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课程前言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
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
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
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
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
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
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
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
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
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
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
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地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但精神世界也得有一定的秩序,不然的话也会陷入紊乱。
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神贬值、意义失落、道德坍塌、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
精神贬值是随着物的世界的增值,精神越来越贬值,人们越来越注重去占有物、去消费物,而相反不再关注人们的精神,人们往往以拥有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作为成功的标准。
相反,你读了多少书,你的思想是否丰富,精神世界是否健康,精神力量是否充盈,那就相对地不太重视了。
人们越注重物,越关注物,那人们的精神,物的增值和精神的贬值是一个成正比例的关系,那边越增值,这边越贬值,这是精神贬值、意义失落。
与此相关,人们也不太注重道德了。
而正因为把注意点、聚焦点都放在欲望的满足,都放在利益上,造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文化上面,人会感觉虚无侵袭。
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其实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高楼大厦的辉煌成就相比,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其实显得人微言轻,显得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跟不上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
所以,破解当代精神世界现存的问题,迫切需要重建能够与中国的时代实践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能够良性互动的精神秩序。
这样一个精神秩序,一方面它是现代化建设实践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它又能反过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是现代化建设与精神秩序的良性互动,我们要促成这样的局面。
共分三个问题来讲。
一、社会转型与精神失序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建构精神秩序,我们所面对的是精神世界的失序,精神文化、精神生活的失序,而这个失序是和社会转型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第一个问题,社会转型与精神失序。
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大数据等影响之下,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规则已逐渐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已逐渐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而新的规则却尚未完全地成型。
这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社会发生变化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的规则肯定不适用了,但由于处于一个转变期、转型期,新的规则又没有完全地建立起来,这样一个时机就容易失序、容易混乱。
传统社会所依赖的道德规范和礼治秩序,遭遇到了世俗化时代的急剧冲击,工业化、市场化造成的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传统崇高的、权威的东西都被拉下了马,受到了批判和打击,成为日益世俗化的时代。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渴望满足的诸种欲望,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过度膨胀,而社会转型期尚未健全的规则,它无法对过度的欲望形成有效且合理的制约。
一定的欲望是合理的,这个社会如果过度地压制人们的欲望,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动力和效率,把人们的欲望释放出来,让他们可以去追求自己发家致富的欲望,这其实有利于给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他说“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贪婪的欲望、发财的欲望,有时候它也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关键是激发出来这样的欲望,你有欲望要发财,他有欲望也要发财,大家都要追求利益,但总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时候就容易出现冲突和战乱,要有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对它进行约束,那这个社会的发展既有动力又有一定的平衡,因为有约束在。
但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商品经济、市场社会,把人们的欲望激发出来了,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它没有适应新时代的规则,没有很好地完全成型地建构出来,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对过度膨胀的欲望形成有效且合理的制约,这就很麻烦。
那在个人欲望过度膨胀、社会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情感的迷失,认知和评价缺乏理性,道德虚无和信仰缺失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问题。
情感上迷失,人们丧失了真情实感,在利益和金钱的冲击下,不知道情感到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人们有时候的认知和评价也是围绕着利益和金钱在旋转,道德的虚无,信仰的缺失越来越严重。
总体上一句话,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能够互相制约、互相调节的合理秩序。
具体的来看,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利益诉求都出现了多样性、多元化以及整体性的现代转型。
在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同时,又在整体地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型,所以就比较复杂,与之相应,人们的情感、欲望、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日益多样,并且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的冲突。
你有一个思维方式,我有一个思维方式;你有你的价值取向,我有我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共同的、合理的规则的缺乏,难以达成共识,那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了有主有次、相对稳定的这么一个健康的秩序。
再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文化力量都在争夺话语权,都在试图扩大地盘,都在“跑马圈地”,都在想增强自身影响力。
在当代中国整体性的文化景观中,建国以后,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西学东渐”以来渐次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以及作为精神血脉与民族性象征的传统文化,这三大文化生态。
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往往是指狭义的传统文化只是局限于作为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性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到1949年建国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到最近以来这么长一段时间,它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传统。
西方文化在1840年,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时,中国人发现了“落后就要挨打”,开始学习西方时,西方文化“西学东渐”,开始逐渐涌入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它也有一大部分人在追随它、相信它、传播它,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传统。
所以,我们要从广义上来看传统文化。
所以,这三大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环境,就像是人要呼吸空气、喝水一样,文化也像你喝的水和空气一样,它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你的思维、语言和行动,所以我们就称为三大文化生态。
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这里是指狭义的传统文化。
这三大文化生态之间逐渐出现了对话不足、对抗有余的文化局面。
相互之间不是特别地信任,相互之间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很好地对话,相互之间互相地对抗,甚至互相地批判,那文化生态出现了对话不足、对抗有余的文化局面,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失去了吸收、借鉴、融合共进的良性秩序。
中国社会转型期有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现代性意识。
现代性意识主要是主体的意识、理性的意识,它催发了个性的解放,催发了人的主体性,我要来认识这个事物,我要对它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什么是启蒙?启蒙是让人在启蒙之前接受权威的引导,不敢自己独立地作出判断,那启蒙是让人的理性能够不受引导、不受制约地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
康德是这样来看启蒙的。
启蒙,伴随着现代性的启蒙是催发了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
个性解放和人格的独立在现代性意识,在启蒙的洗礼下茁壮成长。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人性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在时代的召唤下蓬勃喷涌,追求自由,渴望发挥内在的主体力量,渴望发挥创造性,这样的动向冲击并且不断地改变着积淀而成的历史的传统的精神秩序。
传统的中国人,传统的中国思维模式,它比较注重循环论,总是在一治一乱之间的循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物,总是在循环,而不太注重创新,创造性的思维。
所以,现代性启蒙之下的这种个性解放、人格的独立、追求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这样的创造性的思维,必然和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精神秩序发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意志自由、精神创造和精神秩序的矛盾日益凸显。
追求自由、追求创新必然要冲击传统的观念,所以意志自由和精神秩序这一对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了。
这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秩序出现了失序的状况。
二、在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中建构精神秩序第二个方面,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建构精神秩序。
秩序井然是推动其循序渐进发展的基本前提,秩序混乱容易造成倒退,甚至崩溃。
那既然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精神失序,我们就要建构精神秩序,但建构这个精神秩序仍然有一个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我们总的来把握,在精神世界,伴随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这样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以现代化良性活动,精神世界也要实现现代转型,所以在这样一个总框架之下,在精神世界,在现代转型这样一个总要求之下,我们来建构精神秩序,这是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中建构精神秩序。
我们说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那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既是现代化进程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