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第一课时中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教材安排在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最后一节,包括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两部分内容。

它的知识基础是初中溶解度和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弱离子盐的水解平衡后,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

我采用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掌握本节内容,并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衡的移动。

2、重点与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应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他们已经了解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并已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相应理论基础,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因此在这些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畏难情绪较严重,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不够强。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设疑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说学法: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四、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能初步运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并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应用,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沉淀转化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方法。

学会(2)在解决Mg(OH)2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完成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实验。

(3)通过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温度、浓度变化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透过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探查微观本质(微粒浓度变化)并运用化学用语(K SP)进行表征的科学方法。

(4)体验“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实验及理论验证、形成规律、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平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验化学学科实际价值。

五、实验原理:平衡移动原理;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溶解度较小的沉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溶解度较大的沉淀。

六、实验器材:小试管若干、饱和氯化钠溶液、浓盐酸、蒸馏水、酚酞、Mg(OH)2固体、稀盐酸、NaOH溶液、饱和MgCl2溶液、NH4Cl溶液、NaHCO3溶液,0.1 mol/L AgNO3溶液、 0.1 mol/L NaCl溶液、 0.1 mol/L KI溶液、 0.1 mol/L Na2S溶液。

七、实验改进要点:本节课从饱和食盐水中滴加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溶解平衡,再通过验证Mg(OH)2难溶电解质溶解后体系中存在的Mg2+和OH-,以及验证Mg(OH)2难溶电解质的确存在溶解平衡的演示实验,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过程以及其表达方式。

通过学生小组实验,利用所提供的蒸馏水、酚酞、Mg(OH)2固体、盐酸、NaOH溶液、饱和MgCl2溶液、NH4Cl溶液、NaHCO3溶液,探究如何破坏Mg(OH)2的溶解平衡,通过实验加强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改进并补充了教材实验3-3和3-5,使学生实验有更多地选择,能够从酸、碱、盐及加热条件分别取对平衡的影响进行直观感受。

改进实验3-4,通过一支试管、0.1 mol/L AgNO3溶液、 0.1 mol/L NaCl溶液、 0.1 mol/L KI溶液、 0.1 mol/L Na2S溶液,再探Ksp与沉淀溶解平衡的关系,得到沉淀转化的规律。

由于此实验并没有规定学生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为开放性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观察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八、实验教学内容:1、演示实验:向饱和食盐水中滴加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入手,引入溶解平衡,再通过向Mg(OH)2的过饱和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和氢氧化钠来验证体系中存在的Mg2+和OH-,最后向滴加酚酞的Mg(OH)2过饱和溶液中滴加饱和MgCl2溶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学生分组实验:(1)改进并补充了教材实验3-3和3-5,请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所提供的蒸馏水、酚酞、Mg(OH)2固体、盐酸、NaOH溶液、饱和MgCl2溶液、NH4Cl溶液、NaHCO3溶液,探究如何破坏Mg(OH)2的溶解平衡,通过实验加强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改进实验3-4,通过一支试管、0.1 mol/L AgNO3溶液、 0.1 mol/L NaCl溶液、 0.1 mol/L KI溶液、 0.1 mol/L Na2S溶液,再探Ksp与沉淀溶解平衡的关系,得到沉淀转化的规律。

由于此实验并没有规定学生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为开放性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观察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九、实验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进行。

实验教学流程图【引言】通过设计情境。

以熟悉的化学物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演示实验一】取饱和的NaCl溶液2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盐酸。

实验现象:NaCl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问题】加入浓盐酸后为何有晶体析出呢?【讨论分析】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NaCl(s) Na+(aq) + Cl-(aq)加浓盐酸会使c(Cl- )增加,平衡逆向移动,因而有 NaCl晶体析出。

若继续加入水,此沉淀又会重新溶解。

该环节的设计目的:该实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氯化钠物质及其析出晶体作为课堂的引入,既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初步从平衡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溶解问题。

【问题引入】:在可溶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进入环节二。

环节二:实验探究建立模型【设疑】以 Mg(OH)2沉淀为例,若难溶电解质Mg(OH)2存在溶解平衡,它的溶液中有什么离子?【学生】Mg2+和OH-【引导】那么只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Mg2+和OH-,就可以判定Mg(OH)2沉淀是否发生了溶解。

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Mg2+和OH-?【学生】用酚酞对OH-进行检验。

【深入引导】如何检验是否存在Mg2+?【学生】用NaOH溶液。

【演示实验二】取少量Mg(OH)2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后,分别取上层清液于两只试管中,一支滴加酚酞,另一支滴加饱和NaOH溶液。

【讲述】通过对Mg(OH)2溶液进行的实验,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溶液中的确存在Mg2+和OH-,说明Mg(OH)2沉淀发生了溶解。

这也说明没有绝对不溶解的物质。

此时小试管中Mg(OH)2沉淀的上清液称为——饱和溶液。

【引导】Mg(OH)2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溶解成Mg2+和OH-,同时Mg2+和OH-又沉淀回去,所以此体系存在什么?【学生】可逆过程【设疑】若真的存在可逆过程,若加入Mg2+,OH-会如何变化?【学生】OH-浓度减小,红色变浅。

【演示实验三】向加入酚酞的试管中滴加饱和MgCl2溶液。

观察现象。

【解释】红色果真变浅了,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也更进一步证明了Mg(OH)2溶液中的确存在平衡。

如果固体溶解为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生成沉淀的速率时,Mg(OH)2沉淀量将会保持不变。

溶液中的c(Mg2+)和c(OH-)也将不变。

故在化学上把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且各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设计目的】1、引出难溶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

2、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已有知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3、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分析,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反应的实质。

环节三:实验探究,建立模型,寻找规律【引导】我们来看溶解平衡如何表达。

NaCl(s) Cl-(aq) + Na+(aq)Mg(OH)2(s) Mg2+(aq) + 2OH-(aq)【强调】1、一定要用可逆符号2、与电离过程进行区分NaCl== Cl-+ Na+ Mg(OH)2 Mg2++ 2OH-【问题一】BaSO4是难溶电解质,为什么是强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讲解】电离平衡是指已溶解的弱电解质分子和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平衡;而溶解平衡是指已溶解的电解质与未溶解的电解质之间的平衡。

故要标明物质的状态加以区别。

【小结】书写难溶电解质平衡的通式:AmBn(s)mA n+(aq) + nB m-(aq)【设计目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

【探究实验1】我们仍以Mg(OH)2沉淀溶解平衡为例,若使氢氧化镁沉淀溶解平衡被破坏,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根据平衡移动原理,使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现提供以下试剂,请你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蒸馏水、酚酞、Mg(OH)2固体、盐酸、NaOH溶液、饱和MgCl2溶液、NaHCO3溶液、NH4Cl溶液。

【思考】除了已给试剂,你是否还有办法将难溶电解质Mg(OH)2溶解?【学生】加热,增大溶解度。

【补充】升高温度,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增大,除Ca(OH)2,且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对于一个平衡体系,温度不变,它的平衡常数不变。

【设计目的】将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用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并将化学平衡理论与溶解平衡建立联系。

【过渡】仍以Mg(OH)2的溶解平衡为例,引出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板书】二、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AmBn(s)mA n+(aq) + nB m-(aq) [A n+]m·[B m-]n=K sp【讲解】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溶解平衡正向移动,Ksp增大。

但除Ca(OH)2,NaCl。

化学平衡常数和电离平衡常数都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溶度积常数K sp也表示溶解进行的程度。

【练习二】写 CuS、Fe(OH)3、Ag2SO4 的K sp表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