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作者:————————————————————————————————日期: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
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A.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B.分封制C.实行禅让制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在今河南境内,古代曾有郑国、宋国等诸侯国存在,这与下列哪一选项有关( ) A.甲骨文的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3.《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有利于保障平民的利益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有利于消除民族纷争4.“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独断性和随意性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7.省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开端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8.“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
”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
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 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10.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枢密院 C.实行一省制 D.废除宰相制度11.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1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13.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
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 ) 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15.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这说明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影响的是( )A.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 B.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C.航海业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 D.小国寡民,实行民主政治16.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民众法庭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D.实行“陶片放逐法”17.伯利克里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B.运用“陶片放逐法”给予部落贵族势力以打击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18.雅典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这里的“公民”是指(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子19.“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20.《十二铜表》中规定:“如当事人双方能自行和解的,则讼争即认为解决。
”“即使是盗窃案件,亦可进行和解。
”这能够体现罗马法()A.保护平民利益 B.注重当事人意见C.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D.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21.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这部法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C.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22.2010年5月11日,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组建新一届内阁,就任英国首相。
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王远离政党纷争,只是国家名义的象征B.首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并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C.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23.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制定了1787宪法( )A.采取联邦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C.实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24.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25.1789年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国会着手起草了《权利法案》,即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
这些修正案不断地提醒着人们,新建立的联邦政府在行使它的权力时,必须时时注意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这份《权利法案》()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B.主要为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C.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D.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的局限部分解决26.当今法国总统奥朗德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如果回到1879年,法国总统的产生是由()A.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教皇任命C.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D.选民间接选举产生27.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 A.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B.君主都是国家元首C.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28.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29.“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
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禁止吸食 B.整顿吏治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30.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二、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2.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33. 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新兴工业区的选举名额,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优势。
()34.德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虽然不彻底,但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10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