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论文

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论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班级: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班姓名和学号:周吉20134503016摘要: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得尚不成熟,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更是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探索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其发展路径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

胡锦涛同志说: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2004年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把“三农”问题列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解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核心指标。

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复杂和广泛的问题单靠政府当方面的力量是不能够解决的,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引入到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的解决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二)重要概念界定1、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二五”和“三五”计划中就提出了,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我们可以从文件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掌握和领会其丰富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就是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好经济,打好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既包括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它与“生产发展”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都是属于物质文明建设范畴;“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村中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关键环节,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村容整洁”,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村庄面貌的问题,还包含了农村公共生活设施,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

①2、农村社会工作目前社会工作界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很少,而且从己有的研究结论当中可以发现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认识众说纷纭。

张乐天认为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农村社会工作要依靠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协力而行;农村社会工作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研究成果,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运用相关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群体研究技术、社会统计和及社会调查等知识、方法,来进行社会服务。

农村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农村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增进整个农村的社会福利、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钟涨宝主编的农村社会工作教材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农村工作者进行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并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和社区的能力。

在预防和解决农村地区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张和清等基于国家一社会(state and society)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政府于农民之间的关系,把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放在国家一农民权力关系的脉络下来理解,认为“农村社会工作就是,专业社工与实际社工合作,以村庄作为工作对象,秉持社会公正和关怀及真诚、信任的理念和情怀;通过与村民通行、广泛的参与及增能,倡导政府社会政策的改变或使政策更加符合农民的真正需求;通过村民合作组织的发育达到村民团结互助,以共同应对市场的压力;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医疗项目,及个案、家庭和小组的社会工作服务,改善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以适应农村社区重建的需要。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的目标。

”②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③(一)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真正重视“三农”,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三)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①胡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D].南宁: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2007.②李伟.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性与行政性的悖论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2013.③寻广新.统筹城乡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科研部,2007.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三农”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大力气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必要性陆学艺提出现阶段有以下农民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第一,农民人数太多,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大。

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我国一面在工业化,另一面农民的绝对数大量增加,占总人口的相对比例下降很慢。

第二,农民太穷,农民太苦。

农民穷苦是相对于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而言的,是相对于城市居民比较而言的。

第三,农民太弱。

有人说当今中国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经济地位弱、政治和社会地位也弱。

第四,农民日益边缘化,农民在中国社会结构里不断被边缘化,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权力不断被弱化和侵蚀④。

(二)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可行性⑤1、两者产生于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使其具有可比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并不是突然非理性的行为,是基于历史农村改革与建设的先例和社会大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而缤密论证的产物。

同样,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推行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是经过长期历史上传统社会工作和我国特色相结合的实践产物。

审视历史农村建设与改革进程,两者的产生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项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专业手法的运用都依赖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民国以前、地主占有土地,他们赶走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即农民),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

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所有制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不同的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制度颁布,如北宋时期的王安石针对土地大势兼并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运用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等措施来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

虽然农业社会也不乏贫困和社会问题,便是人们主要是靠家庭、家族和新朋好友来解决问题,这种低度分化和低流动性不可能育化出现代社会工作。

民国时期,我国内忧外患,中国农业社会极度衰落凋零,一批有识之士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救治中国社会。

其中,乡村建设中的许多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基本内核上却有相通之处,如梁漱溟的文化建设和晏阳④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⑤陈敏菲.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J]..北京:商场现代化,2010.初的“四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相似。

同样,一批学者也在这一时期探索农村社会工作即农村社会调查,李景汉带领组织25名学生对黑山息村21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并撰文《北平效外之乡村家庭调查》。

乡村建设由于有费孝通等一批社会学家的参与,也是我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的萌芽时期。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不过,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却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农村发展出现停滞甚至走向倒退,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此时也完全处于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单位制社会解体和碎片化社会的逐渐形成,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加之,农村基础设施毁损严重、乡风衰落、卫生条件差、村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等现象的出现,极大的干扰了农业生产发展。

在此社会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具体目标,协调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村社会工作者们也从农村社区贫困人口、残疾人群、老年人群体和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等进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更是从推动农村社区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出发开展社区服务,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