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

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SHIXUEZHENGMING………………………………………………………………………………………………………………………………………………………设置了“善扑营”这个专门管理摔跤的组织机构,而且每当皇帝出巡或筵宴之时,都要安排“布库”之戏以娱乐助兴,也使得“布库”成为清宫当中必不可少的游艺项目,以作为对康熙“智擒鳌拜”中表现出来的果敢勇猛精神进行纪念[2]41。

三、民间摔跤运动的发展清代除了在宫廷内设有“善扑营”而专门训练贵族青年开展摔跤运动之外,还鼓励民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摔跤运动。

对于前者,人们一般称之为“官跤”,其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者,训练目的主要在于相互之间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进行比赛,以便为王公贵族进行娱乐表演助兴。

对于后者,人们一般称之为“私跤”,主要是指流行于民间草里的摔跤运动。

清代民间的摔跤运动普遍而热烈,比如清朝中后期,北京的摔跤场地遍及全城,东四、西四、月坛、日坛、天桥等处都是摔跤高手聚集的地方,俗称“跤窝子”。

在这些地方进行摔跤表演的,一般都是一些“业余选手”,主要通过摔跤运动的形式进行卖艺以养家糊口。

其中,北京的天桥是一个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平民市场。

“天桥”顾名思义,指的是“天子之桥”,其最初是一座汉白玉筑的单孔高拱桥,是专门供帝王们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祀农的御路,清康熙年间,天桥四周逐渐出现了民间市场的雏形,许多表演杂技、武术、摔跤、戏法和说书的地摊迅速出现了。

在此当中,摔跤是最为热闹和最为火爆的表演项目之一。

由于早期清朝统治者崇尚武功,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建立了“善扑营”,专门选拔训练优秀跤手拱卫京畿,而到清朝末期,“善扑营”的扑户,也就是摔跤手便逐渐流落于民间,开设跤馆或街头卖艺。

这样,北京天桥市场、天津“三不管”等地便逐渐成为摔跤卖艺最为集中的地方。

清末民初,在天桥专业撂地摔跤的应首推沈三、宝三,而他们都是清朝“善扑营”头等扑户宛永顺的传人。

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宝三的撂地表演可谓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其逐渐形成了具有天桥独有特色、一枝独秀的“宝三跤场”[3]38。

这样,历经风风雨雨的摔跤运动,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跤手当中的长处而渐次得到发展,也最终使这一民间技艺蕴含着独特的技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 ].体育文化导刊,2008(6).[2]徐玉良.清代满族摔跤的兴起及对中国摔跤形成的贡献[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5).[3]李国安.我国古代摔跤运动发展史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清人钱大昕曾说过:“《江西通志·选举门》载元时进士题名,皆诞妄不足信”[1]372,他的《元进士考》首次在《嘉定钱大昕全集》中披露,其中悉数抄录《江西通志》中元历科乡试、会试进士名录,并作了一些考证研究,但遗憾没有完成。

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两种〈三场文选〉中所见元代科举人物名录———兼说钱大昕〈元进士考〉》[2]370一文认为,钱大昕生前未能全部见到《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以下简称《三场文选》)是影响考证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

直到现在,学界对元代江西乡贡进士的考察仍没有推进。

《三场文选》是现存元代最珍贵的科举文献,国内仅有残本,完整本保存在日本内阁文库。

该书编者在抄录程文时,也留下了进士的名字、籍贯等,陈高华先生将其中所见进士辑为名录,本文增补,正是以此名录为基础,因篇幅有限,此名录中江西部分不单独抄出。

需要说明的是:一,本文严格按照元时行政区划来考察江西行省进士,而且只关注南人。

二,元代科制规定,江西乡贡南人定员22人,但事实上并非每科都足额,乡试中选者称乡贡进士。

三,除去国子生生源①,会试进士一般从其贯籍之乡贡进士产生,会试失利者,必须重新参加乡试应举才能取得下一次会试资格,会试中选者称进士。

第一科(延祐元年甲寅)增补4人:李路、吴舜凯、王与玉、苏宏度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江西乡贡进士14人,进士3人分别是“第十五名杨晋孙,字南叟,临江人。

第三十二名李路,字遵道,瑞州上高县人。

第三十四名杨景行,字贤可,吉安路太和州人”。

其中杨晋孙和杨景行出现在《三场文选》乡贡进士中。

李路是进士,当是前一年乡贡进士。

李路乡贡进士身份还可以依据《宋元科举题名录》[3]确认,该名录有《延祐甲寅科江西乡试录》一卷,该卷是苏宏度抄录李丙奎等八人乡试《石鼓赋》的八篇文章。

据钱大昕《潜研堂集》诗续集卷一《箨石詹事招同覃溪学士、白华侍读、习庵中允鱼门吏部、梦谷耳山两刑部,集木鸡斋观元延祐甲寅乡试〈石鼓赋〉卷真迹》可知,他看过此卷赋,诗中夹注,云:“试官出题良有以英才入彀,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尔。

”下有小注“李炳奎、徐汝士、王与玉、陈祖义、李路、罗曾、吴舜凯、苏宏度凡八人合一卷,皆苏所书也。

”这八人是乡贡进士无疑,李炳奎、徐汝士、陈祖义、罗曾也都在《三场文选》乡贡名单中。

钱大昕“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是据元科制江西定员22人所说,其实元儒吴澄《大元将仕郎南丰州判官萧君墓志铭》说得明白,是科只选中了18人,“校文者争之,一二达官临之亦务宽厚,欲备其名数,卒不能夺吏议,于是与选止十有八人,而吉安一路居其六。

明年会试京师,六人之中擢第者三,杨景行、罗曾、萧立夫也”[4]15册533。

吴澄所说吉安一路6人当为杨景行、罗曾、萧立夫、邹文、王与玉、苏宏度,后三者皆于会试落第。

这样,是科18名乡贡进士人名全部可知。

《江西通志》录是科乡贡进士49人,显然大误。

第二科(延祐四年丁巳)增补5人:虞槃、黄常、朱元会、陈植、熊良辅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江西乡贡进士11人,不录会试江西人员。

据吴澄《题延祐丁巳诸贡士诗》“江西省试士,与选者二十有一人”[4]14册524可知,是科选士21人。

虞槃,有虞集《亡弟嘉鱼大夫仲常虞借助原始文献材料,对元代《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中所见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名单进行增补,这一工作将有助于了解元代江西乡贡进士的面貌,也使人认识江西地方志记载元代科目存在的问题。

元朝《类编历举三场文选》江西乡贡进士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超摘要关键词37槃墓志铭》云:“岁丁巳,以蜀还,就试江西,明年,廷试,赐同进士出身,除吉安永丰臣。

”[4]27册571黄常,字养源,有虞集《送乡贡进士孔元用序》:“临川素号多士,前七举进士者,予弟仲常与黄养源同年。

”[4]26册195朱元会,抚州金溪人,有王祎《朱元会文集序》云:“元会讳夏,字符会,一字好谦,尝以《春秋》中延祐丁巳乡贡进士举,赴春官,不合。

”[4]55册284陈植,字中吉,吉安永丰县人,有吴澄《送陈中吉序》云“庐陵陈植,延祐四年江西省所贡士也,试礼部罢归”[4]14册144。

熊良辅,其所著《周易本义集成》前自序云:“丁巳以《易》贡”,《宋元学案》卷八三《乡贡熊梅边先生良辅》“字任重,别号梅边,南昌人,举仁宗延祐乡贡”。

第三科(延祐七年庚申)增补5人:夏镇、刘震、高若凤、王相、萧济美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乡贡进士11人,进士3人分别是“第八名夏镇,袁州人。

第二十三名周尚之,字东扬,龙兴路人。

第四十一名刘震,吉安路吉水州人”。

周尚之也见《三场文选》乡贡进士中,夏镇和刘震是进士,他们也当为乡贡进士。

高若凤,据吴澄《重修李氏山房书院记》,“泰定初,学正李仲谋欲新书院,而牵制于有司。

会进士高若凤以州判官总儒学事”[4]15册199,明人解缙《先妣高太夫人鉴湖阡》云:“考讳若凤,字在翁,学者称灞雪先生,至正辛酉登进士。

”[5]785王相,据《元统元年进士录》,王充耘名字下有“从兄相,辛酉进士”[6]。

高若凤和王相是进士,也应当是乡贡进士。

萧济美,据吴澄《故逸士庐陵萧君墓志铭》“延祐庚申,济美与贡……至治辛酉下第。

”[4]15册568第四科(至治三年癸亥)增补4人:董方达、夏仲善、刘实翁、聂公升说明:董方达,有吴澄《送乡贡进士董方达赴吏部选序》云:“比及贡举复,其孙天衢,至治癸亥预江西乡试贡。

次年泰定甲子,礼部会试,人期其文百试百中,既而小却……天衢之字曰方达。

”[4]14册82夏仲善,即夏日孜,吉水人,元人王礼《教授夏道存行状》云:“延祐癸亥,从兄仲善以《易经》举于乡”。

[4]60册732刘实翁,吉水人,元人刘岳申《萧熙明墓志铭》云:“老友刘实翁晚贡于乡,其子震早登上第”[4]21册656,其子刘震见《三场文选》第三科会试名单,《江西通志》列刘实翁于是科,当可信。

聂公升,有吴澄《建昌路庙学记》云:“泰定元年肇始,至四年迄于成……乡贡进士旴江书院山长聂公升述郡士之意,请纪其迹”[4]15册123,《江西通志》将其列入“至治三年癸亥萧云龙榜”,当是乡试榜,书院山长是会试下第以乡贡恩授。

第五科(泰定三年丙寅)增补2人:戴迈、谢升孙说明:戴迈,据明人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十六《书禹贡传注详节》云:“先生治书经,尝从元进士戴迈养高讲习”,又《东里续集》卷三十六《故登州府学教授郭先生墓志铭》“登州府儒学教授泰和郭先生……又从前进士宁国尹戴迈先生学”,《江西通志》将其列为是科,当可信。

谢升孙,建昌南城人,虞集《汪县尹墓志铭》:“泰定丁卯,汪英赐进士出身……升孙与英同年进士也。

”[4]27册557他们是进士,也当是乡贡进士。

第六科(天历二年己巳)增补6人:刘性、杨撝、黄昭、萧霁、李炳、陈植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乡贡进士12人,进士5人分别是“第二名刘性,字粹衷,吉安路录事司人。

第十二名欧阳朝,字泰初,袁州万载县人。

第二十二名,刘闻字文廷,吉安安福州人。

第二十四名夏日孜,字仲善,吉水州人。

第二十六名,杨撝,字谦则,吉安路吉水州人”。

除刘性、杨撝,其余人都在乡贡名单,刘性和杨撝是进士,应当是乡贡进士。

黄昭,据虞集《黄县尹墓志铭》“天历庚午,赐同进士出身者,昭也”[4]27册585,虞集《黄母詹宜人墓志铭》“长子曰昭,登天历庚午进士第”[4]27册645,另外《山东乡试题名录》[3]考官有“奉训大夫国子助教黄昭观澜,庚午进士,临川人”,黄昭是进士,也当是乡贡进士。

萧霁,据元人欧阳玄《元故将侍郎临安路录事司罗君墓志铭》:“求师讳曾……女四人,长适萧霁,余幼。

霁即立夫子,今江西乡贡进士”[4]34册730,刘岳申《萧熙明墓志铭》:“君讳如愚,字熙明……仲子立夫为伯兄后者,登乙卯第,授南丰州判官,孙霁,天历已巳举于乡”[4]21册656。

李炳,据《元统元年进士录》:“李炳……己巳乡试第廿一名。

”[6]陈植,据《元统元年进士录》“陈植……己巳乡试第廿一名。

”[6]所以是科乡贡进士可考18人。

第七科(至顺三年壬申)增补6人:李炳、李毅、陈植、徐邦宪、艾云中、熊爟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乡贡进士9人、进士2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