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5.井田制和西周的经济: (1)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认识:是与分封制密切联系的,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驱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使奴隶从事艰苦的劳动,通过对奴隶的残酷剥 削,奴隶主积聚了大量财富,西周的农业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西周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6.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结束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1.春秋五霸 认识:在这种争霸战争的作用下,西周的 分封制由此逐渐瓦解。 2.“初税亩”和井田制的瓦解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 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评价: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 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 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 平现象。 评价: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 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作业布置 2、孔子在教学方面的主张都有哪些?
教学反思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一、 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一节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二、 讲授 新课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认识春秋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 耕的开始,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由青 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导致荒地的大量开 垦,社会财富的增加和财富占有情况的变化。
(2)“初税亩” 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生产力发 展,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适应新的生产力需要的 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上层建筑 发生变革,变革后的上层建筑,将有力的促进 社会的发展。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 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 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评价: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 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课时编号
1-2
授课时间
授课地 点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元谋人和北京人、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王朝治乱兴衰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评价历史要看问题的主流。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表现 (2)认识:一方面,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 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 面,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才能有更大 的进步。因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战国时 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是战国时期人民大众的基本要求。 2.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认识:谁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落后的 制度,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积极发 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谁就可能强大。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 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 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 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评价: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 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 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 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 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 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 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 新”。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 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 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 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 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
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 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 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 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 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 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 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 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 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 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 治空隙比较 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 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 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 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 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 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 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 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评价: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 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 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 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 墨”之说。 儒家: 孟子发展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 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 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评价: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 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 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 益与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 学
教法设 计
讲授法、讨论法
方 法
学法设 计
史料分析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 料
教材、网络资源

学 资
信息资 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准 备
仪器设 备
多媒体
耗材
1、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称“战国七雄”指哪几个国家?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
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
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
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
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
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3.黄帝与尧舜禹时期
(1)华夏族始祖——黄帝
(2)禅让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推选贤者任联盟首领的方法,被 推选出的人要经过现任首领的考核,再由现任首领让位于他。
(3)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 1.我国的奴隶社会 (认识: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的统治非常残暴,但它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 (1)掌握起讫时间 (2)简介夏朝的开始——禹建立夏朝 (3)介绍夏朝的社会生产情况 3.商朝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 (1)掌握起讫时间(发展时期) (2)盘庚迁殷 (3)介绍商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 (4)认识商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 (5)了解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商朝时期的阶级关 系。 (6)了解商纣的残暴和武王伐纣。 4.西周的建立和宗法制、分封制 (1)了解历史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的 起讫时间、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2)分封制 (3)宗法制: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认识: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西 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实施初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宗 法制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