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喜凉耐寒型a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

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b温暖型7.间套作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深度1. 厘米。

一般不超过10重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

起垄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间6.轮作和连作2.换茬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深度一般不同一田块先后种植不同作物的作物超过10接茬(连接)方式。

可指一年内,也厘米。

可指年度之间7.连作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3.种植制度种植方式的种植方法。

:一个( cropping system) 种植制度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8.轮作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在同一田块上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养地制度4.: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9.套作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在同一田块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植方式5.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10.复种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施。

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6.次级耕作三、简答部分又称表土耕作,是在初级耕作基础1.耕作层的分类、每层范围和特点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覆盖层:0-3cm, 水肥气热与大气交消灭杂草,平整土地、旨在破碎土块、保护种子, 换.播种层、种床层:3-10cm,种子发产面积max :玉米芽生根层,下层供水,上层供气。

总产(前二层又统称为表土层)max:玉米单产max:水稻稳定层、根际层:10-30cm,根系生5.复种指数复种指数:衡量耕地复种程度与利用长、吸收水肥主要层次效率高低的主要指标2.影响土壤根性的因素套作计入复种指数,间混作不计入复种指数和温度、热量、光照的关系3.6.轮作能减轻病虫草害的原因·热量轮作主要防治具有专营或兼营寄生热量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性的土传病虫害首要条件·通过抗病作物与感病作物的轮作,积温:在考虑复种方式时,一般使土中病原菌失去寄主而逐渐减灭要在保证当地主导作物对热量需求满·利用不同作物形成不同区系的根际足的基础上,再确定适宜的复种作物土壤微生物遏制病菌发生℃日数10生长期:无霜期与≥·改变病菌、害虫及杂草生存环境,(如界限温度:指作物各生育时期不利于其生长与繁衍发芽、开花、抽穗、灌浆、成熟等)·协调土壤水分养分供应,改善作物的起点温度、生育关键时期的下限温营养,植株健壮生长,抗性增强度及作物停止生长的温度。

7.春耕、秋耕、伏耕在南北方的区别及单4.产量、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用.·翻耕时期有伏耕、秋耕、春耕之分产区、东北集中产区、西南丘陵集中产区,最大产区省是黑龙江、吉林、·依据气候、熟制等因素选择辽宁、内蒙古,单产最高省是北京、·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伏耕优于秋吉林、新疆耕又优于春耕,有利于蓄积雨水、减·薯类:少径流、土壤熟化、防除杂草-甘薯主要分布于四川、·南方,多在秋冬翻耕,干耕晒袋,冬山东、河南、安徽、广东,四川产量最大;季冻融,加速土壤熟化-马铃薯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积温8.甘肃、陕西、云南,内蒙古为最大生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产省;长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豆类平均温度的总和。

积温分为有效积温主产区包括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和活动积温。

最大生产地为黑龙江,单产最高为江苏、北京; 2 9.主要农作物在全国的分布特点题·油料作物·水稻主产区为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包-油菜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单产括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其他还有海最高省:江苏、湖北河流域、河套平原、三江平原,产量最大为湖南省;-花生主产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江·小麦主产区为黄淮河流域,包括淮河西、湖南、流域、黄河流域,最大产出省有河南辽宁,产量与单产最高省:山东省省和山东省,单产最高为山东省;芝麻主产地河南、安徽、江西、湖-·玉米三大集中主产区:黄河流域集中北12.旋耕的优点与缺点*-向日葵主产地内蒙古、山西、新疆特点:·耕作浅,10-12厘米新疆棉区、·纤维作物中,棉花主产区:·节省能源、费用、时间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适应性广,水田为主,旱田也可·糖料作物缺限:多年连续易导致土壤耕层变浅甘蔗主产地:广西、广东、云南、-与理化性质变劣海南13.保护性耕作甜菜主产地:内蒙古、黑龙江、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疆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且分布分散,面积较少,·青饲料作物: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内蒙古最多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嗜好类作物烟草主产地:云南、贵州、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山东、黑龙江14.复种特点和作用作用:一熟制与多熟制的区别10. 间作特点:11. 热三熟·增加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作物年产量,℃以上的南亚热7000℃积温10在≥是我国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带地区,包括闽南、粤中南、桂南、·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种植业滇西南和台湾省,冬季已无霜,形成各作物全面增产,同时协调农、林、甘薯—稻—稻、花生—稻—稻等全为牧、加各业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喜温作物的三熟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高产a化学因素·营养物质的偏面消耗与水分消耗稳产·来自作物根系及残体的有毒物质积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产生自毒作用间套作在时间上、空间上、生物上15.·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的积累的互补和竞争b物理因素间套作复合群体内的种间关系,包·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结构变劣括互补和竞争两个方面,二者相伴存c生物因素在。

·病虫害蔓延加重,特别是土传性的伴空间上表现:生性与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互补:增加了采光数量、提高了光·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不利CO 合效率、改善通风与的供应状况2变化竞争:高位对矮位作物的遮荫减轻连作危害: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时间上表现:具体方法:土壤消毒、增施肥料、品互补:套作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效种轮换更新、改良耕作方法果显著,实现时间上的集约。

间作也17.深松耕的特点强调时间上的一定互补生物上表现:18.翻耕的特点间套作可以互为补充地、全面均衡19.热三熟中麦-玉地利用地力,间套作也存在作物间对-薯的种植模式分布区域以及特点水肥的竞争边行优势及边行劣势的关系20. 连作的危害以及如何消除16.边行优势:间套作中的高作边行通风条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边行劣势: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内行的现象第一章第一节四、论述部分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积极引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2.间套作、混作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这个明显不考你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