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法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文摘要:三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独特、规划肌理明晰的皖中水乡古镇,历朝历代皆为军事重镇、交通枢钮镇、文化名镇、商贸集镇。

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客观评定,充分挖掘资源,进而对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护发展方案,意义重大。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镇区面积 4.71KM2,辖区面积65.5KM2。

境内丰乐河和杭埠河两大水系环绕镇区交汇后,东流巧公里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据《左传》记载,古镇史称鹊诸,有可考历史2500多年。

现名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

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貌。

镇区内渠塘纵横交错,商贸沿河成街,建筑临水而建,廊桥跃水相连,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

悠久的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给三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古城墙、古河、古桥、古街、古茶楼、古名居、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而著称于世。

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类型较完整的水乡古镇,其综合历史文化价值,当可和驰名中外的苏州古镇周庄相媲美。

一、三河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1、历史价值。

岁月茬蕙,朝代更迭。

三河虽几易其名,但古镇在各朝代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

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在此演绎了鹊岸之战。

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载人史册的三河大捷。

至今遗存的古战场、古城墙、英王府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些硝烟散后的功过成败。

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皖中商贸集镇的理想之地。

透过现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铺宅,仍可遥想昔日的繁华。

水陆兼备的交通要道,使其历朝历代皆为江淮区域交通枢纽重镇,现存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的粮仓、四川总督刘炳璋的三河房产可说明一二。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

窄窄的一人巷、幽静的故居,依稀可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少年时学习、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

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东街,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保存2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辙印深深。

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太平天国的城墙、英王府(即太平天国军大本营),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清代),青阳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杨振宁故居,清代),郑善甫故居鹤庐(民国时期),三县桥(清代)等。

2、规划肌理。

三河古镇的规划以水为灵魂,水陆交织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城镇、建筑、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随着岁月的流逝,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三河的规划以街巷为骨架,支连众多窄巷,窜起成片民宅,纵横交错,分布均匀。

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方向感、边缘界定。

只是有些宅门因风水关系稍有凹凸转折。

造型各异的石桥与街道的交汇节点,往往是茶楼、戏台、铺地等公共场所,空间转接自然,高潮迭起。

古商业街道空间尺度适宜,渔俪延伸,店铺、民宅、酒肆随形就势分呈两侧,各商号标新立异的招牌点缀得古街热闹繁华、多姿多彩。

又因是水灾多发区,三河作为古时军事重镇,防御性也是其规划特征之一。

深而宽的河道,既有供给货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

在窄形市镇的两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墙、炮台,使整个市镇宜攻宜守。

从三河镇现存古迹来看,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商贸、防御、文化特征突出。

而建筑、河道、桥梁及市井百态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景象。

3、建筑风貌。

历史上的三河地处江淮之间,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南北文化在此冲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有特色。

大王庙、城陛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伟、庄重、色彩鲜艳,更具北方建筑风格和官式建筑特征。

而民宅、商铺小巧、简朴、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

古街两侧的铺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

商住特征明显,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

平面呈块状,二或三进庭院。

从街至河道依次为铺面、作坊、宅、储藏(如有二层,则一楼宅为厨房、餐厅,二楼为住宿),底层空间通透,如刘同兴隆庄。

铺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产工艺不同,柜台或当街设置或在室内两侧设置,沿街一色红色板门。

因商贸繁荣,建筑也较早地吸收了泊来文化;二层以走马专心廊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铺宅间以简化了的马头墙分隔:门楼、窗眉、扶手等细部造型朴素,突出实用性;墙面以清水砖为主,灰墙灰瓦,红色门板、彩色招牌点缀其问。

有韵律,有变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镇的繁华街景。

4、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

人文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三河的饮食融南北之长有独特风味,品种丰富,创造出享誉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

目前开发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饺、米酒等;三河民间文化繁荣,主要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传皖中地区的庐剧,是全国知名的地方戏剧种,创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间小调、越剧等曲调,丰富、圆润,深得民众喜爱;三河镇的传统手工业发达,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艺品制作考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河镇现存古建筑核心区面积达8.7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460M2。

区内街巷格局完整,传统功能健全,韵味和肌理依然清晰。

以现存较完整的西街、南街、东街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传统商品为依托,再现了古时三河的繁华与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1、成立保护机构。

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

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3、修编总体规划与保护规划。

应高度重视对辖区内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

聘请规划专家修编《总体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站在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从保护独具特色的皖中水乡风貌占镇景观出发,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对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目标、内容进行详细规划。

4、制定保护措施,加大投入实施。

根据制定的《总体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对历史街区保护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对所有的文物保护点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任何可能有损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工程实施。

在重要的文物保护点设置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提醒居民和游客,共同保护古建筑,防止有损文物的行为发生。

对部分古建筑因年代久远、洪水侵蚀,遭到损坏,应本着修旧如旧,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由专家提出修复实施方案,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分期进行修复。

5、发展可持续旅游,促进经济增长。

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以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三产旅游兴镇为发展战略,充分挖掘三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丰富内涵,有效整合资源,加大保护与建设的力度,逐步成为皖中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群众生活殷实的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古镇。

将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城镇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三河这一千年古镇因保护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广西医疗卫生建设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新桂系卫生保健防疫健康水平[论文摘要]新桂系主政广西后,大力推进卫生建设,医疗管理机构和卫生法规逐步完善,注意培训公共卫生及医护人才,卫生保健、防疫及学校卫生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卫生经费投入甚至一度领先于国内诸省市。

但总的来看,卫生建设的实施未能一以至终,卫生设施数量偏少且多陈旧简陋,医护人员甚为稀缺,传染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卫生意识不强和健康水平不高。

清末以降,广西医疗卫生还十分落后。

《广西一览》称:往昔闭塞之广西,恒亘百数十里而无医药,真有所谓自生自灭之形势,人民之医药知识,诚不足道。

此言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大体反映了当时广西医疗卫生的实际状况。

当时除极少数病者求助于传统中医中药外,乡民有病,多不事医药而求鬼神,致有一病而不起者,则诿为天数。

旧桂系统治时期,当局仍未重视医疗卫生建设,政府不但无卫生管理机构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借筹饷之名,开放卖淫嫖娟,致性病严重传播。

对于流行的麻疯病人,不但不予以救治,反而以焚烧和枪杀了事。

但同时,已有西医传人广西,打破了单一中医治疗疾病的局面。

1925年以前,广西省内的西医机构,主要是一些教会医院和少数私人西药店和小型诊所,诊治范围十分有限。

20世纪30年代初,新桂系开始关注卫生事业。

在推进卫生行政,发展人民保健事业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开展医疗卫生建设。

一、设立卫生行政管理组织,创办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公共卫生及医护人才新桂系主政广西初始,卫生行政由民政厅掌理。

1933年10月,新桂系设置广西省政府卫生委员会,筹划全省卫生事务,常务委员由民政厅长、教育厅长和一位医学专家组成,是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个卫生管理专门机构。

为方便推行政令,1935年5月,当局将民政厅主管的卫生行政拨归卫生委员会办理。

同年9月,将卫生委员会裁撤,一切卫生设计事项归民政厅负责。

抗战时期,于1940年7月,将民政厅原设的卫生科扩大组织成立广西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综理全省卫生行政。

随着管理机构的设置,医疗卫生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一面借图画文字或口头宣传,灌输人民卫生常识,一面以行政力量,督促人民对卫生之讲求,在各大埠之中,举凡关于清洁、保健、防疫,以及卫生之调查统计等事,无不视为建设要政。

至于各县,则医院或区乡(镇)医务所,屠兽场、菜市、公厕、鼠箱、垃圾箱等之设置,以及防疫注射,施种牛痘,扑灭蚊蝇,取缔不清洁饮食品,禁售危害药品等等,罔不积极筹划与设施,并举行各种卫生运动,及清洁卫生比赛,以示倡导。

由于新桂系当局重视,20世纪30年代广西卫生保健工作凡百设施,均上轨道。

1931年以前,除梧州公立医院(1925年建立)外,广西还没有政府设置的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各地少数的医疗组织均由私人办理。

1933年4月,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梧州、南宁、桂林3大卫生区,每区设省立医院1所。

1935年7月改划为8个卫生区,每区设一省立医院。

1937年再改为11个卫生区,每区除设1所省立医院外,各设卫生事务所1所,专司卫生行政事务,卫生事务所下分设巡回医疗队和检疫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