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义乌市农业生产情况简析
受上半年禽流感和七八月份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特别是义乌市范围内开展的“三改一拆”和畜禽禁养、限养政策的实施,对全市畜牧业乃至第一产业影响较大。
据初步统计,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亿元,增长1.8%,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0.3%,收益基本与上年持平。
一、农村经济形势运行特点
(一)粮食产量略减,经济作物平稳发展
2013年,全市播种农作物46.03万亩,比上年增700亩。
完成种植业产值18.85亿元,实现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2.4%。
1、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呈现“双降”。
全市播种粮食26.20万亩,同比下降1.1%,收获粮食10.38万吨,下降1.8%。
分品种看:谷物播种面积16.60万亩、产量7.29万吨,分别下降1.6%、2.0%;豆类播种面积4.54万亩、产量1.03万吨,分别下降1.8%、2.0%;薯类播种面积5.05万亩,增长1.2%,产量2.06万吨,基本持平。
2、油料播种面积和总产出现“双增”。
全市油料种植面积2.29万亩、产量3459吨,分别增长1.5%、4.3%。
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1. 54万亩,增长3.1%,产量2146吨,增长8.2%。
3、蔬菜生产平稳。
全市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10.92万亩,同比下降1.2%,产量16.75万吨,与上年持平。
4、水果生产总体较好。
全市果园面积5.45万亩,总产量(含果用瓜)9.05万吨。
实现产值4.05亿元,增长3.9%。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品种差、效益低的水果逐步被优质高效的品种取代,水果生产初步形成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效益明显,前景喜人。
5、茶叶生产下滑。
受耕地垦造、倒春寒、高温干旱影响,茶叶生产效益继续下降。
2013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09万亩,比上年下降0. 7%,其中生产茶园面积0.99万亩,采摘茶叶995吨,实现产值5596万元,下降2.9%。
6、花卉苗木生产形势良好。
2013年,义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声势浩大,平原绿化面积同比翻番,拉动了花卉苗木市场的需求。
全市花
卉苗木面积1.85万亩,同比增长4.0%。
实现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8.1%。
(二)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林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2013年,义乌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212”平原绿化、“四边”绿化为抓手,致力于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全市共完成各类绿化面积1.26万亩,同比翻番;二是森林抚育工程大面积展开。
结合“四边三化”,重点对高速、省道及主干道沿线的森林进行抚育,全年完成森林抚育30500亩;三是产业基地培育、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绩。
新实施都市农业工程60个,新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基地5000余亩;新建林业示范区2个,总面积13000亩。
全年完成林业产值0.63亿元,增长4.1%,实现林业增加值0.49亿元,扣除物价,增长5.4%。
(三)畜牧养殖转型升级,养殖规模逐步缩紧
为稳步推进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2013年8月义乌市出台“畜禽禁养、限养”政策,明确禁养、限养区域,实施萎缩性经管措施以及泔水猪和禁养区关停行动。
到2013年底,北苑街道已关停了辖区内所有的畜禽养殖场(户),其他镇街的畜禽养殖规模也明显紧缩。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牧业产值10.70亿元,下降3.1%,实现增加值6.19亿元,按可比价下降5.6%。
1、生猪存栏、出栏锐减。
截至2013年底,全市生猪存栏20.54万头,同比下降25.7%;其中母猪存栏2.15万头,下降23.3%。
出栏生猪45.90万头,同比下降9.5%。
2013年养猪效益极不平稳,养殖户养殖一头商品猪的收益在年初可达200-350元甚至更高,但到第二季度底只有50元左右甚至亏损,至第三季度末期,生猪价格开始上涨,效益也逐步回升,一头商品猪的收益在150-200元左右。
其主要原因一是肉猪收购价格低,二是生产成本增加,特别是饲料成本的上涨挤压了养殖利润。
一般来说养猪成本中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80%左右,而上半年饲料成本、人工报酬不断上升,减少了利润空间。
2、家禽存、出栏降幅大,效益差。
2013年家禽养殖可谓一波三折,H7N9禽流感疫情刚过,又面临“禁养、限养令”,家禽养殖规模缩紧,效益下降。
到年末,全市家禽存栏69.72万只,同比下降46.1%;年内家禽出栏388.01万只,下降23.8%;禽蛋产量3843吨,下降25.2%。
2013年4-7月份是家禽养殖业的重灾期。
因受H7N9影响,鸡肉消费量微乎其微,大量应上市鸡只无法出售。
由于大量蛋禽到期未淘汰出售,导致市场鸡蛋供应饱和,蛋价下跌,而大量成年蛋鸡又与今年新补栏的蛋鸡争食,又导致饲料价格上涨,形成养鸡效益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
至8月份后期,市场出现转机,价格逐步上升,到四季度鸡蛋平均价格8.8元/公斤,H7N9禽流感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
3、草食动物存栏下降,生产缩紧。
2013年末,全市牛存栏420头,下降44.1%,出栏621头,下降3.0%;羊存栏1.03万只,下降16.4%,出栏1.52万只,增长17.7%;免存栏0.38万只,下降65.0%,出栏1. 40万只,下降27.2%。
(四)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市淡水养殖面积3.71万亩,由于2013年我市几个大型水库进行了捕捞,水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据统计,2013年我市水产品产量达804 5吨,增5.4%。
水产品市场稳定,交易活跃,主要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全年完成渔业产值1.47亿元,增长13.9%,实现增加值0.98亿元,扣除物价,增长6.9%。
二、农业生产亮点纷呈
(一)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提升
1、构筑平台,抓好农业“两区”建设。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2013年义乌市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1.65万亩,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48万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112.1%;二是进一步加快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进度。
截至12月底,佛堂、义亭二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544万元,综合区内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完成计划总投资的142.4%。
2、抓好农业工程实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省级及以上农业工程。
2012年度争取到省级及以上工程共15个,补助资金86 5万元,带动工商资本投入都市农业工程建设资金3300万元;二是全力推进本年度在建工程的实施工作,全年建成都市农业综合工程80个,面积4008亩,投入扶持资金3923万元,带动工商资本投入都市农业工程资金6992万元。
3、落实政策,规范农业“三品”建设。
全年建成省级规范化示范区2个、市级规范化示范区5个,建设完成1.47万亩的无公害农产品
基地,新增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农业规范化生产程度达61.2%,
(二)培育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1、积极引导,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到2013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并到农业局备案的各类合作社296家,社员数3713人,带动农户数4.76万户。
其中义乌市级规范化考核合格的48家,金华市一星级以上合作社30家,金华市示范性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0家,国家级1家;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55家,注册资本2855万元,主要涉及水稻、水果、蔬菜、水产等行业。
2、认真核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到2013年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7.71万亩,流转率65.1%,有146个村办理了养老保险,累计投保2.27万人,有1.62万人已享受养老保险。
2013年验收规模土地流转面积1426.8 亩。
(三)科技兴农,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1、强化培训,提升农民教育水平。
一是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阳光工程培训有机结合,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30 0人,并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理论培训250人。
二是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活动。
共组织开展各种业务培训16期,受训农民达1500人次。
2、拓展渠道,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
坚持有形与无形相市场相结合,帮助农业企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抓好农产品展会平台建设。
我市依托展会拓宽市场,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浙江省农博会、北京展销周、华东农交会等农业展会,并在杭州、义乌市农贸城等地常年设立义乌市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积极举办农事节庆活动,2013年举办了“东河田藕节”、“赤岸杨梅鉴品会”、“上溪优质桃鉴评会”、“义亭红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9个;二是抓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为帮助农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获取市场行情,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义乌市举办了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培训,激发了农业企业开拓电子商务市场的热情,许多农业企业及部分种植户纷纷入驻淘宝网、天猫、美团网等电商平台。
3、科技攻关,粮食亩产屡创新高。
一是单季晚稻单产再创新高,廿三里街道陈建忠户的甬优12亩产达977公斤;二是春马铃薯引进新品种兴佳2号进行试种,万亩马铃薯示范畈鲜薯平均亩产达2627公斤,
增产1.1%。
亩产值达到6305元,增长51.9%,扣除成本1250元/亩,亩纯收益达50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