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性审核检查表
2.质量目标达成情况?
5.5.1
职责和权限
抽查了解部门人员是否明确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5.5.3
内部沟通
如何进行沟通?
6.2
人力资源
1.是否识别了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
2.是否对人员能力的胜任情况进行了考核?
3.是否按需求安排了培训?
4.是否评估了培训的有效性?
5.是否保存了培训记录?
4.诊断员的选择和诊断的实施是否确保了诊断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没有诊断员诊断自己工作的现象?诊断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授权,具备相应资格?
5.现场诊断记录是否已反映检查表内容已经检查?对不合格客观事实描述是否清楚、可证实、可追溯?
6.对现诊断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开具不合格项,并经受诊断部门确认?
7.对诊断发现的不合格,是否采取措施,确保消除并能防止其再发生?对措施的有效性是否进行验证,并有验证结果的报告?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9月2 日
受审
部门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
签名
叶学强
标准
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4.1
总要求
1.如何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2.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形成文件,有效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4.2.1-4.2.2
文件要求
质量手册
1.质量手册是否包括:管理体系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改进
1.组织利用了哪些过程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如何?
3.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文件化?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 9月2 日
受审部门
生产部
签名
王绥武
标准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5.3
质量方针
1.如何理解组织的质量方针?
2.如何体现质量方针?
5.4.1
质量目标
1.是否清楚质量目标?
2.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3.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质量手册是否受控?
5.1
管理承诺
1.对其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能提供哪些证据?
2.如何认识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3.采取了那些相应措施将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员工?
8.本厂是否编制内审报告,对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实施改进?
9.内审首、末次会议是否召开?有没有会议记录?与会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10.诊断用工作文件是否齐全、规范、正确,并得到整理、保存?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在产品实现过程,本厂设置了哪些测量或监控点?针对关键过程,本厂是否实施了有效的测量或监控活动?
5.6
管理评审
1.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管理评审的重要性?
2.是否进行管理评审?
3.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6.1
资源提供
1.采取了何种途径确定所需提供的资源?
2.为满足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提供了那些资源?
3.提供的资源是否能确保提供的产品达到顾客满意?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 9月 2 日
2.是否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一致?
3.是否具有可测量性?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1.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
5.5.1
职责和权限
是否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5.5.2
管理者代表
1.管理者代表是否有授权
2.管理者代表是否明确职责和权限
5.5.3
内部沟通
1.是否对内部沟通作出规定?
2.内部沟通使用了那些工具?
7.5.2
特殊过程控制
1.确认了哪些特殊过程及对其有无评审和规定准则?
2.对设备和人员资格是否鉴定?
3.是否制定作业指导书?
4.记录的要求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1.是否在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对产品进行标识?
2.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控制和记录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7.5.5
产品防护
1.是否明确了需实施防护的产品类别和要求?
受审部门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
签名
叶学强
标准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8.2.2
内部质量审核
1.本厂是否根据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了内部诊断程序?
2.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本厂是否编制了诊断计划?该计划有没有覆盖所有部门、主要场所、过程?
3.根据诊断计划规定的诊断对象,是否编制了检查表?这些检查表是否覆盖了标准要求?是否覆盖了所诊断对象主要职能?是否反映了推进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否突出了诊断区域的重点?是否可操作?是否根据诊断准则(特别是本厂文件)编制?
2.本厂对所设置的测量或监控点,是否针对过程要素,特别是过程支配性因素进行测量或监控?这些测量或监控活动能否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成为确保产品符合性的基本手段?
3. 当测量或监控发现过程策划结果未满足要求时,是否针对不合格本身采取了可行、有效的措施?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8.5
5.2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1.如何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愿望?
2.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要求的形式是什么?
3.如何证实顾客需求转化为相应要求并得到了满足?
5.3
质量方针
1.质量方针是否文件化?
2.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3.是否为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4.采取什么措施达到质量方针?
5.4.1
质量目标
1.质量目标的设定是否在相关的层次上得到分解,分解是否适宜?
5.本厂有哪些硬件、软件?这些硬件和软件配置是否充足、适当,得到维护和控制?
6.本厂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是否确定、完整、快捷、准时,且本厂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支持性服务得到有效维护?
6.4
工作环境
1.是否对工作环境进行管理?
2.对工作环境的管理有效性如何?
7.2.1
产品评审
1.是否参与合同的评审工作?
6.3
基础设施
1.本厂为实现产Βιβλιοθήκη 符合性,必须具备哪些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否得到维护,能够持续满足运行要求?
2.基础设施选址、布置是否适宜,有利于确保本厂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本厂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物、工作场所,是否足够(如面积)、适宜(如位置)?
4.本厂有哪些过程设备?这些过程设备的技术状态和技术性能是能够确保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本厂通过哪些维护方式、手段、过程来确保关键设备的技术状态良好?
7.4
采购
1.是否编制采购计划?
2.是否按程序要求验证原材料?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 9月 2 日
受审部门
生产部
签名
王绥武
标准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7.5.1
运作控制
1.设定了哪些过程,对其实施的监控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2.设定了哪些控制点,监督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产品放行、交付是否满足规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