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座——心肌酶检测

讲座——心肌酶检测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其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LD1
正常情况,L2>L1>L3>L4>L5 心肌损害时,L1>L2 ;严重心衰时,可伴L5↑ 多数恶性肿瘤时, L5 、L4、 L3均升高
LD2 LD3 LD4 LD5 H4 H3M1 H2M2 H1M3 M4 心肌、红细胞、肾、白细胞、 肝 白细胞、肾、红细胞、心肌、 肝 白细胞、脾、肺、血小板、 肝、淋巴细胞 肝、骨骼肌、白细胞、血小 板 骨骼肌、肝、血小板
目前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 1、乳酸脱氢酶(LDH) 2、肌酸激酶(CK) 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4、α -羟丁酸脱氢酶(α -HBDH)
CK-MB
CK
心肌酶
α-HBDH
LDH
乳酸脱氢酶(LDH)
乳酸脱氢酶(LDH)是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 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RBC、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 胞浆和线粒体中。 命名 亚单位组 主要分布组织及细胞 成 LDH是由两个亚单体(H、M)组成的四聚体
AMI的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其检测时间
Mb 出现时间 (h) 1~2 cTnI 4-6 cTnT 4-6 CK 6 CKMB 3~4 8~12 24 10~24 24~48 AST* 6~12
100%敏感 4~8 时间(h) 峰值时间 (h) 持续时间 (d) 4~8
8~12 8~12 10~ 24 10~ 24
峰值时间与预后相关(高峰越晚、预后越差) 儿科AMI见于暴发性心肌炎、川崎病冠脉梗塞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由肝细胞线粒体合成,在体内分布较广 含量依次为: 心>肾>胰>肝>脾 主要在心肌,可代表L1、L2活力,比LDH更特异 升高后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14 d)
急性心肌损伤,活力升高,且αHBDH/LDH≥0.8
CK-MB是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金标准,是心肌酶 谱的核心,但是因CK-MB生物半寿期较短,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明
显的病人,可能错过捕获期,而LDH在血液中持续时间长并且来身 就能反应心肌的损伤,因此与CK-MB配合更能提高诊断效率,当然 LDH的同工酶更好,但费用较高,故也可用“α--羟丁酸脱氢酶” 代替。 虽然CK-MB的特异性比较高,但毕竟不是绝对特异,骨骼肌中 的含量也不少,对于缺乏临床症状的亚临床型骨骼肌病患者,有心 梗发生时,就会为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故有人建议,由于心肌内 GOT的含量高出骨骼肌很多,而CK较骨骼肌低4倍,可以用CK/GOT来 鉴别以提高诊断特异性,同时这两种酶本身也能反应心梗的发生, 也可提高诊断灵敏度。 测定GOTm虽然不能对诊断有帮助,但因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对 临床的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总之正确和用效的使用心血酶谱可以为临床带来很大的便利。
临床意义:
LDH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时,LDH水平的 升高常于发作后6-10小时,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 LDH,对于就诊较迟CK已经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临 床上常作为CK-MB的补充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血清中LD1和LD2活性均增高,但LD1增高更 早,更显著,导致LD1/LD2比值升高。因而LD1/LD2 ≥1作为诊断心肌梗 塞的特异性指标。
肌酸激酶 CK
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大量耗能的器官物质中, 红细胞中几乎没有,是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其同工酶有:CKMB、CK-BB、CK-MM。不同肌肉内同工酶的比例不同,CK-MB占心肌总CK的 15% -25% 。各个同工酶存在的分布表:
组织 骨骼肌 脑 心脏 胃 小肠 肾 肝
CK-MM(%) 98.9 0 78.7 4.3 12 2.8 0
CK-MB (%) 2.7
20
0 8 0 0
CK-BB (%) 0.06 97.3 1.3 95.7 80 97.2 100
正常情况下,CK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
胞内浓度>胞外浓度(比例为1/10000 ~1/1000) 血清CK水平低且相对稳定
CK-MB 对诊断心肌炎,究竟有多大价值?
概念
• CK-MB是肌酸激酶(CK)同工酶之一 • 主要来源于心肌,其次骨骼肌、小肠、膈肌
• 通常所测CK-MB是血清活力单位,正常<CK的6%
• 急性心肌受损3~6h升高,高峰出现早,消失快 • CK-MB Mass(CK-MB质量) >4.0ng/ml为阳性;比活力单位 稳定,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心肌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概念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多种酶的总称
是指在循环血液中可测出的生物化学物质,能够敏感、特异 地反映心肌损伤及其严重程度,因而可以用作心肌损伤的筛查、 诊断、评定预后和随访治疗效果的标志。 心肌酶正常情况下,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脏,在心脏或心血管 异常情况下由心脏大量释放。 心肌受损或缺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结构破坏→ 细胞通透性增加→胞内酶大量释放→血清心肌酶含量/活性↑
肌酸激酶(CK)
存在部位
骨骼肌 和心肌
脑组织
平滑 肌
红细胞
肝脏
CK-MM:骨骼肌型
CK的三种同工酶
临床意义:
CK-MB:心肌型 CK-BB: 脑型
CK-MB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AMI的最佳血清酶指标。AMI发病后 3—8小时血清中CK、CK-MB增高,24h达到高峰,2—3日恢复正常。 CK-MB的特异性 和敏感性都高于总CK,故CK-MB和CK常同时测定,这样更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进 展的分析。 用于较早期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CK升高的程度与梗 死的面积成正比。 而且CK-MB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CK-MB活性也升高。
血清CK-MB升高
常见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 心肌缺血、 缺氧 心包炎 心脏介入、电除颤、安装起搏器 心脏外科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血清CK与CK-MB为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检测时间窗口 发病 3~8h 即升高 10~36h 达峰值 3~4d 恢复正常
0.5~1 5~10 5~14
3~4 2~4
3~5


无论是传统的心肌酶谱,还是高特 异性、高敏感性的心肌蛋白,导致其异 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出现异常结果时 临床医生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而且, 建议心肌蛋白和心肌酶谱同时检测,因 为单一的心肌酶或心肌蛋白有一定的局 限性,同时检测更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疗效观察、预后以及病情进展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