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一、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知道概念2.本质区别:在变化前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3.会正确判断常见的典型的变化(举例如下)(1)化学变化:铁制品生锈、物质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火药爆炸、食品腐败、石灰水变质、水电解……(2)物理变化: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物质(汽油、酒精、浓盐酸)挥发、物质三态之间转化、物质形态(状)的改变、矿石粉碎、活性炭吸附、用自来水制蒸馏水、轮胎和高压锅爆炸……4.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几种反应物→一种生成物(多变一)②分解反应:一种生成物→几种反应物(一变多)③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的反应。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得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常见还原剂:一氧化碳、单质碳、氢气、金属单质】失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5.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6.会用符号表达式表达各类反应。
掌握根据描述的情景书写符号表达式的方法。
二、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概念2.性质的判断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性、吸水性、吸附性、延展性、传热性、着火点……3.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变化是描述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的过程。
性质决定变化和用途,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体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它决定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否种变化;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物质的性质的具体表现。
]三、化学用语1.识记元素符号及其名称氢H;氦He;碳C;氮N;氧O;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汞Hg;锡Sn;钨W;氖Ne;氩Ar;氟F;溴Br;碘I;铅Pb;铂Pt;金Au2.识记原子团名称及符号铵根NH4;氢氧根OH;硝酸根NO3;硫酸跟SO4;碳酸根CO3;氯酸根ClO33.识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K、Na、Ag、H +1价Mg、Ca、Ba、Zn +2价Fe有+2、+3价(+2价的铁在化合物中念成:XX亚铁)Al是+3价F、Cl、Br、I -1价O、S -2价NH4+1价;OH -1价NO3-1价;SO4-2价;CO3-2价ClO3-1价4.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0。
运用:(1)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十字交叉法)(2)能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3)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化学方程式A.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各类反应(按照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自己归纳整理)。
B.掌握根据描述的情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C.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2)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D.书写注意:(1)不要漏掉必要的反应条件。
(2)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气体化学式后加标“↑”。
(3)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生成物中有沉淀,沉淀化学式后加标“↓”。
E.能配平化学方程式。
(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等)F.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1)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
(2)表示一个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物质量之比。
(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以后,各化学式之前的系数之比。
)如果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配平以后,各化学式之前的系数之比又是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
如果物质是气体的话,化学方程式配平以后,各化学式之前的系数之比又是物质的体积比。
(3)表示一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式量*系数之比)6.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解释: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
即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元素)质量不变。
四、物质的组成和构成1.物质的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从微观的角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例如:SO2从宏观的角度: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的角度: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2.原子和分子区别:(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它不能变成另一种原子。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变成其它的分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共同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刚石、稀有气体、金属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2)质量都很小,且都在不断运动。
(3)都存在间隙。
(4)同种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联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分子。
3.元素: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单质中元素的存在形态。
化合态:化合物中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的含量: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氧、硅、铝。
(最多的金属元素:Al)人体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氧、碳、氢、氮、钙。
(最多的金属元素:Ca)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
4.物质的量(n):每摩尔物质中所含的微粒数为6.02×1023。
单位:摩尔(摩),符号:(mol)。
÷物质的摩尔质量×(6.02×1023)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6.02×1023)5.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1)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原子个数(不构成分子)。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构成某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3)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6.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单质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纯净物稀有气体单质(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无机化合物氧化物(一种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氧元素组成)化合物酸(H+酸根)物质有机化合物碱(金属元素+OH,NH3·H2O)混合物盐(金属元素或铵根+酸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熟练地判断常见物质的物质类别。
7.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几种方法(1)过滤: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的固体和液体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的高度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颈的末端紧靠承接液体的烧杯内壁;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杯紧靠滤纸三层一面。
仪器: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
(2)一个混合物分离的实例:粗盐提纯。
步骤:①溶解(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度。
)②过滤(使用玻璃棒:引流。
)③蒸发(使用玻璃棒:搅拌,使蒸发皿内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适用范围、注意点、仪器)④洗涤(使用玻璃棒,转移固体。
)五、溶液1.分散系的分类溶液: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均一、稳定是溶液的特征)(透明不等同于无色,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棕黄色的)(久置后,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混合物不会分层。
)悬浊液: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不均一、不稳定、浊液不透明(浑浊)、久置后会分层的乳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
混合物。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能够熟练地判断常见分散系的类别。
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配置的过程:计算—称量—溶解][溶液配置需要的仪器:称量: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度)]m溶液=m溶质+m溶剂V溶液≠V溶质+V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掌握溶液的组成,能够熟练地判断常见而且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如:食盐水中,溶质是NaCl;碘酒中,溶质是碘I2,溶剂是酒精等等)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增加溶剂、升高温度(氢氧化钙溶液是降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质、降温(氢氧化钙溶液是升温)(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一个最大值。
)1.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符号:S;单位:g/100克水。
根据20℃时,溶解度的数值,把物质分为:易溶物质(S>10克/100克水);可溶物质(S=1-10克/100克水);微溶物质(S=0.01-1克/100克水);难溶物质(S<0.01克/100克水)。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增加。
(如:硝酸钾,硝酸钠等)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
(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下降。
(如:氢氧化钙)(3)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当温度不变,压强增大,气体物质随压强的增大溶解度也增加。
当压强不变,温度升高,气体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少。
(4)溶解度曲线①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种物质在点对应的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数值。
②曲线:表示某种物质随温度的变化溶解度相应变化的趋势。
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物质在交点对应的温度下溶解度的数值相等。
④曲线下面的部分表示溶解处于不饱和状态。
曲线上面的部分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混合体系中还存在不溶解的物质)。
(5)溶解度计算公式S 溶质质量公式(1)=100 溶剂质量S溶质质量公式(2)=100+S溶液质量物质的结晶(1)晶体(2)结晶蒸发结晶(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
如:从氯化钠的水溶液中析出氯化钠。
(3)结晶的方法[蒸发所需要一起:铁架台(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