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姓名:***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年级:2015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导读:廷杖,顾名思义于朝堂上行杖打人,是对于朝中官吏的一种惩罚,自东汉明帝(一说北周宣帝)始。

但自明一代最为有名,甚至于后期愈演愈烈成为疏离君臣之间的工具;无独有偶,明代的“剥皮揎草”也被后人诟病不少。

本文主要浅谈廷杖制度对于明代的影响。

廷杖制度始于东汉明帝。

《后汉书》曰: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①。

但真正被后人所知是在明一代。

明代廷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明史》记载:“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②其实朱亮祖父子是因自己作威作福,在坐镇广东的时候多行不法之事,但此后,太祖因开此先例,便乐此不疲,于是有了“工部尚书薛祥毙杖下,故尚书以大臣当诛不宜加辱为言。

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③虽然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废除这一制度,但到了正统年间英宗又恢复了廷杖这一“法外刑”、“附加刑”可谓“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

”④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段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会有倒勾,行刑者一般一棒击下,还会顺势一扯,就将受刑人的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不可谓不残忍。

廷杖的执行方式,就是在朝门之外,当中杖笞获谴朝臣,由宦官监刑,锦衣卫行杖。

这个廷杖制度有多么的残忍和毫无人性我们可以从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的《魏叔子集》中看到“:每廷杖,必遣大珰监视,众官朱衣陪列。

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执木棍。

宣读笔,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动。

一人缚其两足,
四面牵曳。

唯露股受杖。

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

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败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

”⑤
廷杖也分“用心打”、“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似乎完全是按照监刑官和皇帝的命令所决定。

如果着实打,那么监刑官就会脚尖张开,犯人会残废,但一般不会致死;如果用心打,那么监刑官就会脚尖闭合,这时候受刑大臣就必死无疑,明人朱国桢曾说;“成化以前。

凡廷杖者。

不去衣。

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

示辱而已。

然犹卧床数月。

而后得愈。

正德初年。

逆瑾用事。

恶廷臣。

始去衣。

遂有杖死者。

又成、弘间下诏狱。

惟叛逆、妖言、强盗、好生打着问。

喇虎、杀人打着问。

其余常犯。

送锦衣镇抚司问。

转法司拟罪。

中间情重始有来说之旨。

正德以后。

一槩打问。

无复低昂矣。

”⑥可看廷杖制度的残忍性也是逐步发展的。

廷杖还有有一番固定的程序,大体为皇帝下令,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刑科给事中签批,然后厂卫去捉拿犯人。

明人李清有云:“予入刑垣,见一切廷杖拿送并处决,必锦衣卫送帖至科,俟签押持去”,“非科签驾帖,则不得杖耳。

”⑦
仅仅一个廷杖制度,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明朝刑罚的严酷。

廷杖对于明代官员的影响是巨大的。

最直接的就是身体方面,不仅有朱亮祖,薛祥等等大臣惨毙于杖下,对于幸存者,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我们以崇祯年间的学者姜埰来看,“受刑,杖数折,公昏,绝不知人。

公弟垓时官行人,口含溺吐公饮之。

医吕邦相夜视公曰:‘杖青痕过膝者不治,吾以刀割创处,七日而痛,为君贺矣。

’半月去败肉斗许,
4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乃甦。

”⑧有的时候,即使官员已经提前知道了自己将要受刑并提前做好了准备,也还是被打的皮开肉绽甚至命丧于杖下,以至于当时还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明季顾宪成先生蹇谔不阿,以言事忤旨受廷杖。

比曳出,已血肉模糊,奄奄一息。

门人海忠介瑞伺于朝堂外见状,急刲活羊一口,裹附公身,百方调护,幸得不死。

而自此羊毛参戎,遍于肌体矣。

公无锡人,迄今数百年,凤光桥下顾姓,凡属公之嫡派,其身上必有白毛一簇以为标记。

”⑨以致形成了士人的一种变态的心理:我打的越重我就越出名。

明代皇帝所希望的以廷杖制度来惩罚约束官员,没想到官员们没有噤若寒蝉,没有畏惧,不少受过廷杖的官员,也许之前默默无闻,受刑后变得天下皆知,成为所谓的“名人”。

那么廷杖制度也就不存在它本身的权威性和震慑性。

明代廷杖制度的建立,可谓是流毒颇深,给明代的社会政治带来了及其不好的影响。

首先,明一代的君主因为廷杖制度的存在,往往滥加使用。

有这么一个记载,明武宗南巡被谏,一次便廷杖“百四十六人”,杖死十一人,却仍未改变其心意;宪宗朝施用廷杖 9 次,受杖人次 70 余,受杖者均为科道官或翰林部曹。

即使到明后期皇帝不再热衷于廷杖,但大臣受刑一事仍屡见不鲜。

这个时候所谓太祖朝“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的不折辱大臣的刑法办法已经彻底失去。

其次,明一代自太祖始就颇喜“乱世用重典”,于是太祖在他的《皇明祖训》⑩中说:“凡我子孙,钦承朕命,勿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即使他的后人对《皇明祖训》这种“祖宗之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5 法”多家违背,但所谓“重刑治吏”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建国初期对于整顿吏治,安抚民心等等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这样也造成了许多隐患,对官员的过多杀戮导致官僚队伍的不稳定,官吏往往提心吊胆的上位,大部分人称病不出或者隐居山林,为了“躲得法去”,“一齐委屈规避”,这样的制度沉重打击了明代士人出仕的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君臣之间的猜疑和对立。

举例来看,明思宗本来是一位想要励精图治做出一番事业的皇帝,但是他过于刚愎自用,“以重典绳下,逆党有诛,封疆失事有诛。

一切诖误,重者杖死,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赭衣”⑪
最重要的是,廷杖制度摧毁了明代文人的精神,对于明代士林的精神走向是极其不利的。

历代王朝,臣子死于君王的手里的不在少数,也有很多是枉死的,但在明代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⑫这句话便是崇祯亡国时对着臣子们说的,这句话也反应了明代皇帝不重视“待臣之道”。

中国传统文人是接受儒家教育成长的,儒士的人格精神是极为重要的,但在明一代,皇帝不重视官员的人格,将廷杖制度滥用,摧毁了文人官员的精神优越感,疏远了君臣之间的精神联系,既然皇帝不能够尊重臣子,那么臣子自然不够尊敬和信服皇帝,这样便导致了君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臣子们的心态也在逐渐改变,那份清高和儒家思想所秉承的“刑不上大夫”思想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受廷杖之刑是“气节清誉”的表征,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阐释,明代士大夫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于廷杖制度淫威的感受史。

廷杖制度惨无人道,使得《明史》的编写
6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
者们似乎也难以描写。

正所谓“志刑法者,前史第陈律令格式而已,明则必兼厂卫、诏狱、廷杖,宜何以书?”⑬、“公卿之辱,前此未有!”⑭但是这些士大夫们似乎并没有屈服于这种恐怖制度,反而廷杖越是残酷,士大夫就越不低头,因为只要受过廷杖之刑,自己便能声名鹊起,于是廷杖在最后似乎变成了拷问士大夫良心和骨气的工具,清人钱泳调侃道:“约明之士大夫,不以直声廷杖,则以书画名家,此亦一时习气也。

”⑮
此外,廷杖制度还破坏了封建社会的法制。

本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就是一种“礼法不分”的制度,而明代廷杖制度削弱了法律的威严和封建帝王的地位
最后,廷杖制度还助长了宦官、厂卫的气焰。

明代厂卫流毒以及宦官乱政问题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廷杖制度则是给了这些宦官们一个很好的惩戒大臣的办法,“辱公卿犹可言也,王振、刘瑾、魏忠贤之徒叠起而得志,率由此。

盖监杖用内官,行杖用卫卒,士大夫既悬命其手,则欲小人不归诚于彼,而君子之不触其祸难也”。

⑯总结来看,廷杖制度是明代酷刑中最被人诟病流毒最深的制度。

有时后人谈论明代灭亡原因,除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王阳明心学影响还应该加上廷杖的一干酷刑阻塞臣子言路和败坏士人风气,到了清代廷杖制度被废除,但是这时候的士人风气已经大为损伤,折辱士大夫的场面屡见不鲜,这固然是封建统治的一大弊端,也可以说是明代廷杖制度的影响,无怪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时说出那番话,可谓失人心者失天下,明代皇帝一再打压士人,必然导致最后士人的反叛(形成党
明代廷杖制度浅谈7 派之争和社会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对立等),那么亡国之崇祯帝再想改革,想要有一番作为也是不可避免亡国之殇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范晔《后汉书》
②《明史.朱亮祖传》《明史》列传第二十
③、④、⑭《明史.刑法志》《明史》卷九十五
⑤魏禧《魏叔子集》
⑥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
⑦李清《三垣笔记》上
⑧魏禧《明遗臣姜公传》
⑨《慧因室杂缀》(明)佚名
⑩《皇明祖训》
⑪《明史.卷二五五》刘宗周传
⑫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中华书局,1984.
⑬(清)徐锡龄、钱泳《熙朝新语·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⑮(清)钱泳《履园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版
⑯《续文献通考·刑制》卷1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