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操作流程该模式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
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都能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语文即享受语文。
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
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
“211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20分钟进行精读课文,用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用10分钟进行课堂练笔(该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学流程:第一环节:精读课文(学习课文部分20分钟)1、检查预习。
有检查的预习才会有实效。
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有的在课堂上检查,也有的放在上课之前)。
课前预习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基础性: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语的意思,掌握生字的正确写法,能用简练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适度性。
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就能解决。
③适量性。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示标自学。
要求:(1)学习目标要少而精。
要学会取舍。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无获。
成功的语文课堂,既要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
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篇课文的精彩处太多,值得挖掘的点也太多。
可时间有限,到底应该抓什么呢?面对如此矛盾,我们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取舍后的教学目标似乎教给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要明白只有学会有选择的放弃,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简单。
正如辩证法中的观点: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择要而教”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那么该取什么?舍什么呢?取的是课文中最有特点的语文能力训练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
舍弃那些只是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学生初读就能了解的,或课文中不具有代表性的“泥沙”样的语文训练点,费时但不能给学生留下痕迹的目标。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语文形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居于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面手法、篇章结构等)。
(2)目标要有明确的指令性,即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目标要求,给学生以明确的指令,如:是默读还是轻声读?是圈还是画……要写明。
让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
(3)学生自学时间要保证。
这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整理归纳的时机,把自主学习落在实处。
(4)交给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要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教师可在巡视中完成。
如教给学生学会静心读书;用“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的方法等,让学生会学习。
(应有合作学习,目前合学习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合作流于形式,所以暂时没有采用)3、交流点拨。
对文本的教学要有实质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上,而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恰恰就出在这一环节上。
教师往往又转到了串讲串问上,甚至常常节外生枝,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精”上出了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前功尽弃。
因此,要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这是最体现教师教学功力的一环,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高效的关键一环。
第一,点拨的目的性强。
要做到胸中有数,即想让学生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要有数,要围绕着目的来点拨。
如有的围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方法点拨;有的围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点拨;有的围绕学习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点拨;有的围绕特殊句式的认识与运用点拨等等。
如在学习《梅花魂》中,在13自然段的精读中,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浓浓的爱国情,主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特点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抓住四个“愈”字来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
在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坚强不屈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让物和人的共同之处自然印在他们的心中。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第二,点拨评价要及时到位。
这是能否把你的学生引向思维深处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细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评价学生的正误得失,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帮助学生收获学习成果。
第三,要坚持以读为本,读悟交融。
读是载体,是平台。
点拨要与“读”“悟”紧密结合,通过读来感悟,通过点拨加深感悟,在反复的、不同层次的朗朗读书声中,其中的营养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
脱离了读的“悟”,就变成了空泛的说教,那不是学语文。
第四,点拨不是牵制。
教师不要在学生交流时不断地打断学生的话,不断地按自己的思路引学生,这样做不但对学生没有启发,反而牵制了学生的思维,打碎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维的深该,更没有了语言的发展。
第二环节:拓展阅读(10分钟)语文教学拓展阅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
”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本模式的初衷也正是要让课外阅读挤进我们常规的四十分钟课堂,提高课内的阅读量。
那么,如何选取拓展阅读的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呢?一是在拓展文章的选择上,做到独具匠心:(一)紧扣单元主题选。
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拓展了童趣文章《吹泡泡》;《孔子拜师》拓展了《杨万里拜师》;《美丽的小兴安岭》学完后,拓展了《美丽的长白山》等,通过阅读主题相近的文章,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内心,受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教育;(二)选体裁相同的。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后,拓展了另一篇游记文章《梅雨潭》;《赵州桥》学习后,拓展了另一篇说明文《卢沟桥的狮子》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领会该体裁文章的特点。
(三)选写作手法相同的。
即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或者表达方式,选取在表达上手法一致的文章,强化这一写作方法的教学,实现写法上的突破。
如学习《白杨》一课拓展了《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因为它们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桂花雨》一课我们拓展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因为它们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
古诗的学习,我们也会拓展相应的古诗,诗歌的学习也会为学生们拓展现代儿童诗歌中的精选另外,也有的是根据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扫清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而选的等。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选择,都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首先,文章内容要适合学生,能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文章的语言、表达等都要是精品,值得学生们来阅读。
二是对于拓展文章的处理上,要求:1、以教师少引领、少讲解,学生多阅读、多体会为主要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角度吸收营养,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阅读。
2、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要适度进行。
区别于课外的阅读就在于课堂有教师必要的引导学习,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既有对学生不认识字词的指导教学,也有对学生不理解词句的引导解释与运用,也有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等,更有对在课文“精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特点或句式等的深刻感悟与巩固。
3、坚持“一分钟积累财富”。
优美的句段、词语,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一分钟积累,天天积累,不仅丰富他们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小学生思维能力弱,说话不清楚,但记东西快,模仿力强。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坚信,通过读、背,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更能把书本上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较快地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轻松了,学生却动起来了。
由于没有过多的“任务”,学生读得轻松而有兴致,从而很好地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第三环节:随堂练笔。
(10分钟)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既有阅读也有作文,但是阅读和作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是脱节的,即阅读的东西并不直接为作文服务、作文的内容也与阅读没有关系。
本来的“彩凤双飞翼”变成了“南辕与北辙”,这种语文教学上的长期失误令人遗憾。
但是“211课堂模式”却可以将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让阅读为作文服务,通过写作为阅读助威。
随堂练笔的方式:(一)仿写式。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一是仿写范句。
如在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把练笔落在排比句上。
《桂林山水》一课,依照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写写云、海、秋天的果园等等;《记金华的双龙洞》请孩子们用上“时而……时而……时而”继续练习排比句的写法;《四月的天山》则让孩子们用“像……像……像”来练写。
如此,孩子们对排比句的印象深刻,对其表达的功效也深深领悟,练写时也“下笔如有神”。
这样,通过仿写范句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二是仿写范段。
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
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翠鸟》一课的第二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