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n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共22小题。

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 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建成投产,淄博市逐渐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80年代,淄博市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并逐渐建立了以冶金、采矿、建材、陶瓷、玻璃等为主的多个工业区。

2003年后,全市工业明显形成一个呈“T”字形的产业集聚带。

图1为1980年淄博市工业布局图(左)和2003年淄博市工业分布图(右)。

据此完成1-3题。

1.70年代,淄博市成为石化工业基地的主要优势是A.市场广阔B. 原料充足C.资金雄厚D. 劳动力丰富2.80年代初,淄博市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产业结构升级B. 国家政策调整C.市场竞争加剧D. 石油供应紧张3.2003年,“T”字形产业集聚带的形成,反映出C.市场对工业的影响减小D. 原有工业中心逐渐衰落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通过破除居民特殊身份和降低落户门槛,打破原有的城乡户籍壁垒和行政干预,促进外来人口向大城市迁入。

图2为2000-2014年我国区域层面大城市人口迁入量的变化趋势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近年来,我国区域间大城市人口迁入量A. 东部地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迁入量B. 中部地区各年份的迁入量均低于西部地区C. 西部地区的迁入量与中部地区相比呈较强的波动性D.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明显5. 影响东部大城市人口迁入量年际变化的直接因素是6. 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后,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可以图3为世界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单位:C )。

其中甲、度。

读图,完成7-9题。

A.交通运输的影响增强联系B. 新老工业中心为生产上的空间A.经济发展水平B. 就业机会C.收入水平D. 基础服务设施A.缩小城乡间差距B. 协调区域发展C.加快城市化进程D. 缓解生态压力乙两地同纬度,乙、丙两地同经1肿2O122OH2OU21财2001期2 2即十中部地I/人威山—-西®P地区大城山江心洲是江河中的沙洲。

它是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

正常情况下高出平水位以上, 洪水泛滥时顶部盖上悬移质泥沙,致使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图4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在其上游水库蓄水前后,平直河段的江心洲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0-11题。

图410. 据图推测水库蓄水后,该平直河段 A.径流量将增大 B.C.河流流速加快D.11. 水库蓄水后江心洲萎缩严重,其根本原因的是 A.河道坡降减小,流水侵蚀增强B.少图37.甲地的等温线数值大小可能为A.18 CB.16 CC.20CD.22 C8.从乙至丙A.夏半年日出越来越晚B.气温的年较差在变大 C.年总降水量逐渐增加D.近地面风速越来越小9. 一年中,当丙地日影最短时,图示范围内A.乙地河流流量一年中最大B.旧金山可能出现城市内涝C.墨西哥湾沿岸飓风较少D.西南沿海船只航行困难0 100创冊*嶽 河流汛期变短 河道沉积减弱气候变暖变干,水源补给减$1菇地号 r ▼卄—>i a■ i-Bdi« 11二==■制 * 比例尺C.植被覆盖度增加,径流量减少D. 拦截泥沙下泄,清水冲刷河道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是我国重要的田间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提高作物根区的水分满足度,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为了更有效利用雨水,在不同地区会调整沟、垄的宽度和深度。

图5示意沟垄集雨技术。

据此完成12-14题。

作物图6为北半球某地河谷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 该河谷地带最适宜布局聚落的地点是A.甲地B. 乙地C.16.该地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可能有A.断层作用冰川侵蚀B.12. 与种植区集雨量关系最密切的是A.沟宽B.C.垄宽与沟宽的比值D.13. 干旱地区提高集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A.加大垄高B.C.垄上覆膜D.垄高垄高和沟深的比值增大沟深沟上覆膜14. 最适合采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区域是A.塔里木盆地北部C.东北三江平原B. 北方农牧交错带D. 南方低山丘陵区丙地 D. 丁地地壳抬升风力侵蚀图例ui河流沉枳物8 河虚加枳物C.地壳拾升河流下切D. 岩浆侵入冻融作用NDVI指数可指示植被覆盖率,数值越高植被覆盖率越高,数值低于0.1 ,则地表几乎无植被。

图7示意某山地NDVI指数时空变化。

据此完成17-19题。

17. 该山地位于响。

据此完成20-22 题。

A.北半球低纬地区B. 北半球高纬地区C.南半球低纬地区D. 南半球中纬地区18.该山地高植被区(NDVI指数为0.7~0.9) 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B. 热带季雨林和高山草C.落叶阔叶林和高山冷杉林D. 常绿阔叶林和高山灌19. 据调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该山脉高海拔地区NDVI指数增加,其主导因素是A. 土壤水分增多B. 太阳辐射增强C.蒸发量减少D. 降水量增大行政区划的调整如行政区中的中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对房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7月9月ll/J W份)20. 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是 A.有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功能区,避免重复建设 B. 推动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 C. 中心城区升级乏力,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 D. 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污染加剧21. 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对城市房价起抑制作用的因素是 A.基础设施投资 B. C.房价预期D.22. 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城市房价上涨会 A.促进城市化进程 B.第n 卷(非选择题,共56分)23. (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中国与塞尔维亚、匈牙利、马其顿和希腊四国政府联合宣布启动建设“中欧陆海快线”项目,其中,匈牙利是参与此项目积极性最高的国家。

匈塞铁路是“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 350千米,该铁路首次将中国铁路成套技术和装备引入欧洲,建 成后最高时速可达 200千米,现今8小时的路程将缩短至 3小时以内,铁路建设将依据欧洲 铁路建设标准。

“中欧陆海快线”的起点一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这个被誉为“欧洲南大门”的港口,2016年被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收购。

图9示意中欧陆海快线。

土地出让数量 人口迁移缩小原有城市规模 C.影响城市功能区结构D.加剧城区环境污染图9(1 )说明匈牙利积极参与建设“中欧陆海快线”的主要原因。

(3分)(2)指出我国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对建造匈塞铁路的作用。

(3分)(3)匈塞铁路是我国铁路首次进入欧洲,说明在设计建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分)(4)分析匈塞铁路修建对于塞尔维亚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24. (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向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山前冲(洪)积扇下部是克里雅河最大的于田绿洲所在,也是丝绸之路南段的入口。

于田以下克里雅河深入沙漠腹地,形成300多千米的绿色长廊,两岸沉积物具有风力和水力沉积物交错特性,植被以胡杨林和红柳灌丛为主,在距河较远的沙漠中分布着流动沙丘和很多干枯的胡杨。

在克里雅河末端的达里雅布依,有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被称为“孤独的克里雅人”,至今以游牧业为主。

图10示意克里雅河。

--- 公路A 河流 ..■沙浪 o 地名 如匕—60琢图10(1)分析克里雅河两岸沉积物具有风力和水力交错特性的原因。

(6分)(2)推测沙漠中干枯胡杨遗迹的自然形成过程。

(4分(3)运用环境承载力的原理解释克里雅人“孤独”的原因。

(6分)25. (13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豆原产地在印度、缅甸地区,现在东亚各国普遍种植, 口国。

绿豆是一年生直立草本作物,花期在初夏,果期为15C 至 18C生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

在 8C 至12C 时开始发芽。

在开花结荚期间温度在 18C 至20 C最为适宜。

温度过高,茎叶生长过旺,会影响开花结荚。

绿豆不耐霜冻,气温降至 0C 以下,植株会冻死,种子的发芽率也低。

绿豆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史, 陕西省佳县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绿豆产地之—,绿豆是中国、缅甸等是绿豆的主要出6-8月。

绿豆喜温,适宜的出苗和生长温度为Il11木木at地塔山a克该县的传统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80年代以后,佳县把绿豆列为全县拳头农产品,到1994年,全县绿豆的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余亩,产量达500万公斤,农户因此获益达2000万元。

佳县绿豆具有品质纯正、色泽光亮、营养较高、污染极小等优点,深受日本、欧美等国的青睐,它们对优质绿豆需求量也呈逐年递增之势。

图11为佳县地理位置及其等高线地形图。

图II(1)结合绿豆的生长习性,说明陕西佳县绿豆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分)(2)分析佳县绿豆品质好、产量高的社会经济原因。

(3分)(3)从产业特点方面,推测当地绿豆产业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瓶颈。

(3分)(4 )结合实际,请为当地绿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4分)26. (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

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盆地中央;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

湖泊面积随季节变化非常剧烈。

20世纪60年代湖泊面积曾达2.5万km2而今仅余2000km2。

湖泊的主要水源来自源出热带雨林区、流程较短的沙里河,占湖泊总补给量的2/3。

当时湖水的含盐度只有千分之零点几,比东非各大湖泊的含盐度都低,湖区的西南部全部是淡水,东北部也只是略带一点咸味。

湖滨多沼泽,芦苇。

乍得湖形状多变,浅平宽广,湖泊东部多岛屿。

图12为20世纪60年代乍得湖湖岸变迁示意图。

图12(1) 说明沙里河流程短,但成为乍得湖主要水源的原因。

(4分(2) 分析乍得湖区西南部全部为淡水的主要原因。

(4分)(3) 说明湖泊东南部沼泽地的成因。

(6分)参考答案1. 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尚未出现完全的市场竞争;胜利油田建成投产,为淄博市发展成为石油化工基地提供了必要的原料条件;当时我国经济较为落后,资金相对匮乏;石油化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大2. 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与70年代相比,80年代初的工业部门只是门类增多,没有出现换代升级;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的繁荣发展,成为淄博市工业发展的动力,促使淄博市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80年代初为改革开放初期,同类型的企业在全国数量不多,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临近胜利油田,80年代仍为高产稳产期,石油供应充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