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成语1.【物华天宝】华:精华。
宝:宝贝。
万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
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
灵:特别好。
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
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
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
座:座位。
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
起:起舞。
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
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
鼎:古代炊具。
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
吃饭时,奏乐列鼎。
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
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天气放晴,也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
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
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
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
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
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
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
益:更加。
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
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
穷:不得志。
益:更加。
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
辙:车辙。
鲋:鲫鱼。
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
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出处是《庄子·外物》。
(另《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
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
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
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
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
旧时读书人自称。
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
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
从戎:参军。
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
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
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
筵:筵席。
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
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
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22.【芝兰玉树】芝兰:灵芝,兰草或香草;玉树:宝树。
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
“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24.【光风霁月】也作“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
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
也可指政治清明,社会的风气好。
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
指子女孝顺。
)26.【棨戟遥临】指达官贵人远道而来。
后常用以称贵宾或好友远道光临。
棨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
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27.【合浦珠还】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
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
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28.【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指一切繁华快乐的场所,都不如自己的家乡那样值得留恋。
后来也用作形容一个地方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要尽快离开。
亦谓眼下虽然顺心,却非长久之计。
(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滕王阁序》中的文化常识1.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龙光射牛斗之墟、扪参历井仰胁息)【释义】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应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作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
又作分界、界限等的代称,或喻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
)【补充】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2.台隍枕夷夏之交(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台隍】城台和城池,这里指南昌城。
【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
3.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才华出众的友人像云一样聚集)【释义】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作“旬休”(十天为一旬)或“休沐”(因为官员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4.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这里指掌管文学撰述的官,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5.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家父做交趾县【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于《韩非子·显学》,是指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相当于丞相。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当时正是深秋九月)【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此处用法为后者。
(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7.四美具,二难并【释义】一说“四美”:音乐、美食、妙文、良言,“二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说:“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
8.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释义】“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
”“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天柱,极言其高。
北辰,北极星(《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此处暗指国君。
9.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释义】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
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此“帝”亦指天帝。
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
《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
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
“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
“怀帝阍而不见”即“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
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
这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9.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释义】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
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
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
“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
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
有赞扬的意味。
“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
毛泽东诗词多次引用“长缨”的典故。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0.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簪笏】冠簪和手板,比喻官员或官职。
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簮;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柳宗元《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
组,系印的绶带。
此以簪组指做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