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
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
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
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
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
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
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
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例——电解和电镀的教学活动,了解电解和电镀的重要应用。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伏打电池发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引课的环节学生都跃跃欲试,给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实验探究原电池理论时,学生在自主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了原电池原理。
通过硬币实验的探究又呼应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运用原理,再通过生活实例巩固原理。
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验探究是学习新课程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本节课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0篇
1、把握复习要点
1.1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物理课程内容都是从生活出发,解答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就要把握这样的思想,因为考题往往就是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剪刀的杠杆、自行车的力学等等都可以作为考题的素材.通过这几年的中考题目就可以总结出这些题目的出处、以及解答技巧.通过平时的积累,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握这样的题目要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物理知识,并作出准确的解答.
1.2把握开放性的题目
现在越来越多的能力拓展题都是针对学生开放性解题思路的训练.首先学生应当不要对这类的题目产生惧怕心理.仔细的分析和观察,在平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解答问题,这样在中考的考试当中就不会手足无措了.1.3将知识总结联系起来
在复习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进行模块的复习,这样会让学生记了这一块忘了那一块,复习效果欠佳.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应当把知识点总结成专题,然后将前后的知识充分串
连起来,寻求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将物理知识编织成一个知识点网,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不会有盲点.
2、关注热点问题
这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都还是包含很多现阶段的热点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物理知识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有效押题,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不至于在考试的时候无从入手.同时,平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力,根据试卷上给的内容和材料,可以自己分析得到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仍旧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新的科学技术现状,例如:嫦娥一号奔月实验、磁悬浮列车等等.
(2)时事新闻当中出现的奇闻奇事.
(3)通过一张图片或者漫画,让学生从中找到涉及的物理知识,并作出相应的解答.
3、分析题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