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游广荣要充分发挥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立足“催化”,让教师评价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评价起着导向作用。
师生评价过程是两者情感碰撞的过程,是激励学生学习,进行合理导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调控,激发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催化剂。
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努力做到:1.热切的激励性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题做得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精彩,有见地”;一种是对“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
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转向先进。
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给予充分肯定。
这好比一颗断树,只要还有一根树脉未断,它就还有生存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关键是能否用百倍的爱心去关心呵护它。
2.诚挚的情感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融入真情,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
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优点。
教师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切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
当然,也不能把誉美之辞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3.精当的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进而指明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请再读下一段。
”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
”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4.强烈的启迪性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
”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二、坚持“同化”,让学生互评成为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支撑点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照中认识自我。
1.营造氛围,调控状态生生互评,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评价。
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不行。
我们还应该防止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
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2.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学生相互评价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平时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
进行学生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较真实,较具体。
但在互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在评价过程中,有时难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同学,有的则不能,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好朋友及平时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尤为明显。
评价自己的好朋友往往夸大优点,隐去某些缺点;评价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倾向于夸大缺点,隐去某些优点;还有的学生因为害怕得罪同学而只说优点,不提缺点,或干脆以“我对该同学不了解,因而不好加以评价”来推辞评价。
针对这些情况,要相信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互评的平台上,学生坚持“优点说全,缺点抓准”。
优点说全,就是把优点说充分,这就合理地满足了人的赞誉需要。
这种需要能促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自信心。
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
三、实现“内化”,让学生自评成为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生长点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行“内化”,促进自己的学习。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呢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造机会,引起自我评价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
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如: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教师让学生扮演“我”和小女孩,练读人物的对话,读完后问他们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对自己的朗读是否满意,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正是由于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对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就更加准确深刻了。
2.注重指导,掌握自评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提出了一个的设想时,教师总喜欢立即给予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这样既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也使回答问题的同学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倚赖于老师,“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说应该这样做”,就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
而实施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此,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读中自评。
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语感积淀贫乏,如何让他们明白朗读时节奏的快慢、声调的低昂等,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自我评价,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火花。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蝴蝶赶到谷中聚会那一句,在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等该生读完后,我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生1:我觉得自己读得很好,因为我抓住“一群群”“色彩斑斓”,读出了蝴蝶的多。
生2:我把蝴蝶高兴的心情读出来了,但他们急着去蝴蝶谷的着急的感觉总读不好。
……于是,教师进行了范读,再次让学生练读,再读时学生读得更投入,更出色。
思中自评。
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中生疑,疑而有思,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
如《问银河》中,当教师刚问完“银河中可能还会有什么呢”一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说:“银河里可能还有美丽的孔雀。
”教师问:“真的吗”他马上又说:“不,我说错了,因为小朋友把银河看作河,孔雀掉到河里会淹死的。
”看,教师并没有多讲,学生却能自己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合理的评价。
议中自评。
学习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学习,尤其以议论、交流、争辩等方式见长。
而小学生在议论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赏识、相互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的优缺点。
3.体验乐趣,乐于自我评价实施自我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能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如:在教《黄鹤楼送别》这课时,学生在扮演文中人物,练读人物对话,并且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来演一演文中的故事。
扮演李白的同学刚一演完就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刚才只顾说李白的台词了,人物的动作做得太不自然了。
”正因为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所以他们也很乐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游广荣建湖县建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