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3-2018)-必修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3-2018)-必修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江苏单科·15)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A.B.C.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考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6世纪”可知,这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谚语中关键词“神父”“罗马”“越坏”可知,当时人们对罗马教会存在不满情绪,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题中谚语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B项排除;法国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因此宗教改革不可能受启蒙运动影响,D 项错误,排除。

【答案】C2.(2018·天津文综·3)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

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B.C.进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考点】西方科技进步以及宗教束缚的减弱【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教会对人民思想、科技进步的约束与破坏大大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冲击,故B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进化论的提出,无法得知人们是否接受这一理论,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考点】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看,教会在扩建教堂时特别强调市民的意志,说明市民得到了重视,这反映了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力量壮大,A项正确。

佛罗伦萨的变化不能反映人文主义“广泛传播”,B项错误。

教会重视市民的意志,说明教会力量的削弱,C项错误。

材料与新教理论关系不大,D项错误。

【答案】A2.(2017·天津文综·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考点】宗教改革【解析】由材料“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广泛支持,说明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

各阶层由于利益不同,其目标也就不同,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中心意思,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非强调其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排除C项。

【答案】D3.(2017·海南单科·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考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分析,达·芬奇对人体的解剖和研究表现出达·芬奇对人体的理性思考,C项正确。

达·芬奇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是为了自己的绘画,不是为了科学研究,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的是达·芬奇求真求实的精神,不是刻意的情感表达,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达·芬奇对天主教神学理论的否定,排除D项。

【答案】C2016年题组1.(2016·上海单科·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

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A.古典时代B.中世纪前期C.文艺复兴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考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解析】材料中的画作凸显现实中人体的美,展示人的性格和个性,是人文主义的代表画作。

古典时代的绘画仍然是宗教题材,故A项错误;中世纪前期的绘画也是宗教题材,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宣扬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的绘画突出的是理性,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考点】宗教改革【解析】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项错误;四五世纪时,圣像崇拜完成了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民众的宗教教育,这对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功不可没,到7世纪时,圣像已经普遍进入普通教堂和一般信徒家中,十字架、福音书、圣物和圣像等组成了一个象征体系,把以神有关的东西神圣化,与自由阅读的作法不符,故B项错误;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北京文综·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考点】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凯末尔【解析】①是德国,16世纪①在这里进行的宗教改革虽然削弱了罗马教会的权力,但是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②对应的是埃及,19世纪初埃及的阿里改革,虽然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是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国,阿里承认其对埃及的宗主权,故B项错误;③对应的是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废除了阻碍俄国发展的农奴制,使得俄国获得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④对应的是土耳其,20世纪前期凯末尔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 项错误。

【答案】C2015年题组1.(2015·天津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解析】由材料内容“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能力培养”可知,该教育家有着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 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考点】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虽然后来扩展至西欧等地,但是中心区主要在意大利,这种结构与图片不同颜色构成的区域分布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中出现“教皇国”,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B2014年题组1.(2014·江苏单科·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考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解析】根据“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可见并没有鄙视贫穷的含义,故A项错误;结合“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和“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说明财富不等同于道德,但可以作为显示品德的方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嘲弄上帝的内容,故C项错误;佛罗伦萨地区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反映在人们思想中必然要革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观念,因此他们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4·上海单科·14)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指()A.抗议《圣经》的权威B.抗议国王的权威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抗议贵族的权威【考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解析】新教并不反对《圣经》,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与世俗的王权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斗争对象是天主教会,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教会,而不是贵族,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4·海南单科·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