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

【初中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

2016-2017学年度上期期终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姊.妹(zǐ) 覆.盖(fù) 宿.儒(sù) 感慨.(kǎi)B.盔.甲(huī) 搓捻.(niǎn) 岐.山(qí) 汗涔.涔(cén)C.淫.慢(yín) 热忱.(zhěn) 衔.着(xián ) 驯养(xùn)D.御.聘(yù) 蹒.跚(pán) 怂.恿(cóng) 嗔.怪(zhē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余晖拈轻怕重见异思牵混为一谈B.奥秘漠不关心不求甚解全神贯注C.诅咒争先恐后恍然大悟剧为己有D.天涯怪诞不经随声付和钦差大臣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加拿大一年一度的商业捕杀海豹活动_________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②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止灾区疫病流行和水源污染已经到了_____的地步。

③美好的东西常常产生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而舒适的环境______有利于事物的成长,_______未必有利于其品质的提升。

A、遭受刻不容缓即使/也B、遭到刻不容缓虽然/却C、遭到迫不及待即使/也D、遭受迫不及待虽然/却4.下列作品出处、作家国籍或朝代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鲁迅——现代B、《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末年C、《再塑生命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阴》——海论·凯勒——英国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5、古诗文默写(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王湾《次北固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4分)《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请简要叙述其主要情节。

7、综合性学习(8分)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全》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对于成语的捻熟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 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2分)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4分)图①图②图③图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根据划线句子仿写。

(2分)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

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

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8—12小题(12分)散步莫怀戚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9、阅读下面的语句,句中的“强壮”“高大”该怎么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2分)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10、“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顺从母亲的意愿,这表现出我怎样的特点?(2分)11、文章第④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12、“但我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6分)母亲的昧道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牌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

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妤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选自《中国艺术报》,作者:钟秀华,略有改动)13、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4分)14、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划线的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上下文进行赏析。

(4分)第②段:第③段:15、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分)16、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作用?(4分)三、古诗文阅读(1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