终极价值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私人利益,尊重意思自治原则。
两者的区别在于:
1.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其法律效果直接取决于意思表示的内容; 而前者不要求行为中包含意思表示,其法律效果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内容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加以确定,这就决定了有关法律行为的基本规则必然是围绕意思表示展开的,它主要涉及表意人具有意思能力 ( 即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自愿真实、意思表示不违背公序良俗以及意思表示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等。与此相反,事实行为的本质在于事实构成,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成立事实行为并引起规定的法律效果,这就要求民法必须预先规定出不同事实行为的种类,并对每一种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做出详细的规定。
2.法律行为制度多产生任意性规范,而事实行为多为强行性规范。由于民法旨在实现意思自治,所以多数民事法律关系的创设、变更与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凡是不违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民法允许当事人自主决定、自主实施和自主承受,法律不能进行强行干预,只是做出一些指导性的规定。这些指导性规定就是任意性规范,它的适用领域是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对此规定可以遵守,也可以通过约定来排除其适用。相反,在另外一些领域,由于不能无法实现意思自治,立法者基于立法政策和价值判断将当事人的某类行为直接赋予特定的法律效果,不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适用。当事人需接受由法律直接为当事人做出的安排,这就是强行性规范。
3.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所以民法专门为其设置了意思表示和行为能力的规定; 事实行为是非表意行为,因而民法关于意思表示和行为能力的规定对其不适用。
4.二者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在民法体系中,法律行为制度居于首要地位,发挥着主导主用。而事实行为处于次要地位,起着补充作用。
5.法律行为属于“多层包装精心塑造之法律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诸多要件,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有效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和无效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属于“包装塑造最少之法律事实”,其不存在有效与无效的问题,仅有存在于不存在之分。
6.从大陆法系各国民法的立法例来看,法律行为制度具有抽象性与一般性,其通常被编排在总则之中; 事实行为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它无法被抽象为一般制度,只能分散地规定在民法中的相关部分,如债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中。(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法律行制度的若干探[J].中国法学,2003,( 5) .
[2]汪渊智.我民法上的事行[N].山西大学学,2003,( 3) .
[3]李文涛翼.无因管理的重新解[J].法学志,2010,( 3) .
[4]王秀芹.无因管理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
[5]易.私人自治与法律行[J].代法学,2005,(3).
注解
①王利明等: 《民法学》,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
②[日]我妻荣: 《我妻荣民法: 法各下卷一》,冷生等译,中国
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熊杰,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12研究生。·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