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省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省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叶圣陶,名绍钧,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课文《苏州园林》《济南的冬天》都是他的作品。

B.安徒生,丹麦作家,《皇帝的新装》是他的童话作品,代表作还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C.楷书《正楷》的特点是字体方正,笔画工整,结构部位之间互不连接。

D.“文房四宝”是指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二、基础知识综合2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去的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文学的天空,依然闪烁着那一个个__①__活的面庞;为中国科学奠基开拓,被称作“两弹元勋”的邓稼先;萧红回忆中,笑声明朗的鲁迅先生;以深xiāo______灯火为伴侣,锲而不舍的学者闻一多;买来《山海经》,让鲁迅震sǒng______的长妈妈;镶嵌在门里,令杨绛愧怍的老王……他们,或伟大,或平凡,或显赫,或卑微,都活成了美好的模样。

(1)加点字“勋”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_)A.xūn B.xuān(2)填入文中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A.新 B.鲜(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深xiāo______灯火震sǒng______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乡愁梁衡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

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

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

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

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

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

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

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

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

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

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

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

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

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

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

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

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

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

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

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

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

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

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

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

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

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

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

⑤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

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

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

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

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

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

大人说:“不碍,不碍。

”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

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

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

现在机器收割,场是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

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凄凉。

⑥没有了,没有了。

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

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

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

去了旧事,添了新愁。

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3 . 根据文中2-5段内容,请仿照下面画线的短语,完成填空(每空5个字)何处是乡愁?乡愁在空空的旧窑里,①;乡愁在门外的槐树下,②;乡愁在消失的土堆旁,③;乡愁在圆形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

4 .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人说:“不碍,不碍。

”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

5 . 如果把第3段画线句子换成“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槐树。

”好不好,为什么?6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7 . 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三)阅读《奶奶是个哲学家》,回答各题。

奶奶是个哲学家①如果我正经八百地说奶奶是哲理深厚的大方之家,免不了有人会把大牙笑掉,我承认这一生里,奶奶农民的身份链条从来没有过一天的断裂。

可是,人们也得承认一个农民的哲学范畴,有可能远远超出一亩三分地的边界。

②1979年春天,奶奶生了一场大病。

病愈归来,她被家里人剥夺了劳动的权利。

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顶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

周家幺爷爷孤身一人,虽是一介女辈,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相称。

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酒醒一般,立马就活跃起来。

③“为啥不管刮风下雨也要去周家念经呢?”我不明白。

④“因为她没儿没女,孤苦伶仃。

”奶奶说。

⑤我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

⑥她接下来的又一句话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人老了会眼花,但观音菩萨不会。

”⑦那时少不更事,奶奶的话,说是并未在意,不如说并没听懂。

直到今天,从时间的回音壁上,我才读懂了奶奶话里的话:有人嘴上念的是一本经,心里念的是另一本经,就算骗得过自己,总还有一双无迹可循的眼睛会把真相看穿。

而奶奶嘴上、心里念的是同一本经,无管别人怎么看,她都虔诚地念给自己听。

⑧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不知疲惫。

⑨土地是叔叔姑姑们跳出“农门”后蜕下的皮。

爸爸常年和他的小本生意一起在外飘着,东一块西一块的责任田,母亲不得不大包大揽。

两个哥哥参军后,我成了母亲唯一可以指望的帮手。

我甚至畏惧风调雨顺、大地丰收,不是我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一个少年在翻晒粮食的日复一日中,对于生活的热情,已经先于谷粒里的水分,被日头无限蒸发,翻晒稻谷与清理稻叶,是烈日同我的合作,也是烈日与我的对垒。

谷粒可以在我手下翻身,我的两张脸,却难逃被一个又一个日头煎炸得外焦里嫩的命运。

晓上把稻谷请进屋躲雨,第二天旱上再送出去吸食阳光,在十多岁的我的手上,一亩田至少有上万斤的重量。

⑩但是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

只有我在晒楼的时候,奶奶常常将一碗绿豆汤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

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慈祥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让我感受到了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一份清凉。

⑪比绿豆汤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碗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

”⑫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用他们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

⑬A奶奶不是佛,但我早已是她的信徒。

⑭初中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委培”中专。

老师们觉得能长成“半残品”于我已是撞了“天昏”,这让很要面子的父亲很没有面子。

我的录取通知书被他草纸一样扔进了猪圈。

当草纸停落在一个粪团旁,他的声音划伤了我的耳朵:“一头猪。

”圈里明明关着两头猪呀。

等我明白过来那两头和另一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时,大概也明白了,那其实差不多也是一回事。

⑮让两头和一头最终得以区分的是奶奶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你是在骂他,还是骂自个?”⑯“哪个喊他不争气?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父亲和奶奶说话,语调很少调到那样高。

⑰“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

”奶奶点着了父亲穴道,他怔在那里,不再开腔。

⑱B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

⑲“你们对我这样好,死了都值得了。

”“你们对我这样好,死了太值不得了。

”两句都是奶奶经常说起的话。

只有想起死亡的时候奶奶眼眶里才会涌起忧伤,奶奶说:“我不怕死,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们。

”⑳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

公元2018年2月27日12时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

C从此相对无语,从此天人永隔,我止不住失声痛哭。

(选自《读者》2019年第2期,有删改)8 . 文章把农民身份的奶奶称为“哲学家”,意在告诉读者,奶奶是一个_____而_____的人。

9 . “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高格”和“低调”在文中分别表现为什么?10 . 为什么说“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11 . 联系语境,理解父亲和奶奶讲话的言外之意。

(1)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2)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

12 .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我”对奶奶怎样的感情?四、句子默写13 . 诗词名句的积累。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杜甫笔下似春雨般“随风潜入夜,_________。

”的悄无声息;是白居易记忆中的“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红花绿波。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 ________。

”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郑燮在《竹石》中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及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五、课内阅读14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2)愿为市鞍马《木兰诗》(3)双兔傍地走《木兰诗》(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六、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