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题 及答案.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题 及答案.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题一、选择题1、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照( )确定A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B 、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C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D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各种强度之间的关系是( )A 、c f >cu f >t fB cu f >t f >c fC 、cu f >c f >t fD 、t f >cu f >c f3、在测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时,《桥规》(JTG D —2004)采用的标准试件尺寸为( )的立方体。

A 、mm 100B 、mm 150C 、mm 180D 、mm 2004、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用符号( )表示A 、c fB 、cu fC 、t fD 、s f5、分别用mm 150和mm 200的立方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测得的抗压强度值为( )A 、mm 150的立方体低于mm 200的立方体 ;B 、mm 150的立方体高于mm 200的立方体 ;C 、mm 150的立方体等于mm 200的立方体 ;D 、mm 150的立方体低于mm 200的立方体 ,是因为试件尺寸越小,抗压强度就越小;6、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与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关系是( )A 、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棱柱体抗压强度相等B 、立方体抗压强度高于棱柱体抗压强度C 、立方体抗压强度低于棱柱体抗压强度D 、无法确定7、混凝土双向受压时,其强度变化规律是( )A 、一向混凝土强度随着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B 、一向混凝土强度随着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减小C 、双向受压强度与单向受压强度相等D 、双向受压强度低于单向受压强度8、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基本测定方法是( )A、在很小的应力(c c f 3.0≤σ)下做重复加载卸载试验所测得B、在很大的应力(c σ>c f 5.0)下做重复加载卸载试验所测得C、应力在0=c σ~c f 5.0 之间重复加载卸载5~10次,取c σ=c f 5.0时所测得的变形值作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依据D、以上答案均不对9、混凝土的线性徐变是指徐变变形与( )成正比。

A、混凝土强度 B、时间 C、温度和湿度 D、应力10、《公路桥规》中规定了用于公路桥梁承重部分混凝土标号分为( )等级。

A、8 B、10 C、12 D、1311、在按极限状态理论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时,对于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原则上都是以( )作为钢筋强度取值的依据A、屈服极限 B、比例极限 C、弹性极限 D、抗拉极限强度12、对于无明显流幅的钢筋,结构设计时原则上都是以( )作为钢筋强度取值的依据A、比例极限 B、条件屈服强度 C、弹性极限 D、抗拉极限强度13、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设计值( )强度标准值。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不确定14、钢筋的塑性变形性能通常用( )来衡量。

A、屈服极限和冷弯性能 B、比例极限和延伸率C、延伸率和冷弯性能 D、抗拉极限强度和延伸率15、钢筋经冷拉后,其( )A、抗拉屈服强度降低,塑性性能也有所降低 B、抗拉屈服强度提高,但塑性性能也有所降低C、抗拉屈服强度不变,塑性性能也不变 D、抗拉屈服强度提高,塑性性能也有所提高16、热扎钢筋冷拉后,( )A 、可提高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B 、只能提高抗拉强度C 、可提高塑性,强度提高不多D 、只能提高抗压强度17、碳素钢除含铁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碳、锰、硅、磷等元素,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筋的( )A 、强度提高,塑性和可焊性提高B 、强度降低,塑性和可焊性提高C 、强度提高,塑性和可焊性降低D 、强度降低,塑性和可焊性也降低18、若用S 表示结构或构件截面上的荷载效应,用R 表示结构或构件截面的抗力,结构或构件截面处于极限状态时,对应于( )A 、R >SB 、 R=SC 、R <SD 、R ≤S19、结构的功能函数S R Z -=是用来描述结构所处的工作状态的,当功能函数( )时,结构或构件处于可靠状态。

A 、Z >0B 、 Z=0C 、Z <0D 、Z ≤020、公路桥涵进行持久状况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进行设计,不同的安全等级是用结构的重要性系数0γ来体现的,当安全等级为二级时,0γ取( )A 、1.1B 、0.9C 、1.0D 、1.221、结构的重要性系数1.10=γ时,结构的安全等级为(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22、可变作用分项系数用符号( )来表示A 、s γB 、c γC 、Q γD 、G γ23、根据我国公路桥梁的使用现状和以往的设计经验,我国公路桥梁的设计基准期统一取为( )年。

A 、25B 、50C 、100D 、12024、结构使用年限超过设计基准期后( )A 、结构不能再使用B 、可靠度不变C 、可靠度降低D 、可靠度提高25、工程结构的可靠指标β与失效概率f P 之间存在下列( )关系A 、β愈大,f P 愈大B 、β与f P 呈反比关系C 、β与f P 呈正比关系D 、β与f P 存在一一对应关系,β愈大,f P 愈小26、下列( )状态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A 、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B 、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C 、影响耐久性能的局部破坏D 、影响外观的变形27、 当结构或构件出现下列哪一种状态 ( )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A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B 、结构转变成机动体系C 、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D 、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28、在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荷载和材料强度( )值进行计算A 、均取标准值B 、均取设计值C 、荷载取标准值,材料强度取设计值D 、荷载取设计值,材料强度取标准值29、对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都应进行( )A 、抗裂度验算B 、裂缝宽度验算C 、变形验算D 、承载力计算30、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 )A 、安全度B 、可靠度C 、可靠性D 、耐久性31、《公路桥规》规定,钢筋混凝土受力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C20B 、C25C 、C35D 、C4032、公路桥梁受力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有13级,即C20~C80,中间以MPa 5进级,其中( )以下为普通强度混凝土A 、C40B 、C50C 、C55D 、C6033、与适筋梁相比,超筋梁正截面破坏的特点是( )A 、破坏时受压区混凝土应力较低B 、破坏时受拉钢筋已达到屈服强度C 、破坏始于受压混凝土的压碎D 、以上答案均不对34、对受弯适筋梁,受拉钢筋刚屈服时( )A 、梁达到最大承载力B 、离最大承载力较远C 、接近最大承载力D 、承载力开始下降35、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有适筋、超筋和少筋破坏三种,其中( )破坏是属于塑性破坏。

A 、超筋梁B 、少筋梁C 、超筋梁和少筋梁D 、适筋梁3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有适筋、超筋和少筋破坏三种,其中( )破坏是属于脆性破坏。

A 、超筋梁和适筋梁B 、少筋梁和适筋梁C 、超筋梁和少筋梁D 、适筋梁37、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指 ( )A 、箍筋外表面至梁表面的距离B 、主筋外表面至梁表面的距离C 、主筋截面形心至梁表面的距离D 、箍筋截面形心至梁表面的距离38、配置在梁中用来抵抗剪力的钢筋是( )A 、纵向受拉主筋B 、弯起钢筋和箍筋C 、架立钢筋D 、水平纵向钢筋39、钢筋混凝土适筋梁正截面破坏的第三阶段末是计算 ( )的依据。

A 、计算变形B 、计算裂宽C 、计算开裂弯矩D 、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40、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依据是适筋梁正截面破坏的( )A 、第Ⅰ阶段末的应力状态B 、第Ⅱ阶段初的应力状态C 、第Ⅱ阶段末的应力状态D 、第Ⅲ阶段末的应力状态41、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是因为( )A 、中和轴以下,混凝土全部开裂B 、混凝土抗拉强度低C 、中和轴附近部分混凝土承担的内力矩很小,故可忽略不计D 、钢筋的抗拉强度很高4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发生超筋梁破坏时( )A 、 y s εε= ,c ε<cu εB 、 s ε<y ε, cu c εε=C 、 s ε >y ε,cu c εε≥D 、 s ε >y ε,c ε<cu ε43、钢筋混凝土梁内的箍筋直径不小于( )A 、mm 6 ,且不小于1/4主钢筋直径B 、mm 8 ,且不小于1/4主钢筋直径C 、mm 10 ,且不小于1/2主钢筋直径D 、mm 8 ,且不小于1/2主钢筋直径44、在T 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假定在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内 ( )A 、压应力均匀分布B 、压应力按三角形分布C 、压应力按抛物线型分布D 、压应力部分均匀分布,部分非均匀分布45、在T 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当)5.0('0''f f f cd h h h b f M -≤,则该截面属于( )A 、第一类T 形截面B 、第二类T 形截面C 、双筋截面D 、无法判断46、T 形梁截面复核中,当s sd f f cd A f h b f ≥''时,则该截面属于( )A 、第一类T 形截面B 、第二类T 形截面C 、双筋截面D 、无法判断47、T 形截面梁在验算ρ>min ρ时,计算配筋率ρ的公式是( )A 、0bh A s =ρB 、0'h b A f s =ρ C 、v sv bS A =ρ D 、v s bS A =ρ 48、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要求受压区高度0h x b ξ≤是( )A 、为了保证计算简图的简化B 、为了保证不发生超筋破坏C 、为了保证梁发生破坏时受压钢筋能够屈服D 、为了保证梁发生破坏时受拉钢筋能够屈服49、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为防止出现超筋梁情况x 应满足( )A 、s a x 2≥B 、'2s a x ≤C 、0h x b ξ≥D 、0h x b ξ≤50、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要求受压区高度'2s a x ≥ 的原因是( )A 、为了保证计算简图的简化B 、为了保证不发生超筋破坏C 、为了保证梁发生破坏时受压钢筋能够屈服D 、为了保证梁发生破坏时受拉钢筋能够屈服51、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若x <'2s a 时,则说明( )A 、受压钢筋配置过多B 、受压钢筋配置过少C 、截面尺寸过大D 、梁发生破坏时受压钢筋早已屈服52、在计算双筋梁和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时,为了使受压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应满足( )A 、'2s a x ≥B 、x <'2s aC 、0h x b ξ≤D 、x >'s a 53、设计双筋梁时,当求s A ,'s A 时,用钢量最少的方法是( )A 、取b ξξ=B 、取's s A A =C 、取'2s a x =D 、取0'min 'bh A s ρ= 54、在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令0h x b ξ=的目的是( )A 、使('s s A A +)为最小B 、使('s s A A +)为最大C 、使 's s A A =D 、使 's s A A ≤55、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压碎(达到混凝土弯曲受压时的极限压应变)同时发生的破坏为( )A 、适筋破坏B 、超筋破坏C 、少筋破坏D 、界限破坏或平衡破坏56、在计算双筋矩形截面梁时,何时令0h x b ξ=?( )A 、s A 、's A 均已知B 、s A 、's A 均未知C 、已知s A ,求's AD 、已知's A ,求s A57、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相同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与受拉区纵筋配筋率ρ的关系是( )A. ρ越大,正截面承载力亦越大B. ρ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小C 当max min ρρρ≤≤ 时,ρ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大D. 当max min ρρρ≤≤ 时,ρ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小58、提高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A 、提高混凝土标号B 、提高钢筋强度C 、增加截面高度D 、增加截面宽度59、有两根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受弯构件,仅正截面受拉区受拉钢筋的配筋率ρ不同,一根ρ 大,另一根ρ小,设cr M 是正截面开裂弯矩,u M 是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则ρ与u cr M M 的关系是( ) A 、ρ大的,u cr M M 大 B 、ρ小的,u cr M M 大 C 、两者u cr M M 相同 D 、无法比较60、与素混凝土梁相比,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的受弯承载力和抗裂度( )A 、 均提高很多B 、承载力提高很多,抗裂度提高不多C 、 抗裂度提高很多,承载力提高不多D 、均提高不多61、一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MPa f td 52.1=,钢筋采用HRB335级,MPa f sd 280=,则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为( )A 、0.2%B 、0.24%C 、0.21%D 、0.25%6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是指构件的( )A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B 、斜截面受弯承载力C 、斜截面受剪和受弯承载力D 、正截面承载力63、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主要有斜拉、剪压和斜压破坏三种,其中剪压破坏形态多见于剪跨比m 为( )的情况A 、m >3B 、m >4C 、m <1D 、31≤≤m64、剪跨比m 实质上反映了梁内正应力与剪应力的相对比值,随着m 的加大( )A 、抗剪能力逐步提高B 、抗剪能力逐步降低,当m >3 后,斜截面抗剪能力趋于稳定C 、抗剪能力不变D 、抗剪能力大幅度提高,当m >3 后,斜截面抗剪能力趋于稳定65、当梁的剪跨比m >3时,梁一般发生( )A 、斜拉破坏B 、斜压破坏C 、剪压破坏D 、受扭破坏66、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基本公式是以( ) 破坏的受力特征建立A 、斜拉破坏B 、斜压破坏C 、剪压破坏D 、受扭破坏67、在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时,必须对梁的截面尺寸加以限制(不能过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 )A 、斜拉破坏B 、斜压破坏C 、剪压破坏D 、斜截面弯曲破坏68、《桥规》规定,当0230)105.0(bh f V td d αγ-⨯≤时( )A 、需计算配置箍筋B 、不需配置任何箍筋C 、需配置箍筋和斜筋D 、不需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仅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69、条件相同的无腹筋梁发生剪压,斜压和斜拉破坏时,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大小关系是( )A 、斜压 > 剪压 > 斜拉B 、 剪压 > 斜压 > 斜拉C 、斜拉 > 剪压 > 斜压D 、剪压 > 斜拉 > 斜压70、无腹筋梁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主要有斜拉破坏、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三种,这三种破坏的性质是( )A 、 均为脆性破坏B 、 均为塑性破坏C 、斜拉为脆性破坏,剪压和斜压为塑性破坏D 、斜拉和斜压为脆性破坏,剪压为塑性破坏71、梁中箍筋的配箍率sv ρ的计算公式为( )A 、0bh A s sv =ρB 、0bh A sv sv =ρC 、v sv sv bS A =ρD 、vs sv bS A =ρ 72、防止梁发生斜压破坏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增加箍筋B 、增加弯起钢筋C 、增加腹筋D 、增加截面尺寸73、梁内箍筋过多易发生( )A 、斜压破坏B 、剪压破坏C 、斜拉破坏D 、发生弯曲破坏,不发生剪切破坏74、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复核时,其复核位置之一是( )A 、跨中截面B 、支座中心截面C 、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斜截面D 、跨中及支座中心截面75、纵向受力钢筋必须伸过它在正截面中被充分利用点05.0h 后才能弯起,是为了保证( )A 、正截面抗弯能力B 、正截面抗剪能力C 、斜截面抗剪能力D 、斜截面抗弯能力76、当梁的抵抗弯矩图覆盖住设计弯矩包络图时,可保证 ( )A 、正截面受弯能力B 、正截面受剪能力C 、斜截面受剪能力D 、斜截面受弯能力77、沿梁长各个正截面按实际配置的纵向受拉钢筋面积,产生的能抵抗的弯矩图形称为( )A 、弯矩包络图B 、抵抗弯矩图C 、配筋图D 、施工图78、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受扭纵筋和箍筋的配筋强度比为7.16.0≤≤ζ,当构件破坏时( )A 、纵筋和箍筋都能达到屈服强度B 、仅纵筋达到屈服强度C 、仅箍筋达到屈服强度D 、纵筋和箍筋都不能达到屈服强度79、抗扭钢筋由抗扭纵筋和抗扭箍筋两部分组成,为使受扭构件产生适筋破坏,配筋强度ζ 一般应在( )A 、ζ< 0.6B 、ζ> 1.7C 、1.7 ≤ζ< 3.0D 、 0.6≤ζ≤1.780、矩形截面的抗扭塑性抵抗矩t W 是( )A 、根据弹性理论导出B 、假定截面上各点剪应力等于td f 导出C 、在弹性理论基础上考虑塑性影响D 、经验公式81、计算受扭构件开裂扭矩时,假定在横截面上的混凝土剪应力分布为( )A 、外边剪应力大,中间剪应力小B 、各点都达到td fC 、各点都达到c fD 、外边剪应力小,中间剪应力大82、一般说来,正常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破坏是属于( )A 、脆性破坏B 、延性破坏C 、少筋破坏D 、超筋破坏83、《桥规》(JTG D62-2004)对于剪扭构件所采用的计算模式是( )A 、混凝土承载力及钢筋承载力均考虑相关关系B 、混凝土承载力及钢筋承载力都不考虑相关关系C 、混凝土承载力不考虑相关关系,钢筋承载力考虑相关关系D 、混凝土承载力考虑相关关系,钢筋承载力不考虑相关关系84、对矩形截面构件,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 )来承担扭矩A 、只采用箍筋B 、 仅采用纵筋C 、采用箍筋和纵筋组成的空间骨架D 、以上答案都不对85、为了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受扭承载力,应配置( )A 、弯起钢筋B 、箍筋和弯起钢筋C 、沿周边分布的纵筋和箍筋D 、架立钢筋86、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开裂扭矩是( )A 、等于按弹性分析方法确定的B 、等于按塑性分析方法确定的C 、大于按塑性分析方法确定的而小于按弹性分析方法确定的D 、大于按弹性分析方法确定的而小于按塑性分析方法确定的87、轴心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0l 与( )有关A 、截面形式B 、配筋率C 、混凝土强度等级D 、两端支承情况88、轴心受压构件计算中,纵向稳定系数ϕ主要与构件的长细比有关,随着长细比的增加,纵向稳定系数ϕ( )A 、逐渐增大B 、 逐渐减小C 、 不变D 、以上答案均不对89、轴心受压构件计算中,用稳定系数ϕ来表示长柱承载力较短柱降低的程度,因此,ϕ是一个( )的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