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工程概况 (3)1.基本概况 (3)2.建筑概况 (3)3.结构概况 (4)4.模板工程特点及难点 (5)5.危大工程概况 (5):6.施工平面布置 (7)7.论证部位 (8)二、编制依据 (11)三、施工计划 (12)1.总进度计划 (12)2.危大部位进度计划 (12)3.设备计划 (13)4.材料计划 (14)[四、模板施工 (15)1.技术参数 (15)2.施工准备 (18)3.模架施工 (19)4.模板安装 (21)5.混凝土浇筑施工 (22)6.模板的拆除 (23)7.模板的维护与修理 (24):五、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25)1.组织管理措施 (25)2.技术措施 (26)3.监测监控措施 (27)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 (28)1.管理人员职责与分工 (28)2.劳务人员计划 (28)七、质量管理及验收 (29);1.主要材料质量要求 (29)2.模板加工要求 (31)3.模板安装质量要求 (31)4.模架施工要求 (32)5.验收要求 (33)6.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34)八、应急预案 (37)1.预防措施 (37)】2.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37)3.应急小组成员各岗位职责 (38)4.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应急救援预案 (39)5.模板支架坍塌事故应急措施 (40)6.附近急救医院 (40)九、支撑体系计算书 (41)1.顶板(500厚)支撑体系计算书 (41)2.顶板(150厚)支撑体系计算书 (50))3.第一类梁代表性(300×600)支撑体系计算书 (59)4.第二类梁代表性(700×750)支撑体系计算书 (72)5.第一类超限梁代表性(700×1000)支撑体系计算书 (85)6.第二类超限梁代表性(700×1750)支撑体系计算书 (98)7.第三类超限梁代表性(600×2400)支撑体系计算书 (111)一、工程概况1.基本概况2.建筑概况3.结构概况4.模板工程特点及难点质量要求高:由于本工程质量目标结构长城杯,结构施工必须按照优质工程质量标准实施,因此对模板的选用、设计、加工、安装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结构变化部位多:本工程因使用功能的布局变化,使得层高变化较大、框架梁截面积较大,部分框架梁跨度较大。
施工现场场地狭小,尤其在基础结构施工阶段,给模板的加工、大量模板的堆放和识别造成极大的不便。
本工程地下部分及地上部分板梁模板支撑体系均使用轮扣架,需要进行专家论证,其中地下二层顶板及部分梁模板支撑体系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
5.危大工程概况本工程经计算以下部位超过规定荷载,需要进行专家论证:(1)地下二层顶板,500mm厚。
(2)地下二层顶梁,700×900、700×1000、700×1200、700×1550、700×1750、800×750、600×1000、600×1200-600×2400mm变截面梁。
该部位模架四周为框架柱和外墙,顶板及梁混凝土浇筑时框架柱和外墙均已浇筑完成,已施工完成的墙柱均可做顶板及梁的可靠支撑点。
本工程模架支撑体系计算软件采用PKPM安全计算软件,为保证支撑体系及模架有足够的安全储备,防止因材料问题出现的模架设计计算问题,模板为15mm厚覆膜多层板,底面支撑次龙骨为50×50mm方钢,壁厚,主龙骨为100×50mm方钢,壁厚,模板结合部位用木方固定,木方不受力;梁侧次龙骨为50×70mm方木,主龙骨为φ48×3钢管两根合并,结合M14螺栓。
支撑体系采用φ48×3钢管,在计算书中取壁厚为,从而降低因材料因素造成的计算偏差,保证支撑体系整体安全。
材料进场,对材料进行进场验收,除参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验收外,也不小于计算软件中所取材料计算尺寸。
施工现场支撑体系为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梁下增加立杆采用扣件式钢管,因现无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施工规范,具体施工计算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均按照《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施工,轮扣脚手架材料进场验收标准也按此规范执行。
梁下增加立杆按照扣件式脚手架进行计算,保证充足的安全系数。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梁构件:6.施工平面布置7.论证部位危大部位平面图地下二层超限梁平面布置图(其中标绿部位为超限梁)危大部位立面图600×1000 2-3/ F-E 轴 底板 否 600×1200-600×24006-7/B 轴底板否轮扣架支撑部位平面图建筑剖面图二、编制依据三、施工计划1.总进度计划2.危大部位进度计划本工程地下二层划分为四个流水段:Ⅰ段:1~4/E~H轴;Ⅱ段:4~7/E~H轴;Ⅲ段:1/01~5/A~E轴;Ⅳ段:5~7/A~E轴。
如下图所示:3.设备计划主要机具明细表四、模板施工本工程模板立柱支撑时,其构造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管规格、间距、扣件应符合规范要求。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厚度不得小于50mm。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2跨,高低差不得大于1m,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
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
梁和板的立柱,其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
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顶部应设可调支托,U形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楔紧,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350mm,螺杆外径与立足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障上下同心。
在立柱底距地面45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
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拉杆。
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拉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拉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拉杆。
在模架外侧周圈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成45°~60°角,水平跨数不超过6跨,竖向步距不超过6步;中间层纵横向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宽度不超过6m;水平方向上在顶层设置水平剪刀撑,中部间隔层数不大于6步,增加水平剪刀撑,与垂直剪刀撑位置相对,以提高整个支模架的整体稳定性。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采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小于100mm。
剪刀撑钢管与剪刀撑方向上的每根立杆、水平杆用卡扣连接固定。
1.技术参数顶板模板采用轮扣支撑体系,立柱、水平杆均采用Φ48×3钢管。
立柱下设50×70mm垫木,上设Φ32×500可调托撑。
支撑体系距地450mm设纵、横向扫地杆一道。
托撑下≤500mm设纵、横向水平杆一道,中间按步距设计设置纵、横向水平杆。
剪刀撑按规范要求设置。
跨度大于或等于4m且小于9m时,模板按跨度的%起拱,起拱不得减少构件的截面高度。
梁模板梁底模、侧模面板均使用15㎜厚覆膜多层板;底次龙骨采用50×50mm方钢,主龙骨采用100×50mm双方钢。
侧模次龙骨为50×70mm木方,主龙骨为φ48×3钢管两根。
梁底支撑体系采用轮扣架,立杆采用Φ48×3钢管,梁底加密杆采用钢管,利用双扣件与轮扣体系连接,加密部位横向水平杆根据框架梁两侧顶板支撑体系情况确定为轮扣架横杆或钢管,纵向水平杆为钢管。
立柱下设50×70mm 垫木,立杆顶部设Φ32×500可调托撑。
支撑体系距地450mm设纵、横向扫地杆一道。
托撑下≤500mm设纵、横向水平杆一道,中间按立柱间距设置纵、横向水平杆。
对跨度大于4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其模板应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起拱。
除地下二层外,支撑架体步距,其中超限梁均位于地下二层,架体步距,直接支撑在基础底板上。
顶板后浇带两侧采用覆膜多层板,上下均与上下铁钢筋绑扎牢固,后浇带处为单独模板支撑体系和单独顶板模板(如下图),搭设顶板模板时同时搭设,后浇带立杆与顶板立杆用φ48×3钢管连接,步距同顶板支撑。
拆除顶板模板时,不拆除顶板后浇带处模板。
顶板后浇带模板支设示意图2.施工准备3.模架施工工艺流程按设计好的间距弹线→放垫板→竖立杆→安装纵、横向扫地杆→安装水平横杆→接立杆→安装可调托撑(U托)→紧固→验收操作要点(1)弹定位线控制立杆位置,按立杆、横杆、连墙件的顺序逐层搭设。
首先撂底后,检查底层水平框架的方正及纵、横向直线度,必须经检查验收后方可继续搭设。
顶板支撑架立杆下设置70mm×50mm垫木。
(2)在高大模架外侧周圈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成45°~60°角,水平跨数不超过6跨,竖向步距不超过6步;中间层纵横向每隔不大于9m,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宽度不超过6m;水平方向上在扫地杆层、顶层设置水平剪刀撑,中部间隔层数不大于6步,增加水平剪刀撑,与垂直剪刀撑位置相对,以提高整个支模架的整体稳定性。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采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小于100mm。
剪刀撑钢管与剪刀撑方向上的每根立杆、水平杆用卡扣连接固定。
(3)模板支架搭的纵、横向水平杆应双向拉通;梁与两侧楼板横向水平杆步距不同时,梁下横向水平杆应伸入两侧楼板的模板支架不少于两根立杆,并与立杆扣接。
架体的水平杆与立杆的扣接应牢固,不应滑脱。
(4)顶板支撑架顶层横杆应挂水平大眼安全网,安全网使用专用绑绳与横杆绑扎牢固。
与结构拉结、顶固(1)拉结:模架从扫地杆层开始每隔一步与四周已浇框架柱进行抱接。
用钢管、卡扣作为抱柱链接件,钢管与框架柱之间用废旧竹胶板隔开,做为混凝土结构成品保护。
(2)顶固:1)使用钢管作为剪刀撑时,钢管底部与结构面顶紧,保证剪刀撑受力传导至混凝土结构。
2)使用钢管作为水平杆时,在搭设过程中,竖向每隔一步,在水平纵向钢管两端均设可调托撑,同时调节可调托撑长度至与结构面顶紧状态,减少支撑体系可能发生的整体水平位移。
3)脚手架支撑体系,在架体对称两端均有竖向结构面时,采取顶固措施。
在水平、竖向间隔1步,增加一根钢管,钢管需至少与两根水平杆用卡子连接,且贴紧立杆设置。
在与结构面顶紧一端设可调托撑,调节可调托撑至顶紧状态。
安全防护在顶部搭设米高栏杆,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围护,操作层满铺脚手板,以方便操作人员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