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篇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篇

村上春树海边的xx读后感6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村上春树式奇幻最近一口气读了三本村上春树:1988年的《舞、舞、舞》,1995年的《奇鸟形状录》和2002年的《海边的卡夫卡》。

这三个长篇小说都具有充分的奇幻情节,不论情节安排、语言组织还是立意展现,都一部强于一部,尤其《海边的卡夫卡》,基本可以看作是1985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姊妹篇,读来极有回味。

《舞、舞、舞》的主人公是个妻子离家出走的记者,在睡梦中受到海豚宾馆和一个许久前同床共枕过的无名女孩召唤,踏上了寻求自我意识的艰难之旅。

《奇鸟形状录》中的男人在深爱的妻子凭空消失后也不得不面对自我进行深层自省,他必须搞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所面对现实的一切黑暗,才能自我拯救与拯救世界。

这两个故事都存在较为鲜明的批判对象,奇幻很容易被当作寓言推导出个体对抗资本或抗击黑暗价值的凛然结论。

但就算批判是主题之一,故事的主体却依然集中于个人意识的挖掘与个体身份的发现。

归根结底,村上春树所采取的并不是现实主义的路数写法,他是滋滋不断向内心深处挖掘的自省作家,奇幻手法是为了使这条自省之路在表达上更加具体,通过对故事与人物的描绘展现实体,而不停留于论文式的抽象概念。

《舞、舞、舞》与《奇鸟形状录》中都有穿越墙壁的意象。

前者的感受是“不透明的空气层,粗糙的硬质感,水一般的凉意,摇摆的时间,扭曲的连续性,颤抖的重力”;后者的穿越始于井底,井壁与梦境或潜意识紧密相连,穿越过程中“墙壁犹如巨大啫喱,冷冷的稠稠的。

我必须紧闭嘴巴以防它进入口中。

”这两种相似的穿越代表了一种对潜意识的艰难认知与对现状的痛苦直面,将本来十分形而上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更易描绘直白的具体形象。

尤其《奇鸟形状录》中的井,不仅是辅助主人公精神进化的关键道具,更出现在1938年日本对华侵略战一名日军中尉在外蒙的秘密行动中,在生死交接的边缘展现了无边黑暗与夺目阳光洪流的对立统一,第一次揭示出了“意识内核”的概念。

而这个“意识内核”则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主人公苦苦追索寻找自我的历程遥相呼应。

但更为明显的自我发现之旅还是《海边的卡夫卡》。

故事中下定决心离家出走的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也实现了现实世界与意识尽头的穿越,但这种穿越以一种更为娴熟顺畅的方式自然发生(比较之下负责将“那个世界”开口打开的困难工作则都是由更加倒霉的辅线人物进行完成):卡夫卡被一系列不可言喻的事件与人物指引,一步步接近海边小镇与遁匿的森林,如同《刀锋》中的男主人公拉里一样在心灵修行的过程中顺其自然找到了“意识内核”,而这个意识核其实就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自省森林,是小镇中藏满古梦的图书馆和一排一排的老兵宿舍,是无处可逃的“世界尽头”。

作为卡夫卡精神指引者的图书馆员大岛是这样解释世界尽头的:“我们大家都在持续失去种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机会和可能性,无法挽回的感情。

这是生存的一个意义。

但我们的脑袋里——我想应该是脑袋里——有一个将这些作为记忆保存下来的小房间。

肯定是类似图书馆书架的房间。

而我们为了解自己的心的正确状态,必须不断制作那个房间用的检索卡。

也需要清扫、换空气、给花瓶换水。

换言之,你势必永远活在你自身的图书馆里。

”可见,村上春树的奇幻,是把本用作比喻的场景和概念具体化、现实化,并以此为基准构建故事的框架。

《舞、舞、舞》,《奇鸟形状录》和《海边的卡夫卡》中都有“空壳”人物的出现,无论羊男、日军中尉、加纳克里他,还是被命运剥夺了自主意识的“寻猫人”中田,都作为支线为主人公的自省与自我发现之旅起到了“电话接线员”般的连接、配置功用。

这些空壳人物的共同特色是自我意识的蒸发或损毁,相对于主人公艰苦孤独的内省,空壳只能随波逐流,面对恶与不公无能为力。

从这些特质出发探寻“空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不难推断“空壳”即大众,或集体无意识。

但大众也好,集体无意识也罢,我觉得他们并不是村上春树想要批评的对象,相反,他倒是怀着某种深切悲悯的情感来描述这种麻木状态的,也正因如此,井壁必须穿透,森林必须进入。

如果把《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大岛也当作解析村上春树创作意图的指引者的话,其最憎恨的“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则也可被认为是村上本人花最大力气试图打破摧毁的,而奇幻这种以虚写实建造迷宫的写法便是对抗想象力缺乏与思想体系僵化的最佳法宝。

在具化了的有形的文字迷宫里,读者被迫跟着故事与人物的发展寻找、拼接线索,不得不在暧昧不明的意象丛中依靠直观感受来指引心灵,而不是求助于固化了的脑部逻辑思维。

这样的文字如同音乐、绘画和诗歌,具有超越形式本身的通达,一旦意会妙不可言。

与《舞、舞、舞》和《奇鸟形状录》的直白抗争不同,卡夫卡的自省之路是流亡式的,不为拯救也不存在与社会现实的对抗,他的宿命感是哲学式的纯粹的生而为人的悲哀,是人试图理解自身意识的来源,并在纷杂荒谬的现实中寻找自我位置的悲剧性冲撞。

对这一悲剧的解决办法只有在确认“我是谁”后与命运和解,但和解本身却无可避免地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悲凉。

苦苦追寻的生命的意义,归根结底还是“看画”,“听风的声音”这样琐屑不明的生活原态,换句话说,在完成“我是谁”的精神流亡之后,生活也并不一定便将有所不同,甚至很可能因为流亡途中所经历的苦难从此一蹶不振。

但“我除了我自身别无选择”,人必须献祭,必须流亡,才能不化为空壳,才能完成生而为人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说,《海边的卡夫卡》比《舞、舞、舞》与《奇鸟形状录》中给出的完满结局更加沉重、坚实。

但比较《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全开放式尾声,则更像某种注释,是某个更加宏大的奇幻结构中的一章。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剧情与隐喻的尝试性解读笔者深爱村上,他的作品中又最爱《海》。

本文是作者倾尽对《海》数年间数遍通读所累积的理解,做出的尝试性全面解读。

梳理剧情,分析人物,解读隐喻,对比村上其他作品(尤其是《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并尝试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分析《海》的文理结构。

本文目前是坑,但在下勤劳,保证不烂尾。

【前言】《海边的卡夫卡》一直是我心中的村上牌至高作。

其令我着迷的原因,恐怕还是作品从剧情到隐喻均如斯芬达克斯之谜一般,表面上令人放松警惕似的朴实无华,但内藏玄机深奥。

谜底仿佛就在前方不远处的黑暗中,近在咫尺,呼之欲出,但无论你如何努力,凝神细看,看出的却仍只是那一层下再包一层的黑暗。

越看,反而越看不清了。

《海》我买了很久,基本每年都会因各种诱因引发兴致重看至少一遍,至今恐怕已通阅七八遍。

每次都自以为看破了些天机,但何耐迷团之下,更藏谜团。

惭愧在下虽阅文数次,仍困五里云雾中,故写此文对自己做一个总结,记录在黑暗中看到的和看不清的。

一【xx与xx诅咒的三个诅咒】田村卡夫卡被自幼被生父施下的俄狄浦斯的诅咒,预言他将犯下三宗罪:弑父,淫姐,淫母。

十五岁生日那天,他离家出走,想逃避自己的命运。

他决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以与此诅咒搏斗。

《海》中,卡夫卡的全部身心历程都是与此诅咒纠缠。

他先逃避,迷惘,反抗,后顺应,遵从,最终坦然迎接。

诅咒最终一一成为实现,但卡夫卡却没有被摧毁,反而,这一切已将他锻造为他励志成为的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被弑父,淫姐,淫母的诅咒所困,卡夫卡一直在纠结三个问题,(1)父亲是不是他所杀,(2)樱花是不是他姐姐,(3)佐伯是不是他母亲。

我个人认为所有的答案都肯定的。

这个观点,我将用下文分析证明。

1.弑父在现实世界中,弑父一举是由中田替代卡夫卡完成的。

在中田与佐伯唯一那次交谈中,中田明确的说道:自己杀人了,‘替本应在那里的一个十五岁少年杀了一个人。

’这个被杀的人,正是与中田同住东京中野区野方的著名雕塑家,卡夫卡的父亲,也是强尼沃克。

在精神世界里,卡夫卡的父亲以强尼沃克的形态企图趁着入口石开启时,进入佐伯存在的‘世界边缘’。

众人都要阻止他。

他的实体虫形态寄生在中田体内,爬出后被星夜消灭。

他的精神体被卡夫卡的精神分身‘叫乌鸦的少年’杀死于世界边缘外的森林。

于是,卡夫卡虽都不是亲自动手,但他弑父两次。

2.淫姐这三条诅咒的实现,樱花这条最朦胧,因为村上春树从未对‘樱花是否是卡夫卡的姐姐’这一假说给出定论。

但我认为樱花就是村上姐姐,原因在于三个诅咒中的两个已经明确的变成现实了:卡夫卡已经确凿无误的弑父淫母了(淫母下文会详谈)。

因此,依此理,与姐姐交合这条诅咒,也应该实现,所以樱花应该就是卡夫卡的姐姐。

这里,我认为村上恐怕是有意不明确给出结论。

一如佐伯说过的:一本书,没有结论,再正常不过。

有明确结论的父母都已死,只剩下没有结论的姐姐,与卡夫卡共存于这人生意义不明的世间,共同面临未来不可知的人生。

正如村上其他小说,《海》没有结论,结论也许只存在于读者各自心中。

若我对樱花就是卡夫卡的姐姐这条推论正确,卡夫卡则淫姐。

他与姐姐的交合是以想象的形式,在梦中完成的。

但卡夫卡仍愿为此负责,正因为‘责任始于梦中’。

3.淫母卡夫卡对‘佐伯是否是自己的母亲’这一假说的反复考证,是《海》最核心的戏剧冲突。

这个问题,卡夫卡曾或婉转或直接的询问过佐伯四次。

直到最后,佐伯都未给过一个明确的,‘是’或‘否’。

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佐伯确是卡夫卡的母亲无疑。

她从未明说出来,是因为‘答案倘若被诉诸语言,答案必定失去意义’。

首先我想简评【佐伯】这个人。

她的外在形象几乎是一位完美女性。

她自幼就找了灵魂的另一半,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生活在一个‘完满的圆中’。

命运仿佛对她微笑,安排她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得这‘过于完美的东西’。

但她的终极幸运,也正是她的终极不幸。

她为了维持这份不可能维持的完美,就趁着‘入口刚好打开’时进入了‘远方的房间’,即卡夫卡在图书馆里住的那间房,即‘世界边缘’(这些都是《海》的核心隐喻,后有章节细谈)。

那房间里时间不流动,于是事物不会被损毁,于是完美得以被保存。

但她为此付出了代价,她的心在十五岁时停止生长,影子没了一半,她身边的人与事物不断的被扭曲,自己恋人最终的无谓惨死恐怕也与此行为有关。

佐伯的举动也扭曲了其他人的命运,比如中田,比如卡夫卡,比如卡夫卡父亲。

恋人惨死后,她于是心死,她的生命就成为等待死亡的过程。

她回到甲村图书馆后,虽表象端庄典雅得体,但内心却早被荒弃,除了悔恨与痛苦回忆以外,再无一物。

心周围又筑起了高不可攀的厚重的墙壁,拒人千里之外,无人可以靠近。

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卡夫卡想要接近,企图进入她内心,探出她最深的秘密,挖掘她最隐秘的回忆,欲向她求证,她即是自己母亲的假说。

听起来像是一项可不能完成的任务,但卡夫卡完成了,事实上,全世界怕也只有卡夫卡能完成,因为他是佐伯的孩子,佐伯的恋人,佐伯画中的人,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于是,卡夫卡或含蓄或直接的四问佐伯:您是我的母亲吗?1)一问佐伯第一问时机为卡夫卡为佐伯送咖啡,这是他两人之间的第二次交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