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内阁制度研究回顾

明代内阁制度研究回顾

第l7卷第4期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O17年7月 JOURNALOFHUNAN MASS MEDIAVOCATIONAL ANDTECHNICAL COLliE V01.17 No.4 

July.2017 

明代内阁制度研究回顾 谢文森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 近三十年以来,随着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明代内阁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学术界从明代内阁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以及对内阁在明代政治中枢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研究,尽管在 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也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然而,对内阁制度的研究也出现了瓶颈,逐渐从繁 荣走向停滞,急需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内阁;皇权;相权;地位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454(2017)04—0090—04 [DOI]10.16261/j.cnki.en43—1370/z.2017.04.024 

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明史的研究 不断深入,而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研究成为重 中之重的研究热点之一。学者们投入大量精力 和时间,从内阁的起源、内阁的基本职能和作 用、以及内阁的最终决策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 索,新的具有启迪性的学术观点不断出现,取 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在某些领域也存在许多分 歧,争论不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这些学 术问题做出简要的回顾与反思,以便于深入分 析。 一、内阁的创立 明朝建立之后,随着政权的稳固,洪武 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不设丞相,直接 率领六部管理国家,并且要求子孙后代不得再 立宰相。皇帝的权力由此得到高度加强,但是 随之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皇帝政务 负担的急剧加重,并且变得日益繁忙。为了应 付这一局面,朱元璋经常起早贪黑,夜以继日 地批阅奏章,处理国家要务。这种行为在短时 期内尚可以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则后继乏力, 难以维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洪武十三年九 月至十五年七月,朱元璋设立四辅官制度,选 择民间素有贤名的儒士,他们多年老力衰,精 力不济,且缺少处理国家大政事务的经验。不 久之后,朱元璋就发现国家被弄得一团糟,自 己变得更加疲惫,于是将其废除。四辅官制度 仅仅存在一年之久就宣告终止,于是朱元璋又 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殿阁 大学士可以算是明代内阁制度的起源,但是起 初其职权不重,影响也不大,它们是朱元璋在 废相之后建立起来的新辅政机构的尝试。洪武 十五年(1382)十一月,宋讷出任文渊阁大学士, “讷在位颇以年老怠事。尝寒附火,火燎胁下衣, 至肤始觉。上闻知,制文警讷,日:胁者协也。 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 邪,钠顿首惭谢。”阻 多数学者认为明代内阁起源于朱元璋时期 的殿阁大学士,且洪武年问的殿阁大学士职权 

[收稿日期】2017—05—17 【作者简介】谢文森(1990一),男,河南信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 15级硕士研究生。 砌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一9O一 较小,只起着参谋顾问的作用,是内阁制度的 萌芽。这时的殿阁大学士虽然能参与机务,但 品级低微,没有属员,也不能统辖其他机构。 梁希哲认为“洪武年问殿阁大学士名义上是备 顾问,实际是既无人顾,也无人问。这种状况, 是朱元璋的一种病态心理使然,权奸之患是可 以杜绝,但不许平章军国事,所谓居内相也无 异于一个摆设。”[21。。王其榘认为“殿阁大学 士的主要职责是要做好皇帝的参谋,要他们献 计献策,出主意,经皇帝裁决后,再交五府、 六部等衙门去执行。”瞄 谭天星进一步指出, “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其涉及的内容 除学术方面外,还包括政事方面,咨询的范围 和机要性程度是由皇帝本人所掌握的,因为此 时还没有给大学士以预机要的权力。” 魏千 志也认为“朱元璋时期的殿阁大学士所起的作 用是有限的,其地位、职权也是很低微的。”瞄 对于内阁制度最终形成于永乐时期的这 一观点,许多学者也是十分赞同的。但是对于 内阁是否起源于殿阁大学士还是存在不同的观 点。林延清认为“到明成祖时,朱棣命令大学 士参与机务。这些人在内廷办事,常侍天子于 殿阁之下,就被称为内阁。” 朱棣在殿阁大 学士的基础上设置内阁, “是仿乃父朝殿阁大 学士,秩亦五品,但殿阁大学士不是内阁。” 王天有认为“殿阁大学士是内阁的萌芽,成 祖即位之后,对洪武、建文时期辅政形式稍事 变通,创立了内阁制度。” 个人认为,内阁 制是在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之上成立 的,许多洪武末期的大学士在永乐时期继续充 当朱棣的顾问,后来这些人的官职得到不断提 升,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更好地统筹处理国 家事务,成祖在此基础上设置内阁。因此,可 以认为明代内阁是起源于殿阁大学士的。 二、内阁和皇权 明代内阁的基本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 大事,而票拟是行使阁权的主要方式之一。孙 承泽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 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91许多学者认为,明 代内阁是皇权下的产物,只是为皇家服务的政 府机构。内阁的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主 要起着参谋作用。因此,在有明一代,内阁是 依附于皇权的。虽然,在特殊时期,内阁首辅 的权力很大,但始终没有超出这个权力框架范 围。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相权和皇权之间的 关系就变得模糊不清,一些学者认为相权融入 皇权之中,皇帝独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 并且认为明朝所设置的内阁几乎成为皇权的附 属。田澎认为“内阁不是制度化、法律化的决 裁机构,而是由皇帝易于操纵的软弱的非制度 化、非法律化的御用工具。”u” 皇帝诏令的起 草,从内阁建立时就由内阁大学士承担。当时 解缙、杨士奇等人主要还是以翰林学士、讲读 官的身份起草诏令的。同在翰林,但未入内阁 的王直也常被召入内阁起草诏令。仁宗即位后, 命杨士奇等诸内阁大臣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 务。因此方志远认为“内阁在刚设立的时候, 内阁的职权只是备顾问而已。” 明代内阁 在制度上没有凌驾于其它衙门之上,且这些部 门无需向内阁汇报事情,所以这些尚书、侍郎 等职位只是荣其品位的虚衔,内阁大学士只是 掌握典制,没有实际的权力。刘晓东认为内阁 和前代相比,“徒有佐天子之责、平庶政之权, 却无总百官之职。”[12129也就是说,明代内阁 只具有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职责,但是不 具有统领百官的权利。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 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 的文书房,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明王朝中枢正式 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特设的草拟诏救的 场所,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或者说能 参预机要的亲近侍臣而已。” 们李渡认为自 内阁制度建立后,其体制、职权、作用先后不 尽相同,也可以说变化很大,但阁权完全从属 于皇权,其主要政治功能是“提高和强化专制 主义皇权的统治效能。”阻。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 者认为,废除宰相之后,特别是洪武、永乐时期, 相权虽然流向皇帝,但是六部也分享不少相权, 尤其是吏部的职权大增。但是从仁宣开始,相 权又进一步分流到司礼监手中,由皇帝、内阁、 六部、司礼监等共同分割。 个人认为,在洪武和永乐时期,内阁的主 

一91— 要职能是顾问,起着参谋的作用,内阁可以算 是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下。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 特别是随着皇帝精力的不断减弱、能力的逐渐 降低以及皇帝年龄小而无法处理国家政务。在 这些特殊的情况下,为了皇朝的稳定,不得不 逐步加强内阁大臣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行处 理具体事务,以保障朱氏家族的统治,由此内 阁开始逐渐具有一部分宰相的权力。随着内阁 权力的逐渐高涨,出于平衡势力的考虑,皇帝 又用太监批红来制衡内阁,此时内阁只有票拟 权,而最终决策略权则归于皇帝之手。因此, 不管内阁权力是加强还是减弱,是否掌握相权, 都是皇权统治下的一种形式,只是为了维护明 王朝的统治罢了。 三、内阁和相权 明代内阁的建立有利于皇权的稳固,可以 算是皇权之下的产物。这些年以来,对于明代 内阁地位的高低以及内阁权力的大小等问题一 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内阁在明 代的中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等同于中 书省,但是不具有古代宰相的权力。同时也有 学者认为内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其 权利的大小是不一致的,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也 具有一定的相权。梁希哲则明确指出:“从制 度上看,内阁不同于中书省,阁臣也不是前代 宰相。”[2 。杜婉言认为明代内阁制度是皇权 取得对相权彻底胜利的产物,具体表现为:“任 务不明确、权力不稳定、组织不健全、编制不 稳定、未能成为与高度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 完全适应的辅政制度。”n 赵轶峰认为“内阁 之内既表示办公之地处于宫禁之中,也表示与 外廷官僚系统有所区别,是皇帝与官僚系统间 的中介。这是一种决策权与行政执行权的间接 结合结构。而明代的中枢政权只有到皇帝层次 才能有效集中,内阁并不能直接控制官僚系统 与皇权对抗。”[1 明代的内阁没有自己独立的 办事机构,没有自己的属官,并且没有固定的 工作范围,因此可以认为明代内阁不具有宰相 的权力。但是,个人认为仅从这些角度讨论内 阁是否具有相权是不可取的。 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有明一代仍存在 一92一 着一定的相权,但相权的拥有者并不仅仅是内 阁这一个机构,还有司礼监,他们认为明代的 相权是二者之和。且内阁具有相权不是始终都 存在的,而是随着特殊的方式而不断变化的。 有时内阁权力威逼皇权,几乎拥有宰相的权力。 有时内阁在皇权下瑟瑟发抖,只具有建议的权 力。刘晓东认为“朱元璋的废相虽未能将承相 制度真正地予以废除,他的子孙在万般无奈中 又不得不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 复了。”B2] ̄7谭天星提出明代内阁是属于次君 主权力层,并向宰相化的方向发展着,故明代 内阁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境地。“从相名上看, 内阁始终没有改为宰相;从相职上看,内阁之 职与宰相之职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有些时候 可以说是相同的;从相权上看,内阁自始至终 没有法定的宰相权力,但又不排除有些首辅确 实拥有过宰相之权;从相责上看,内阁虽然没 有法定的相权与相职,但实际上却行使丞相之 职,因而必然会有职权之责。”H 因此,从 不同的侧重点来探究明代的内阁制度,我们会 发现明代内阁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权 力与地位都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转变。 古往今来,宰相的权利大致可分为两点: 一是辅佐皇帝统治天下,处理国家大事;二是 代替皇帝统领百官。纵观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内阁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权。明代初期,朱元 璋和朱棣个人能力十分强大,他们只需要大臣 辅佐他们,虽然当时已经存在着内阁萌芽,但 是他们的权利十分弱小,仅仅是顾问而已。而 到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嘉靖、隆庆以及万历 初期,这时内阁首辅的权利十分强大,几乎凌 驾于六部百官之上。因此,个人认为,有明一代, 明代内阁存在着一定的相权。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于内阁这个中枢机构 进行了很多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成果。21 世纪以来,虽然引入西方许多新的研究方法, 但基本都是对制度本身所做的一些边角补充, 对于内阁制度的整体研究影响不大。到目前为 止,关于明代内阁研究的重复论著颇多,研究 徘徊不前,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并且,许 多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定论,难以取得新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