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相关法规制定本公司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拒绝执行也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这不算违反合同和用人单位制度。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违法,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动者还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若无工会组织,则以双方协商一致为结果。
附件:
员工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总则、培训目的一级培训内容等。
(一)总则
通过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二)目的
培训目的即为什么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含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业务性质、企业战略、产品特点、组织机构、规章机构、规章制度、岗位要求、工作条件、工作规范、技术规范、技术手册、工作流程以及辅佐性能和素质培训,如商务礼仪、设备使用等。
(四)培训方式
1、之前培训
新进人员均在入职前进行职前培训,具体的培训方式有短期培训、专业培训和实习。
1)短期培训:即在较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个月)组织新人员进行前述内容的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
此种培训是职前培训的主要形式,应予以特别注意。
2)专业培训:即对某些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职前培训。
3)实习:即一面工作、一面在专人的指导下实习,通过实际工作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有多种类别,一般分为共同性、专业性培训以及岗位培训3种。
1)共同性培训:据培训对象不同,共同性培训又分为管理者培训和一般性培训。
①管理者培训:其培训的对象通常是业务主任以上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
对管理者进行培训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技能,其培训次数不定,一般每年两次左右,其培训方式主要有外出参加培训课、内部培训、自学管理书籍等。
培训内容主要以NTP(管理者培训计划)课程为主要内容。
②一般人员培训:即对业务主任以下级别的员工所进行的培训。
根据培训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专业性培训和岗位培训两种。
(2)专业性培训:即为提高工作胜任度所做的关于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
(3)岗位培训: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日常工作或日常接触,启发和指导下属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培训下属敬业、协作、团体品质的过程,岗位培训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岗位培训的方法有规范性演示,通过讨论传送意见和观念,有计划安排各种能力训练,通过联谊会、谈心会、碰头会交流意见,指导下属。
(五)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针对培训的不同内容,分别进行不同课程的培训。
企业应对培训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或设计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以便使培训达到良好效果。
(六)培训设施
如有必要和可能,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培训设施,如培训大楼、培训教室等。
为了保证组织的培训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有必要成立培训委员会,建立专门的诸如培训中心形式的培训机构以及一系列的培训制度。
这些培训制度包括:
(1)培训委员会工作章程。
(2)培训管理制度。
(3)培训部门工作规则(内含培训人员管理制度)。
(4)培训经费预算与管理制度。
(5)培训工作评估与奖惩制度(内含培训评估实施办法)。
(6)培训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制度。
(7)决策人员培训制度。
(8)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9)技术人员培训制度。
(10)新员工培训制度。
(11)晋升培训制度。
(12)转岗培训制度。
(13)新知识、新技能推广普及制度。
(14)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