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课件
贲门口后壁处可见一1.2cm×1.8cm的菜花样隆起, 表面不8cm圆形深溃疡,内附 的黄色坏死苔,周边糜烂浸润,脆易出血, 基底僵硬,蠕动缺失
男,78岁。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40年。十二指肠 球部可见充满球部的大溃疡,周边结节隆起,基底僵 硬,脆易出血,球后不能插入。病理确诊为癌性溃疡
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因素
早在1910年就有人提出 “无酸就无溃疡”,这是
人类与PU作斗争90余年来的经典总结。胃酸是由壁细
胞分泌的,约10亿壁细胞分泌盐酸23-25mmol/h,胃液 PH为1.3-1.8。胃蛋白酶是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经
盐酸激活转变而来,它的生物活性取决于胃液PH,当
PH升高到4时,胃蛋白酶就失去活性。抑制胃酸的分泌 或中和多余的胃酸可促进溃疡的愈合,因此胃酸是溃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大小约 0.3cm×0.5cm溃疡,可见鲜血 自病灶涌出,通过幽门口流入 胃腔 以正肾冷盐水喷洒后,出血暂 时停止
由于幽门管溃疡反复发作,导致幽门口瘢痕 挛缩而狭窄,加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 更使幽门口肿胀封闭,形成幽门梗阻
胃体部可见约3.0cm×5.0cm范围内多发性 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结节隆起,伴有糜烂, 病理粘液附着,基底坚硬如石
第十八章
消化性溃疡
【教学内容】
消化性溃疡
【教学要求】
掌握:1.溃疡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1.溃疡病的分类、发病机理 2.溃疡病的并发症 了解: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消 化 系 统 全 貌
1.组成
消化管 消化腺 2.分部 上消化道:口腔到十 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
1胃底2贲门3胃体4胃大弯5胃肌层6幽门窦7幽门管8幽门9 十二指肠上部10角切迹11胃小弯12贲门13食管腹部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PU)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
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 用有关,故得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 的上腹部疼痛
消化性溃疡
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消化液所 消化(自身消化)造成的溃疡,除发生在胃及
预防和治疗
预防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进食、 少食多餐、吃容易消化的软食。避免吃生、 冷、硬、粗糙、油腻、含纤维过多的食物。 切忌暴饮暴食。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 样有助于消化吸收,从而减轻胃的负担。 应忌饮浓茶、咖啡、酒类等;少吃容易产 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煮 黄豆等。戒烟,勿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避免长期进食过热、过酸及熏烤的食物。 同时还应避免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 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保太松、消炎痛、 强的松等。另外,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 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紧张、焦 虑、忧郁
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现代理念
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
没有Hp就没有溃疡复发 一个健康的黏膜屏障就不会有溃疡形成
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与损伤因
素失调是PU主要原因。当损伤因素增强 和(或)保护因素削弱时就可发生溃疡
胃黏膜损害因素增强
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形成十二指肠溃疡的
DU为饥饿疼,进食缓解,有夜疼
症状
1.上腹痛---主要症状
部位 上中腹,剑下或偏右
性质 钝痛、灼痛、胀痛、少数不疼,偶有剧痛,或
饥饿样不适感 持续时间 范围 诱因 约半小时,1-2小时 或更长
GU如手掌大小;DU为拇指大小 精神刺激 过度劳累 饮食不慎 气候变化 进食 饥饿
缓解办法
2 其他症状
全身症状:
消除病因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目的 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发生 一 一般治疗 1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及精神 紧张,必要时给安眠镇静药 2 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辛辣,过咸,浓 茶,咖啡,戒烟酒;牛奶,豆浆 3 休息
二
药物治疗
1
2
碱性抗酸药;
抗胆碱能药物;
天平学说
正常胃体
胃体小弯黏 膜皱襞比较 平滑。胃体 前、后壁的 黏膜皱襞呈 分叉状。胃 体大弯黏膜 皱襞较粗而 多,常呈脑 回
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淡红色的食管黏膜 与橘红色的胃黏膜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两者 互相交错,构成齿状线
胃窦的黏膜皱襞容易因充气而消失,故胃 镜下表现为光润平滑。幽门呈圆形,常处 于收缩关闭状态,也可呈松弛开放状态
十二指肠外,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
合口附近,以及Meckel憩室内
但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
的消化性溃疡,就是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分类
由于溃疡多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又称“胃溃疡”
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DU)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肿瘤小,多小于1cm,生长缓慢,约50%为恶性;
多发性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
过高胃酸分泌 难治性——抗溃疡治疗无效
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长期 性;周期性;节律性 其他症状 :除中上腹疼痛 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 烧心、反胃、嗳酸、嗳气、 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 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 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 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 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 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流行病学
常见病,多发病,全球性分布
男性多于女性
十二指肠溃疡(DU)多于胃溃疡(GU);3:1 DU好发于青壮年,GU中老年人多见,约晚十年 秋冬、冬春之交好发;南方发病率大于北方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为多病因疾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但
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胃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削弱是PU发生的重 要因素
po
4 H2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西米替丁(cimitidine) 甲氰咪胍 0.15 0.2 tid + 0.4 qn qn 第二代:雷尼替丁(rinitidine ) bid 或 0.3 第三代:法莫替丁(famotidine)
20mg bid 或 40mg qn
第四代:尼扎替丁(nizatidine) 0.15 bid 或 0.3 qn 罗沙替丁(roxatidine)
2 抗胆碱能药物
代表药 三铵化合物:阿托品、颠茄; 四铵化合物:普鲁本辛、东莨菪碱等 哌吡氮平: 50mg tid 四周
副作用
延缓胃排空,膀胱张力低下,心率增
快,唾液和汗液减少等
3 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
作用 除拮抗促胃液素与受体结合外,
还能促进黏膜细胞代谢,对胃黏膜有保 护作用
代表药
丙谷胺
0.4 tid
理
GU 胃窦和胃体交界处,小弯,胃角附近
后壁多于前壁
DU 球部,少数球后,前壁多见 对吻溃疡:球部前、后壁各见一溃疡
吻合口溃疡:多发于不耐酸的肠侧
数目 多数单发,少数多发
二 大小及形态
大小: DU d < 1cm;
少数 d > 2cm
GU d<2cm
d>3-4cm
形状:圆形或椭圆型;少数为线样或霜降样
神经精神症状:失眠,多梦,心慌,闷气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汗,缓脉
消化道表现:
饱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流 涎等
二 体征
缓解期无症状 发作期:GU上中腹或剑突下压疼 DU为上腹偏右局限性压疼
少数因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
三 特殊类型的溃疡
1. 无症状溃疡(15-35%) 3. 复合溃疡(5%) 5. 幽门管溃疡 2. 老年人溃疡 4. 球后溃疡 6. 巨大溃疡
重要因素
药物因素(NSAID)
神经精神因素
吸烟、遗传、环境等其他危险因素
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
黏膜屏障与黏液/碳酸盐屏障
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上皮细胞的更新 前列腺素分泌减少 表皮生长因子分泌低下 生长抑素
NO acid,NO ulcer NO HP, NO ulcer
疡发生的决定因素
在发现HP之前,PU治疗后约80%病人一年后
溃疡复发。DU及GU HP检出率分别在90%及80%
以上。HP的根除可改变溃疡的自然病程,使溃 疡的复发率降至5%以下。当前不少学者提出 “HP感染-慢性胃炎-溃疡形成”,认为“没有 HP, 就没有溃疡”的观念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病
一 部位与数目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可见 一不规则深溃疡,大小 约1.0cm×1.2cm,上附 黄厚坏死苔,周边充血 水肿、隆起
并发症
溃疡病的并发症
大量出血 是本病最常 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 占本病患者的20%~25%
穿孔
幽门梗阻
癌变
男,51岁。十二指肠球部 前壁可见一大小约 1.2cm×1.4cm的红褐色出 血痂,周边仍有鲜红色血 液溢出,球后环形皱襞清 晰可见,未见病变及出血
4
三联根除HP失败后所用方案:
PPI标准剂量+铋剂标准剂量+
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 Bid 1W
溃疡复发的治疗:
三 深度
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达肌层,甚至浆 膜层,少数穿破浆膜层而穿孔,边缘光滑,底 部洁净,附灰白或灰黄苔
活动性溃疡:
溃疡周围常有炎症、水肿,底覆厚苔。侵犯血
管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时引起穿孔
溃疡愈合期:
周围黏膜炎症、水肿消退,边缘上皮细胞增生 覆盖溃疡面,底部肉芽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 瘢痕收缩周围黏膜皱襞集中
7.
食管溃疡
8. 吻合口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