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轮人》设计思想初探
摘要: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但此外细究书中内容,会发现还有很多和现代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之处。
这里我将以《考工记—轮人》为例点出它所体现的几个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的观点,包括:形式与功能,以人为本,人机环境。
关键词:功能与形式以人为本人机环境
正文
《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考工记》中对于造物,有这样总结性的设计思想“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这四个条件加起来,才可以得到精良的器物。
但是这些设计思想,是笔者总结性的开篇之词,此外细究书中内容,会发现还有很多和现代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之处。
在这里,我将以《考工记—轮人》为例点出它所体现的几个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的观点。
一.功能与形式问题——对物本身的关注
形式和功能哪个更为重要?从包豪斯以来,设计界就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从现代设计的“形式服从功能”,“少就是多”,到极少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其实在《考工记》中早有提到。
在轮毂的制作中提到:“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
”如果毂小而长,辐间就太狭窄了,如果毂大而短,辐菑就不坚牢,会摇动不安。
由此可见,在《考工记》中功能是受到很大重视的。
在察车之道中指出“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
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
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
”考核车子的要领,要注意它的结构是否缜密坚固,着地是否微至。
如果轮子不缜密坚固,那就不能坚固耐用,轮子着地的面积若不微少,那就不会运转快捷。
这里表明,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考工记》中的观点应该是形式服从功能的。
但同时在《考工记—轮人》中关于车轮的制作,又有这样的记载“望而眡其轮,欲其幎尔下迤也。
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望其辐,欲其削而纤也。
进而眡之,欲其肉称也。
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
望其毂,欲其眼也,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
无所取之,取诸急也。
”远望轮子,要注意轮圈转动是否周而复始的均致的触地;近看轮子,要注意它着地面积是否很小,无非是要求轮子正圆。
远望辐条,要注意它是否像人臂一样由粗渐细;近看辐条,要注意它是否光滑均好,无非是要求辐条滑致均好,挺直。
远看车毂,要注意它是否匀整光洁;近看车毂,要注意裹革的地方是否隐起棱角,无非是要求裹的紧固。
轮子正圆,是为了功能的更好实现;而辐条滑致均好,车毂匀整光洁,裹革紧固,除了是功能的要求以外,还希望产品在基于功能基础之上表现出一定的或者应有的形式美。
辐条滑致
均好,车毂匀整光洁,裹革紧固,在增强功能的同时,也展现了一定的形式美。
所以,《考工记》不仅重视功能,体现功能第一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形式,要求在达到功能基础之上,做工精细,体现出一种自然的,不源于装饰的功能美。
这也是《考工记》中“工有巧”的一种表现。
也正是这种对待功能和形式问题的态度,才有了后来闻名中外的明代家具。
二. 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物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
“工业设计是人为事物的科学”,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导因素。
人是产品设计的主体,也是产品设计的目的,因此产品与人密切相关的部分是设计的重点。
《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工艺制作技术体现了古人在设计活动中对人的关注。
《考工记》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
在察车之道中, 《考工记—轮人》提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
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
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车的轮子太高的话,人不容易登车;轮子太低的话,马拉车就非常费力,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兵车、田车、乘车的车轮尺寸要有所调整,车轮的尺寸要以人体的尺度为设计标准,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原则。
其次在车盖的制作中,关于车盖的高度提到“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也卑,是蔽目也。
”盖的高度过高,有碍于进出城门;过低,则遮蔽御者的眼睛,影响驾御。
所以盖的高度定为十尺最为合适:“是故盖崇十尺”。
这两点都说明古人的设计思想中包含了现代“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
那时人们已经明白,应该通过对物本身的调整,来达到人在使用物时的一种平衡与和谐,而不是让人通过自身的调节去适应物的结构。
无论是“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还是“盖也卑,是蔽目也”等都要求所造之物要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从而使人可以很好的,和谐的操作和使用物。
其次,为了物功能的更好,更有效率的实现,这种“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思想推及到拉车的马之上。
“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就是说轮子太低的话,马拉车就非常费力。
这里,人机工程学已经被推广到动物的身上。
这一推广,正是古人对尺度的细微观察和研究。
也是古人对功能重视的表现。
三.人机环境——对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关注
物,是人造之物,同时也是人的使用对象,故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人与物关系的发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于是在物,人与环境之间又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考工记》中考虑到物本身,物与人的关系,同时也没有忘记物与环境的关系。
古人在物的制作中,就已经考虑到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这层关系加以考虑和设计。
《考工记—轮人》中车盖的制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也卑,是蔽目也。
”车盖太
高的话,(一般的城)门就通不过去;车盖太低的话,要遮住乘车者的视线,所以车盖的高度定位十尺。
这里不光考虑到人与物的关系,也考虑到了物与环境的关系。
车盖的高度受到两个事物的限制:人视线的高度和城门的高度。
在这两者之间找和谐。
不同的环境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要求,同一种事物很难满足不同环境对它的要求。
这样,环境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一种物的设计,要因地而异,以更好的实现功能。
《考工记》中不仅考虑到了物与环境的简单关系,同时考虑到不同环境对物要求的差别。
《考工记—轮人》中关于轮子的制作:“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
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
侔以行山,则是抟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粼于凿。
”凡制作车轮,行驶于泽地的,轮缘要削薄;行驶于山地的,牙厚上下要相等。
轮缘削薄了,在泽地中行驶,就像刀子割泥一样,所以泥就不会黏附。
轮子牙厚上下相等,行驶于山地,因圆厚的轮牙滚在山石上,虽然轮子用的破旧了,也不会影响凿蚤而使辐条松动。
在泽地中和山地行驶的车轮结构是不一样的。
针对不同的环境,对轮子的结构设计有不同的要求,这是源于一种功能实现的要求。
西方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到后来的波普风格,国际主义,极少主义等等各种风格,再到最后的后现代主义,都是对设计的探讨和反思。
中国因为迟来的工业革命和战争而没有机会参与,落下了一大步。
于是大批的人向西方学习,甚至可以说沉迷于这种学习。
其实,所有的这些运动,风格和主义都是对造物的一种探讨和研究。
而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那就是《考工记》。
它的设计思想在先秦时代已经达到了这个高度。
它对于防止现代设计功利化、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丢失、设计使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设计的不可持续性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而,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我们更应该去借鉴和学习它。
参考文献
《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事理学论纲》柳冠中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