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中的法律

影视中的法律

随着影视传媒的兴起,电影的创作主题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法律现象、法律问题也得到影视界广泛关注。

对有关影视中法律现象的研究和评论很多,但大多侧重于具体的法律问题在规范和操作层面上的探讨,是具体而微的,主要的功能侧重于普法性。

真正借助影视传播这个媒介,对法律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围绕法律与影视文学的结合展开。

法律通常是教条刻板以及理性思维的象征,影视文学则是多姿多彩、浪漫感性的代表。

笔者首先进行建立法律与影视文学沟通可行性的探讨,随后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本文的立论观点。

第二章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在中美电影界比较有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影片,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主要围绕“个体与群体”、“权力与权利”、“感性与理性”三个方面,以中西比较的视角阐释影片是如何通过一些和法律相关的影像情节,将法律理念、法律认知取向、法律情感取向、评价取向融入影视创作中的,从而探究法律与其各自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追问法律背后的观念形态、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等文化上的“根.2、关于价值的断想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习惯、心理和客观存在的稀缺程度之关系的总和。

世上发生任何事件,最终都会反映到价值上来。

价值,也是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总和。

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决定价值量。

价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中由均衡决定。

3、中西文化的盲点:结构理性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个结构比重的问题。

一切对单一和纯粹的追求都是偏见。

人们常常在面对选择时进退维谷,这正是缺乏结构理性的表现。

有三种理性存在: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两种理性,缺乏第三种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们用来判断是非好坏,应该或不应该的一套价值体系。

工具理性是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体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组织、制度、科技手段等。

结构理性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构造价值结构的理性。

例如,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都不能单一地适用任何情况。

人有时自利,有时利人,两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一身,那么在何时何地对待何人讲利或讲义,这就必须用结构理性判断。

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持同一价值观。

这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和价值观应该在结构理性的支配下统一起来,这就使结构理性的含义。

东西文化中为什么有结构理性的盲点呢?就是因为人类有偏执的共性。

一旦价值理性形成后,人们就将它固定下来,向一切情况运用。

4、结构理性不是价值观结构理性是一种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种价值理性,它当然与价值相对论和道德相对论扯不上关系。

因为结构理性是一种中立于价值判断的方法理性。

结构理性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一种构建价值结构的方法论。

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个分析衡量错对好坏的内容准则,按照结构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与价值,真理和价值都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

真理和价值的意义依赖于时空和情势。

5、信仰偏执与人间悲剧由于人类在理性结构上有盲点,人类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极度与偏执的程度。

这种对信仰上的偏执,使得人们可以对信仰的追求不顾一切,对信仰的偏执导致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人类没有信仰不行,但信仰过度和偏执甚至更加危险。

信仰偏执可能是制造人间悲剧的最重要根源。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正确的,也不可能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错误的,人们应该有结构的,有条件的,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一个比重、多少、条件不同的信仰结构:“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6、上帝的公平贫穷吗?上帝让你知足。

富有吗?上帝让你贪婪。

劳作吗?上帝给你胃口,让你健康。

享受吗?上帝让你乏味,给你肥胖。

追求幸福者,上帝让你感觉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让你感觉寿长。

人世间有各式各样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

例如,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起点均等,贡献均等。

然而这每一种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并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

机会均等,其结果就不会均等。

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结果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但结果却只创造了少数富人。

结果均等就绝对公平吗?也不!结果上的均等掩盖了贡献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盖了成本上的不均等。

7、视角转化视角看问题,不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论,也是人类行为的道德要求。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不仅以此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一切。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人与人之间,以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别人,多少会带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见。

所以我们也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别人看自己。

设身处地地看问题常能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

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经验和知识的角度去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只从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识、经验去看他人,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人类要学会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动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

如此,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它动物和生物就会和谐得多。

然而我们人类对自然物种的分类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判别标准的。

第三,作为一般规律,我们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所下的结论,都是从某一视角看问题所作出的,视角一改变,这些判断和结论的正确性就动摇了。

8、动机、手段与效果一个社会的模式,或各个国家的社会区别,大致就是由那个社会和国家队动机、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标准、方式和侧重点决定的。

在动机、手段与效果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

要实现动机,就必须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实行,就一定会带来一定的效果。

但社会必须对三者的好与坏、准许与不准许作出界定,也就是说这三者的关系必须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变成丛林世界。

当我们分析道德和法律对这三者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道德可以用来约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却只能用来约束手段。

因为动机无法用事实证明,而效果则有许多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

也就是说法治是不管动机与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虽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谴责,而这正是法治的短处。

道德的约束虽没有法律约束那么硬,却比之约束范围宽广得多,道德不仅约束手段,而且约束动机与效果。

我们能找到一套标准是使三者统一起来吗?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管它强调的是何种标准,总是会存在一定缺陷的。

不过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任何一方面的标准若绝对化而完全不顾及其他标准就一定是不好的。

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是法治、德治与情治的有机结合。

9、替代的困扰每个人几乎每天作出一些类似非经济的替代决策。

当你作出这些替代决策的时候,你去追溯过躲在这些决策后面曾经困扰过你的那权衡替代的尺度吗?那就是你最深层的价值观。

例如对不同对象的爱如何替代。

对生命、自由、爱之间的替代也是如此。

10、争名与逐利追名逐利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

天下熙熙,皆为名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利而往。

大致而言,人是争名夺利的动物。

所以有人把人类社会叫“名利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说人逐利,与鸟无异。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说人争名,与雁有同。

现代经济学,是用自利与理性解释人们的行为,即认为人类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经济人。

按照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说法,以私产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安排,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解,它使得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社会得益。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却很少研究人们争名的社会效果。

人们争名也会像逐利那样有利于全社会吗?人类争名,基本上是一类相互抵消的浪费性行为。

人争名的根源是来自人的嫉妒本性。

对于整个社会利益而言,逐利优于争名,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的争名之风不可长。

11、耻的标准和功用有什么样的荣耻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

东方人以好、坏为标准,西方人以对错为标准。

12、信誉无价一个人,一家公司都输不起信誉,何况一个国家?“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讲到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此处得,将从他处失,并且是永远损失下去。

13、信心与价值假若我们中国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强,同样的出口商品定能换回更多的外汇。

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信字若指信心与自信更有哲理。

信心生产价值。

现在中国出口许多产品到国外,有些质量超过日本货,可价钱却低很多。

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过谦吃的亏。

西方人什么都是先看重自己的。

各种优惠、赔偿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后才考虑外人。

14、常输是游戏规则使然一个人要赢得竞争依赖于他自己可控的优势与弱点,也依赖于外在于自己不可控的因素。

更依赖于竞争的游戏规则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

这是他自己可控的因素。

当然可以增加赢得可能性。

然而他是否真能赢,还依赖于外在机会是否存在,是否机会均等。

如果机会足够小,威胁足够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难以成为赢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二,如果一个人在竞争中总是输而无机会赢,这决非此人不想赢或他比某人低级愚蠢,而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于他不利。

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他的优势不能被评价,而弱势反被评价,游戏规则有利于他的对手。

例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价高者得,价低者出”。

有生意眼光的人总是赢家,有资本的人也总是赢家,而有些人无论怎样努力,最终还是赤贫,因为这游戏规则对他不利。

其三,一个人赢了,我们须问他是用什么手段赢的,一个人输了,必须问他是如何输得。

其四,任何一个人,总有他不可克服的约束条件。

最后,要问赢得目的是什么。

三、中西文化断想文化的杂交有两种结果,一是优势杂交;二是劣势杂交。

所以,两种文化交汇的时候,一定要有引导,以防止劣势杂交而保证交汇的文化优秀。

1、人类千年的功过人类匆匆的脚步,很快又走完了36.5万天,21世纪的脚步,已迎面踏进人类的生活。

回首千年,人类既聪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过。

人类的聪明使科学昌明,却使环境恶化;使物质生活改善,却使精神生活空虚;制度的实验一个接一个,几乎每个制度在制造繁荣时,也制造灾难;人类追求和平,却更好战争。

人类并没有成熟,她还在人头马的阶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2、治家与治国西方以治国之法治家;中国以治家之法治国,各有优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补关系,是以西补中,以中补西的关系,具体可为宏观西化,微观东化。

西法治国有效,中法治家治企业有效。

即以法治与市场的方法治国,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业。

3、东西文化对比随想东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击,争论不休,就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为尺度去评判他人的文化。

东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可见的行为方式;一是不可见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信仰。

东西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两部分,有一些是共通的,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

(1)东西文化的第一个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是责任、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