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练习题

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汉景帝时规定:“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

这是原则的体现。

()A .恤刑原则B •特权原则C.自首原则D.比附原则2.汉武帝时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曾颁布过,规定商人必须如实申报财产。

()A .均输法B.平准法C.告缗令D.专卖法3.汉代审判制度中规定,当事人经过初审之后,已得到口供,但须三日后再行复审,称之为()A .乞鞫B.读鞫C.传复D.断狱4.汉代把对被告人进行宣判称为()。

A .乞鞫B.读鞫C.鞫狱D.断狱5.西汉文景时期改革肉刑,其中改为弃市的是()A .黥刑B.劓刑C.宫刑D.斩右趾6.汉代时,审判之后,受审者若喊冤,对判决不服,可提出再审的请求这叫做()A .乞鞫B.读鞫C.鞫狱7.西汉文景时期改革肉刑,其中改为弃市的是( )A •黥刑B•劓刑C.宫刑D.斩右趾8.最早确定“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皇帝是( )。

A .汉武帝B.汉文帝C.汉献帝D.汉宣帝9.汉朝废除残人肢体的肉刑的刑罚改革始( )。

A .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0.汉朝的刑制改革始于( )。

A .文帝B.景帝C.惠帝D.高后11.汉代“女徒顾山”是女犯可不去服劳役,每月出钱( )。

A .一百B.二百C.三百D.四百12.汉律规定享受减免刑罚的最低年龄为( )。

A.7 岁以下B. 6 岁以下C.8 岁以下D.9 岁以下13.汉景帝时规定:“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

这是原则的体现。

( )A.恤刑原则B.特权原则C.自首原则D.比附原则14.汉武帝时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曾颁布过,规定商人必须如实申报财产。

( )A .均输法B.平准法C.告缗令D.专卖法15.汉代审判制度中规定,当事人经过初审之后,已得到口供,但须三日后再行复审,称之为( )A •乞鞫B•读鞫D.断狱16.汉初的法制指导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A . “明德慎罚”B.“一断于法”C•“专任刑罚”D. “无为而治”17.汉律规定,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者,构成()A •非正罪B.事国人过律罪C •阿党附益罪D.出界罪18.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A •唐律疏议B.九章律C•汉律D .开皇律19.“亲亲得相首匿”的立法原则始设于()A •秦朝B•汉朝C.唐朝D .宋朝20.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原则的是()A •孔子B.汉文帝C.汉武帝D.张汤21.以下属于汉朝定罪量刑原则的有()A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B.亲亲得相首匿C.废除肉刑D.先自告除其罪22.在汉朝,“凡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A .律B.令C.科D.比23.汉朝下诏废除肉刑,改革刑制,是在()A.汉高祖时B.汉惠帝时C.汉文帝时D.汉武帝时24.汉初的“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A •死罪B•抵罪C•无罪D•免罪25.汉刑制改革的具体原因,源于()A •淳于公上书B.缇萦上书C•萧何上书D •张汤上书26.汉初受命制定《九章律》的是()A •萧何B•赵禹C•张汤D .叔孙通27.汉初的法制指导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A •“明德慎罚”B.“一断于法”C•“专任刑罚”D.“无为而治”28.汉武帝时,张汤制定()A.《九章律》B .《傍章》C.《越宫律》D.《朝律》29.汉代“春秋决狱”的要旨是()A .缘法定罪B.一断于法C.一准乎礼D.论心定罪30.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称为()A .律B.令C.科D.比二.多项选择题1.下面属于汉代主要法律形式的有()A .律B.令C.比D .《春秋经》2.汉律的儒家化的表现有()A .上请B.恤刑C.亲亲得相首匿D.八议入律3.汉律规定享受减免刑罚的最高年龄为()A.60 岁以上B.70 岁以上C.80 岁以上D.90 岁以上4.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基础上增加了()A .兴律B.厩律C.盗律D.户律5.汉律六十篇包括的法典有()A.《九章律》B.《朝律》C.《傍章律》D.《越宫律》6 .汉代被称为“三独坐”的官员是()A .御史中丞B .尚书C .都察使D .司隶校尉7.汉朝官吏选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A .察举B .乡试C .科举D .世袭8.汉代刑罚在沿用秦代刑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包括()A .顾山B .充军C .凌迟D .徒边9.属于汉代法律形式的有()A.法律答问B.律C .决事比D .廷行事10.汉代定罪量刑的原则()A.亲亲得相首匿B .贵族官僚有罪先请C .尊老怜幼D.恤刑11.汉初在国家机构中设立并掌管国家中枢大权的“三公”指的是()A .丞相B.中书令C.太尉D .御史大夫12.到成帝时,“三公”的称谓又改成了()A .大司空B.大司马C.大司徒D 御史大夫13.东汉末年,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三级。

A .诸侯国B.州C.郡D.县14.汉朝选拔官吏的办法主要是()A .世袭B.荐举C.考试D.战功15.以下哪些属于汉代的刑罚()A .弃市B.笞刑C.罚金D.赎刑16.汉代侵犯皇权尊严的罪名有()A .矫诏罪B.不道罪C.左官罪D.不敬罪17.汉代危害中央集权的罪名有()A .左官罪B.阿党罪C.出界罪D.事国人过律罪18.汉代危害社会秩序的罪名有()A .首匿罪B.左官罪C.通行饮食罪D.群饮酒罪19.以下哪些是汉代对诉讼的限制()A .不得越级上告B.不得直接向皇帝告状C •严禁卑幼状告尊长D.老百姓提起的自诉或告诉只能称为“告”20.以下关于《春秋》决狱,正确的是()A •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B •是汉代司法审判制度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C •实质上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定罪量刑标准D •注重犯罪人的主观动机,是“论心定罪” 三.简答题1.试简述汉代的立法指导思想2.简试两汉的法律形式。

3.什么是“六条问事”?4.何为“决事比”?5.简述“秋冬行刑”的内容。

6.告劾7.鞫狱8.《九章律》9.左官律10.三独坐四.论述题1.试述西汉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试述春秋决狱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请论述“录囚”的内容及其意义。

4.请论述“亲属相隐”的内容及其意义。

5.试述“读鞠和乞鞫”的内容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B5.D6.A7.D8.D9.B10.A11.C12.D13.A14.C15.C16.D17.C18.C19.B20.A21.B22.B23.C24.B25.A26.C27.D28.A29.D30. 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BC4.ABD5.ABCD6.ABD7.ABC8.AD9.BC10.ABCD11. ACD12.ABC13.BCD14.BC15.ABCD16.ABD17.ABCD18. ACD19. ABCD20. ABCD三.简答题1.试简述汉代的立法指导思想答:1.约法省禁——汉初立法的指导思想。

即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

2.德刑并用——汉朝武帝时期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治为辅,把刑、礼结合起来使用。

3.顺天行刑——由董仲舒提出而被汉武帝采纳。

主张司法机关在霜降之后万物肃杀之际断狱行刑,以顺应天时。

2.简试两汉的法律形式。

答:1.律——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具有相对而言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

2.令——即皇帝的命令,是根据需要随时颁布的,其法律效力高于律,可以变更或代替律的有关规定。

3.科——由秦代的" 课" 发展而来,是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法律文书。

4.比——比即可以用来作为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也叫“决事比” 。

秦代时曾称“廷行事”。

5.春秋经义——汉朝在断案时,如遇律无正条,又无适当判例可依的情况下,便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中的经义附会法律作为断案的依据。

6.法律解释——汉朝廷对法律未作统一的解释,当时有一些律学家对律文作了逐章逐句地解释,对符合朝廷要求的解释被采用作为断案的依据。

3.什么是“六条问事”?答:汉武帝为刺史监察地方而制定的监察法规,是刺史用以行使监察权的依据。

“六条”的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其中一条规定监察强宗豪右,五条规定监察郡国守相。

主要是防止地方豪强与郡国守相相勾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4.何为“决事比”?答:汉代法律形式之一。

又称“比” ,是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比能补律令之不足,“凡律无条,取比类以决之” 。

汉代广泛采用判例断案,比的数量很多。

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灵活性,但也为司法官吏破坏法制提供了方便条件。

5.简述“秋冬行刑”的内容。

答: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 的制度。

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 理论,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

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

因为这时“天地始肃” ,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 。

明清律中的“朝审” “秋审”制度亦可渊源于此。

6.告劾答:即起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直接到官府告诉,相当于今日的“自诉”;一是由政府官吏(主要是监察御史和司隶校尉等)察举非法、举劾犯罪,相当于今日的“公诉” 。

7.鞫狱答:“鞫狱”即进行审讯和判决。

汉代司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注重收集证据,除收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以外,还重视收集被告人的口供,而收集口供往往搞刑讯逼供。

经审讯获取口供后,三日后再次审讯,目的是看此次供词与上次是否有出入,从而使受审者有更正供词的机会。

然后,对被告宣判。

8.《九章律》答:汉朝政权在全国确立后,“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 ,于是汉高祖命萧何制定新法典,是为《九章律》。

它是在参照借鉴李悝《法经》和秦律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充而成的。

除继承《法经》及《秦律》中的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六篇外,又增加了户律(有关户籍、婚姻、赋税方面的规定)、兴律(有关徭役、防备方面的规定)、厩律(有关畜牧.驿传方面的规定)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

9.左官律答:是汉代专门法律。

其内容主要是严禁官员擅自仕于诸侯,体现了尊君抑臣的思想。

指中央的官未经批准而擅自到诸侯国做官,是对抗中央的行为,便构成左官罪,犯此罪者处死刑。

10.三独坐答:指东汉时期管监察的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总揽政务的尚书令可以在朝会时设置专席就坐,体现了出了东汉初期对监察官的重视。

四.论述题1.试述西汉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