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
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
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
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五、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对比两组数字动画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聚落的分类
活动一:通过两组图片对比观察他们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出分类的差异,乡村聚落不
同类型的比较。

活动二:通过欣赏导入中两组数字动画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道路,基础设施,
等方面的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 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 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活动三:话剧创作时间
要求: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优秀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建立聚落,并带领你的部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请包含聚落建立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描述你发展后的部落前后规模有哪些变化。

(通过创作加深学生们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学生:小组展示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三)聚落与环境
活动四: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请你说出A、B、C 中哪些地区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区聚落稀疏或没有聚落?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生:各抒己见。

(略)活动五: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设计师展示:世界五种不同
的自然景观及五种不同的传统民居,小组任选其一,根据图片信息描述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设计建筑特点,以及建筑的功能。

图片1: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2: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3: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4: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图片5:窑洞──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
小组展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生:各抒己见。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家园,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四)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片,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并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作为中学生要切实保护文化遗产。

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

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活动六:设立一个保护文化遗产宣誓的环节,营造一种庄严的气氛,深化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