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到1956年初……党内对知识分子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学术研究存在‘舆论一律’的严重制约,学习苏联经验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
”对此,毛泽东提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改造”,接受“再教育”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解析:B 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1956年初”“科学和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可知B项正确。
2.如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
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A.中共“七大”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析:C 结合史实可知“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C项正确。
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争论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解析:D “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4.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A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体现了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主张。
故A项符合题意。
“百花齐放”主要是在艺术问题上,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所反映的领域;C、D两项不符合题意。
5.“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该成果是指( )A.《物种起源》的发表B.杂交水稻的培育C.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人类基因图谱的测定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和知识的运用。
从材料中“人类在认识生命”“人工合成蛋白质”等关键信息可知C项正确。
6.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解析:A 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故B、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1965年”不符,排除。
本题答案为A。
7.《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析:B 根据材料中“文化大革命”“核武器研制”等信息,可以知道这件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且与核武器有关,综观四个选项,B项符合题意。
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C、D两项不属于核武器领域。
8.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下列科技成就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神舟5号”成功返回解析: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的航天时代,C项正确。
9.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解析:A 根据材料中“复杂的国际形势”“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
10.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解析:D 抓住时间“1967年”来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材料时间有一定距离,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氢弹的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符合材料时间,且原子弹、氢弹属于核技术领域,故D项正确。
11.“‘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D.“两弹一星”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并没有反映“两弹一星”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究其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解析:C 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陆续撤走了在华专家,故B项错误;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外交恶化,面对美苏的威胁,尽管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好,仍是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1964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67年、1970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时期我国的物质基础并不雄厚,故D项错误。
13.如图中的人物是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人们是这样形容他的:“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A.农业B.工业C.航天D.信息解析:A 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图中人物为袁隆平,他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1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列重大事件,按其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②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③“神舟5号”成功发射④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解析:C ①是在1970年,②是在1967年,③是在2003年,④是在1973年,依据时间排序,C项符合题意。
15.“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
如图照片拍摄于21世纪初,图中的人们无比兴奋,那是因为他们在欢庆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解析:D 从题干中“21世纪”和“中国人上天了!”等信息可以判断是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故选择D。
A是在1964年,B是在1970年,C是在1984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约在唐初发明的印刷术,除用来大量印刷佛经外,还被用来印刷文化书籍和医药、历法等书。
北宋庆历年间的印刷术方法是:用胶泥刻字,使字划凸出,每字单独成为一印,用火烧硬,制成字印;在铁板上敷松脂、蜡、纸灰,把一颗颗字印镶嵌于铁板,再用火烤,使松脂、蜡熔化,把版面压平,便可刷墨印书。
这是印刷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等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一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据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与北宋发明的印刷技术。
与唐代相比,北宋印刷术的进步有何重大意义?(5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意义。
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空间技术领域和运载火箭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各一项。
(5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印刷术指雕版印刷术,北宋“用胶泥刻字”的印刷术指平民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
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等内容概括;第二小问严格按照题干要求列举即可。
答案:(1)技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2分)意义: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分) (2)意义: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3分)成就: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成功发射“神舟号”宇宙飞船。
(2分)17.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之旅成功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1)据材料一说明德国此时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