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丽江古城及纳西建筑

浅谈丽江古城及纳西建筑

浅谈丽江古城及纳西建筑日期:2006-10-20【摘要】: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区之一,在云南各世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地域内,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并且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从而形成该地区的区域文化。

云南的民族中,大多数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只有白族、纳西族等少数几个民族的建筑比较发达。

近年来,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民众在民居修建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虽然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璜材料。

在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和谐的组合。

【关键词】:纳西族、土木结构、丽江古城【正文】: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

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

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

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方位、朝向、气候、水源等因素,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

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

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构成了古城空间的基本骨架。

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

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丽江古城坐落于云南西北部玉龙雪山脚下美丽的金沙江畔,有近千年的历史。

史载,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驻军于此。

自此,几经沧桑,薪火相传,而至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丽江古城以它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万千游客。

入夜的古城,游人熙来攘往,随着人流漫步于千年古道,把身心融于古城的夜色里,去聆听古城的脉律,感受古城的迷人的魅力。

细雨润抚下的丽江古城曼妙多姿,风情万种,古街道平洁光滑,各式各样的红纱灯、宫灯和河灯以及闪烁的霓虹灯给古街道撒满斑驳的光影,闪烁着城市的五光十色,使人仿佛徜徉于醉人的舞池里。

古桥、溪水和街树融于一片殷红里,让古城充满浪漫神秘而又不失现代气息。

古城民舍具有典型纳西族建筑风格,一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两层纯木质楼阁,灰瓦红檐,古朴典雅,院内遍植花草,处处清雅,处处芬芳。

门前不可或缺地挂着红灯笼,散发着这个千年古城迷人的主体色彩。

依水而筑的青砖瓦房鳞次栉比,房舍前后,河道密布,弯桥座座,桥下流水潺潺,穿墙越户蜿蜒而过,水旁垂柳临风摇曳,似是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招手致意。

水旁垂柳下,店铺林立,茶座、酒吧。

客人如潮,热闹非常。

安适的纳西人或提水浣衣,或烧水煮饭,礼貌热情地招呼客人进茶舍小坐。

水质清澈,近在咫尺,细雨烟柳,小桥流水让人顿感眼前美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据统计,古城内纵横河道上分布着各式小桥300多座,密度居全国之首。

“家家门前垂杨柳,户户房后清水流”,丽江古城因之被誉为“高原姑苏”和“东方威尼斯”。

小憩于水旁的茶座,茶香扑鼻而过,看脚下流水欢畅,回旋的波纹辉映着古城五彩的夜色,任凭弱柳拂风掠面,聆听对面阁楼传来忧伤缠绵的纳西古乐,流水、岸柳和传统古朴民宅交织一起,古色古韵,乐颐养心。

意阑珊,情迟迟,使人身心陶醉于古城欢悦的夜空下,忘记一切人间苦闷、失意与奔命,让烦躁心灵慰藉于古城的温馨的暮色里。

信步于古城的街道河边,一家家风格别致的餐馆,主人热情而彬彬有礼的召唤,风味独特的纳西粑籽、炒饵丝、鸡豆凉粉、沙锅米线等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驻足忘返。

丽江古城的中心也是最繁华的地方要数四方街了。

四方街是由互相连接的店铺围成的一块方形广场街面,这里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金字招牌,在中华民族同西方诸国贸易往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这里依旧商业昌隆百货、药材、古玩、肉食、蔬菜、酥油饼等在这里上市交易。

兴隆的经营市面让人感觉这里自古繁华。

入夜的四方街,在或红或绿的城市街灯下,人影攒动,各种服饰、各种语言、各种艺术在这里交融,古城虽小,却有着国际大都市的十足韵味。

厚重硕大五彩石铺成的古街道,长期被马踏人踩已磨损得凹凸不平,但绝对平洁光滑,一尘不染,漫步其上,怀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古商民金属古玩倏忽间坠地的清脆声仿佛萦绕耳边。

最惬意莫过于欣赏或加入伴随着悠远迷人的东巴乐舞手拉手激情狂欢的纳西族露天舞蹈了,在激越的乐舞声里,让心胸尽情舒展,让激情恣意挥洒,消除一天的疲惫。

四方街周围小巷条条,曲径通幽,四通八达。

民宅飞檐翘瓦,灯笼高悬,一字长蛇延伸视力所及处,辉映着木柱长廊,朦胧而又清晰,令人感受千年古城的古朴、典雅、神秘和久远以及雪域高原那份特有的宁静和安谧。

古城尽头连着山,傍着水。

原来古城没有城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主因是相传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倘若筑城,犹如“困”字,不吉利,于是世代沿袭下来。

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丽江古城为之缺乏庄重和威严,漫步于此,给人的感觉是永恒的古色古香和恬静幽闲。

在古城街灯辉映下,最能吸引人们视线引发人们无限沉思的当是那代表农耕时代日夜回转的“大水车”和“东巴壁画”了。

“大水车”古雅沧桑,深深镌刻着纳西人不寻常的农耕历史,也向游人诉说着纳西文明的不朽与辉煌。

尤其是“东巴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柔美,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糅合了佛教、道教和喇嘛教的经典故事,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陶醉之余,令人不禁感叹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东巴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丽江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丽江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实属当之无愧。

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对于纳西族来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代表着光明和生命,因此民居建筑以坐西朝东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着与祖先联系的脉络,因此山、泉(“水头”)及其周围的森林受到虔诚的崇拜和严格的保护。

这些都使得纳西族的居住空间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环境和人神共处的象征性格。

丽江古城典型地体现了纳西族聚落的这种传统空间理念。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

水元素的大量引入,使丽江古城无法按照“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制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种较为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

城中无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城市轴线。

古城里的街道与建筑物依山就水,形成了以四方街为城市中心,以四条主要街道——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黄山路为主要道路骨架的自由放射系统。

“四方街”前身为莲花池,后由木氏土司仿其府印之状填池为市,几百年来,一直繁荣兴旺。

四方街之名暗含了“权震四方”之意。

丽江古城的水系尺度都较小,按其形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树状水系;面状水系;点状水系。

树状水系指玉河水网,发源于黑龙潭,流至城北玉龙桥处分为三股支流:东河、中河、西河。

这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形成一个树状水系。

面状水系有黑龙泉和白马龙潭两处。

前者位于象山之麓,县城之北,泉水由山麓岩石缝隙间喷涌而出汇集成潭,该潭为玉河水之源,并可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

后者为玉狮子山南麓,又名狮乳泉。

点状水系指水井或小水塘。

比较典型的形式有“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

古城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的美学意韵。

桥是联络贯通丽江古城水系和街道系统的结构关节,将古城地面、水面牵系在一起,也是古城最早的建筑之一。

在玉河水网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桥梁的形制丰富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

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的桥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也是古城的集市地和公共交流的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丽江古城的民居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

它有机的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基本单位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设独立式门楼,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的基本单元,组合成多变的院落,组合规划和方法不尽相同,形成多种模式化的平面格局。

“两坊拐角”、“三坊—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多院组合”等。

其中“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平面格局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遗留,由四坊围合成四合院,四坊相接部位各独立为一个小天井。

中间大天井是最具公共性的空间,是举行各种家庭活动的场所,而四个小天井是生活辅助性空间,起通风、采光作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丽江民居引水入户、活水绕屋,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

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不仅在天井里养花种花,满院常驻春色,而户外门前、河旁井边植树种花,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有趣的是,中国传统的都邑四周都有作为防御的城墙,丽江古城古时却没有城墙。

传说原因有二:一曰统治纳西的土司为木姓,木字加口即为“困”字,此乃大忌,故木氏土司不筑城;二曰,古城四周青山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城墙”,通往外地的要隘,都有天然的关口,起着防御的作用。

古城后来也曾筑起城墙,那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以后,木氏土司被降为土通判,由中原王朝直接派任流官知府行统治之后,由流官建了一道土城。

当时的城墙范围只限于府署四周,古城大部分地区如土司木府、四方街等均未包括进去。

城墙后因地震倒塌,如今已荡然无存,而今只有从北门坡、南门桥、营盘洛等地名看到城的印记。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也大都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结语】: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

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