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的管理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
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
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
(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
(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他们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统。
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
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6.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伯特•西蒙。
主要观点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二者的解决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一般基于“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一机系统”。
这一学派重点研究决策理论。
片面地强调决策的重要性,但决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7.管理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是布莱克特和伯法等人。
该学派将管理作为数学模式或过程加以处理。
他们认为,由于管理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的工作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
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类似于工程技术、可以以精确计划和严格控制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技术学派。
其局限性:适用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能定量。
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
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
此外,采用此种方法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和时间,往往只用于大规模复杂项目。
8.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劳伦斯和洛尔希。
把管理看成一个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选择和实施不同管理策略的过程,强调权宜应变。
主要观点: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与领导方式等方面:1、计划要有弹性;2、组织结构要有弹性;3、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但是,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
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9.人际关系学派。
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是从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
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
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10.群体行为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
但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
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
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
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
“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
有时则按切斯特•巴纳德的用法,用来表示人们间的协作关系。
而所谓正式组织则指一种有着自觉的精心筹划的共同目的的组织。
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组织”一词来概括“集体事业中所有参加者的所有行为”。
11.经理角色学派。
亨利•明茨伯格。
这个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
明茨伯格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组织中5位总经理的活动,得出绪论说,总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而是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
决策的概念和类型1.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
2.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①战略决策:指与确定组织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
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
②战术决策: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组织在未来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的具体的行动方案,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①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出现的活动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一般指涉及面广、偶然性大、不定因素多、无先例可循、无既定程序可依的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
(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
组织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大致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传统组织理论盛行于20世纪10~30年代。
它着重分析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的一般原则,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目标、分工、协调、权力关系、责任、组织效率、授权、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等。
代表人物有:提出官僚制度理论的M.韦伯,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H.法约尔,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F.W.泰勒。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适用于企业组织,但其组织管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行政组织管理和行政理论的研究。
此外,美国学者L.厄威克及时综合和传播了传统组织理论者的观点和主张,扩大了传统组织理论的影响。
30年代后产生了以人际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组织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该理论一反传统组织理论的静态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人和组织活动过程,如群体和个体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沟通、参与、激励、领导艺术等。
美国学者G.E.梅奥等主持的霍桑实验,C.巴纳德的均衡理论,H.A.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A.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F.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综合早期传统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成果,并以系统观点来分析组织的一种理论。
其特点在于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互相作用和系统同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考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目的是通过研究寻求组织在这种互相作用中取得平衡的方法。
美国行政学家C.巴纳德首先用封闭系统的观点来考虑组织;T.帕森斯、F.卡斯特、J.罗森茨韦克则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系统,即组织系统除了要维持本身的平衡外,还要维持与环境的平衡。
60年代后又出现了权变理论。
这是一种反对一般管理原则,主张相机行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J.伍德沃德,美国的P.劳伦斯、J.洛奇和F.菲德勒等。
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表明了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即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事”的研究到注重“人”的研究,进而发展到人与事研究并重,在方法论上则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
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认识组织及其活动的规律的成果,使人们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一理论有效地管理组织,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组织活动。
组织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至今还缺乏统一的概念构架和核心内容。
有些学者对组织理论是否成为一门学科还持有不同意见。
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理论介绍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其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
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
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
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
原因在于:(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
(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
(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理论特征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l、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