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中理解和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时间。
如果我们抽出时间因素,便无从考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就无从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可见,讲清历史时间的教学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须。
下面我就历史课中讲授历史时间的方法作个肤浅的小结:一、注意形成学生的时间观念,尽可能把历史时间讲“活”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历史年代、时代和王朝等。
学生在学习中记忆枯燥的数字年代经过一段时间又忘了,要不就是相似相近的历史事件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讲好这些年代和时代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都联系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生动的历史概念。
例如,1941年12月7日这个历史年代,它既是日本军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的日子;又是美日太平洋战争导火线引爆的日子;它还有是一个星期日,美军休息、不做战争准备的特点。
把这三点和这个特定的历史时间的联系建立起来了,这个历史概念就形成了。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引导学生发现能够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个事件的因素,无论是讲述的过程还是写板书的时候,都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把历史年代讲“活”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要博学多闻了解更多更丰富的史学知识,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引导学生绘制和使用历史年表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加强这方面教学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历史年表,需要时随时都可以拿出来使用,历史年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展中的纵的联系和同时代的其他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横的联系,从而更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而且有利于学生们从时间上进行联想,由此及彼,有利于回想和牢固记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的年表是选定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依时间顺序列出其中的重要事件。
这可以看出各个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知识。
例如,世界历史是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五个社会形态横向地讲述各个地区和各主要国家的历史的,就可以制作这样的年表。
如大事年表,其形式就如各册教科书后面所附的历史年事表。
它的特点是简要清晰,便于理解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便于学生记忆重要的历史年代,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学完一个内容后复习时,学生还可以充实和丰富他自己制作的大事年表图,从而也达到把书由厚读薄的。
三、指导学生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年代都是用数字的形式来表达的。
它本身就很少对学生有什么吸引力,我指导学生能够较快地、准确地、有兴致地掌握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
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有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两种。
1.理解记忆这是指依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
这是学生们记忆历史年代的主要方法。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的1935年12月9日、1936年12月12日、1937年7月7日三个必须牢记的年代。
只要学生理解“一二.九”运动是在日本调集大批侵略军入关,威胁天津、收买汉奸、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的情况下,北平学生于这一天发动的爱国运动。
那么,后三个时间就好记了。
因为“西安事变”是在“一二.九”运动的周年纪念日,西安一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要求蒋介石团结抗日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么,发生的时间就应该是1936年12月了。
为什么是12月12日,而不是12月9日呢?这就与张学良对蒋介石进行“谏劝”的过程有关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是“双十二”,想到此处,它的日期问题也就解决了,“七.七事变”发生在“西安事变”的第二年,那么,它的时间应该是1937年7月7日,也就解决了。
2.机械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但它又必须与机械记忆相结合,有的历史年代又不是如前例所说的那样便于推算的,那就必须要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机械记忆是比较枯燥的。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1)要求学生牢记“路标性的年代”有些重要的年代,在掌握了它们之后,就可以掌握住历史发展的大阶段。
由此,就可以推算出其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年代,这就是“标志性的年代”。
例如,世界历史中:二、三百万年前——原始社会开始;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王国建立,奴隶社会开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在西欧确立;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世界近代史开端;公元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世界现代史开端。
所以,教师在把必须牢记的年代提出来以后,这对于学生提高记忆这些年代的积极性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2)找出一些年代的特征,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兴趣有些历史年代,由于巧合,具有一些特点,教师发现这些特点后,告诉学生,就会大大提高他们记忆的兴趣和记忆的效率。
第一、有的年代本身就有外在的形式特征:383年(淝水战争)——前后的数字都是“3”;1234年(蒙古灭金)——四个数字连续增“1”;1818年(马克思诞生)——两个“18”连起来。
第二、有的年代间有等距离的特征。
如:中国辛亥革命开始,隔一年发生一件大事: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开始);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 1925年(五卅运动); 1927年(南昌起义)。
历史教学提问艺术温晓莉(河北省新乐市芦新村学校)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避免单一的注入、“满堂灌”,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
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似乎极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
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
”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
老师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
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
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
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连串问题:①“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②“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④“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5.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
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
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6.创设矛盾,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因此,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讲完“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
“假如亚非文明古国不处在大河流域这个有利的位置,那么,这些地区能不能成为文明古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
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自圆其说,允许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显而易见,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久而久之,每节课思考“问题”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但是,追求艺术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一些原则性:其一、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其二、课堂提问要适度。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
其三、课堂提问要灵活。
提问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其次,单位时间内的群组疑问应涵盖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及其思维线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不断延展其思维轨迹,感知知识信息。
把握突破途径,从而通过自我思考而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其四、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和上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及手势,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