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作用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养成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对其当前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其今后一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1、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概念生活方式的概念
1.1 生活方式的概念所谓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 人们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
其中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良好的生活方式即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规律的生活,都是对健康有利的因素,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1.2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 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 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1.3 健康的概念1.3 1978 年9 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 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最近WHO 重新将健康定义完善为: 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甚至将生殖健康列入其中。
[3] [2]
2、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健康状况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健康状况
2.1 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紊乱的作息时间
2.1.1 紊乱的作息时间随着现代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中电脑、手机等相应增多,再加上学校在电视、网络等方面的完善,为学生的“夜生活”提供了好多便利的条件。
很多学生沉迷网络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很多学生甚至经常出入于各种灯红酒绿酒吧、舞厅,甚至KTV,过早的参与到成人化的社会中来。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学里流行的“开夜车”,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了考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成为夜猫子。
这些都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
夜间过度的放纵与精力消耗带来的是白天的萎靡不振,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1.2 马虎的饮食在大学里面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睡懒觉而耽误吃早饭,或马马虎虎应付一下,这不仅会导致机体精力不旺盛,学习效率不高,而且会对一天之内的营养平衡产生影响。
长此以往,人的营养供给会产生缺陷,对健康造成伤害。
此外今天社会上的喝酒吸烟之风早已弥漫于校园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聚于饭店之中举杯痛饮,从白酒到啤酒,不一而足;还有些同学模仿社会上的人抽烟,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
其实这都是对学生的健康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抽烟和喝酒会极大的伤害我们的肺和胃。
而且长期食用高脂肪、高盐的食物而忽略了蔬菜水果的摄取,会导致学生营养不均,容易产生肥胖。
有些人甚至患上了高血脂等富贵病。
另外,女生对零食的热衷,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运动参与的不足
2.1.3 运动参与的不足首先,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人都没有主动去锻炼的思想和习惯。
其次,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较重,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不少学生除上体育课外,几乎很少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另外,大学里面体育课的设置不尽合理。
每周一节的课量比较少,而每节课两小时的课时又比较长。
冲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大多数体育成绩都比较差,有的也许在以前都很少上体育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的畏惧心态。
现代饮食结构改变和运动不足是造成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这类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并清晰呈现“低龄化”趋势。
事实上,大学生患糖尿病、神经官能症、高血脂、高血压等情况屡见不鲜[4-5]。
2.2 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2.2.1 身体健康状况教育部关于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结果公告显示,2005 年与2000 年相比,虽然我国大学生形态指标有所提高,但是在其他的基本素质都呈下降趋势。
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心肺功能出现较大“滑坡”,19—22 岁汉族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肺活量水平分别平均下降160 毫升、238 毫升、161 毫升、225 毫升。
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也进一步下降,不同指标下降幅度呈现不同特点。
19—22 岁城市男女生的速度素质(50 米跑)的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1 秒、秒。
0.3 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 成绩分别平均下降了 3.7 厘米、 3.9 厘米。
19—22 岁城乡男生1000 米跑耐力素质成绩平均下降11.9 秒、9.7 秒。
7—22 岁城市男生,2005 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 年分别上升了 1.4 和 2.7 个百分点;7—22 岁城市女生,2005 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8.72%和5.01%,比2000 年分别上升了0.7 和0.9 个百分点。
2005 年调研结果还显示,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与2000 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有所上升,且有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的特点。
2.2.2 心里健康状况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识丰富,求知欲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是富有活力的群体。
但在这个特殊群体中,尚存在着心理上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趋扩大,青年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国内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查出率高达30%以上。
由于受学校教育、社会及家庭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0.5 %的人感到有压力,其中21.0 %感到压力很大[6]。
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由心理障碍发展到心理变态,最后成了连杀数人的杀人罪犯,被绳之以法,令人心痛,令人深思。
这虽是极端的特例,但说明对周围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会使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表现出处事鲁莽,过敏易怒,精神抑郁,情绪失控,精神分裂等现象,给学生、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3、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伴随着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锐减, 肢体力度和灵活性逐渐减弱, 甚至在各种“文明病”的侵蚀之下,迫切的要求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就是当前大学生最好的选择。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
3.1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和学校卫生工作共同担负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职能。
积极的参与体育健身运动改善了大学生的生理功能,表现在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头脑都比较灵活,反应比较快,而且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不把体育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学生要高的多。
体育运动也能改善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
同时能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体内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它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有益。
经常运动还可以促进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肺通气量加大,有预防肺气肿、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功效。
经常的体育锻炼还能使骨骼增长、骨密质增强、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加骨的抗压和抗扭曲的性能等[7]。
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促进作用 3.2 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不但在大学生的生理上对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且对心理学疾病也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近几年来,体育运动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经常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减轻抑郁和焦虑有非常好的效果[8]。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做跑步测验, 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工作期间的焦虑情绪。
并发现适当的步行亦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并在运动后持续至少 2 小时。
运动降低焦虑的作[9] 用和其他治疗方法( 如冥想、放松疗法、完全休息)的效果是一样的。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繁多的考试、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使这种焦虑降低。
因此,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